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路杨专利>正文

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5596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反应釜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包括釜体和釜套,还包括搅拌机构、冷却机构和余热回收装置。该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通过设置搅拌机构,启动电机,电机输出轴的转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的转动带动第一轨迹槽转动,第一轨迹槽的转动带动第二滑柱沿着第二轨迹槽的内壁滑动,第二滑柱的滑动带动活动套上的滑板在固定套的滑槽内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活动套在转轴的外表面上下移动,活动套的上下移动带动第二搅拌桨上下移动,转轴的转动带动第一搅拌桨转动,第一搅拌桨的转动对反应液进行搅拌,第二搅拌桨的上下移动带动反应液进行快速流动,便于反应液进行充分的接触,达到搅拌均匀的效果。果。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
,尤其涉及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是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
[0003]现有的反应釜一般都配置有搅拌装置,但目前的搅拌装置位置都是固定的,不能进行升降,因此造成搅拌不充分,进而影响反应效果,同时由于生产工艺的需求,需要控制反应釜内的温度,而反应釜的降温一般采用的均为冷却水降温,从而造成反应釜余热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包括釜体和釜套,还包括搅拌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包括釜体(1)和釜套(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机构、冷却机构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釜套(2)设置在所述釜体(1)的外表面;所述搅拌机构设置在所述釜体(1)的上表面并对所述釜体(1)内的反应液进行充分的搅拌;所述冷却机构设置在所述釜套(2)的内壁并对所述釜体(1)经过反应产生的高温进行降温;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设置在所述釜套(2)的内壁并对通过所述冷却机构与所述釜体(1)间产生的温度差将余热转换为电能进行存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6),所述釜套(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7),所述外螺纹(6)的外表面与所述内螺纹(7)的外表面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固定块(3),所述固定块(3)的下表面与所述釜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3)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电机(301),所述电机(301)的输出轴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3)的内壁并固定套接有转轴(302),所述转轴(302)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固定块(3)的内壁固定安装,所述转轴(30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釜体(1)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02)延伸至所述釜体(1)内部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轨迹槽(303),所述第一轨迹槽(303)的内壁滑动卡接有第一滑柱(304),所述第一滑柱(30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活动套(305),所述活动套(305)的内壁与所述转轴(302)的外表面通过所述第一滑柱(304)滑动卡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板(306),所述支撑板(306)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307),所述安装槽(30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308),所述固定套(308)的内壁开设有滑槽(309),所述活动套(30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滑板(310),所述滑板(310)的外表面与所述滑槽(309)的内壁滑动卡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反应余热循环再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杨甘俊郑敏
申请(专利权)人:路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