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55414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稻田处理:冬作小麦秸秆翻耕还田,同时施用碳铵和微生物菌剂;水稻移栽前施用生物有机肥;(2)秧苗移栽:水稻秧龄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稻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温室气体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甲烷(CH4)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增温潜势是CO2的28倍。据估算,温室气体排放中约60%的CH4来自于农业生产,而稻田是农业生产活动中CH4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的19%。因此,在确保水稻丰产的同时,能否实现稻田CH4减排是现代水稻生产面临的新挑战。
[0003]稻田CH4的生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是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数量和活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施肥是影响其数量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施肥也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基础。前人关于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肥料种类和施用方式上。目前水稻施肥主要包括传统化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生物质炭还田和炭基肥等。不同类型的肥料因所含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其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也表现较大差异性。有机肥是保持土壤肥力、保证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有机肥直接增加了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碳(如有机酸、氨基糖等)和腐殖酸,可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产CH4菌的活性,因而促进CH4排放。施用化肥代替有机肥可以减少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活性从而有效减少稻田CH4的排放,但长期施用化肥对稻田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诸如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近年来,缓控释肥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产与减排这一矛盾,但由于其成本较高,作为稻田CH4减排的肥料施用并不适合。此外,秸秆还田虽然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方式,但同时也会刺激CH4的排放。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通过有机肥、化肥与微生物肥的配合,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稻田甲烷排放。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1)稻田处理:
[0009]冬作小麦秸秆翻耕还田,同时施用碳铵和微生物菌剂;
[0010]水稻移栽前施用生物有机肥;
[0011](2)秧苗移栽:
[0012]水稻秧龄20

25天时将秧苗移栽至经步骤(1)处理的稻田;
[0013](3)移栽后肥料施用:
[0014]分蘖期施用尿素;
[0015]孕穗期施用微生物液态肥。
[0016]微生物肥料含有大量有益菌群,可提高土壤中细菌、放线菌与真菌的比例,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和保肥能力。同时,微生物肥料能够利用自身富有的功能性有益菌将土壤中难溶性的养分分解转化为可溶性养分,配合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调节土壤碳氮比,影响秸秆腐解速率和稻田甲烷的产生、氧化,最终达到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目的。
[0017]优选地,碳铵用量为40kg/亩;
[0018]微生物菌剂用量为20kg/亩;
[0019]生物有机肥用量为60kg/亩;
[0020]尿素用量9.25kg/亩;
[0021]微生物液态肥用量为40kg/亩。
[0022]优选地,微生物菌剂符合GB20287

2006;
[0023]生物有机肥符合NY884

2012;
[0024]微生物液态肥符合NY/T798

2015。
[0025]优选地,生物有机肥中N、P2O5、K2O含量分别为0.74%、0.68%、2%;
[0026]微生物液态肥中N、P2O5、K2O含量分别为0.84%、0.37%、0.91%。
[0027]优选地,步骤(1)中微生物菌剂使用购于浙江森井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森井复合微生物;其包含分布于43个属,共110个种的微生物,核心菌群包含3个属(科)、10个种,占总群体的83%,菌群内通过糖类、乳酸、短链脂肪酸、正己酸等营养物质的密集的交叉互养网络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同时又代谢产生多糖、氨基酸、核酸、维生素等复杂营养物质,承托起除核心菌群外更多微生物的营养代谢,菌群稳定性强,有利于形成健康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0028]步骤(3)中微生物液态肥使用上述微生物菌剂与NPK肥混合配制。
[0029]优选地,水稻移栽前5

7天进行冬作小麦秸秆翻耕还田;移栽前1天施用生物有机肥。
[0030]优选地,步骤(2)中,
[0031]秧苗按照宽行窄距形式移栽;
[0032]常规稻20cm
×
25cm,每穴3

4苗;
[0033]杂交稻20cm
×
30cm,每穴1

2苗。
[0034]优选地,还包括秧苗移栽前的秧田期处理:
[0035]水稻种子催芽至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播种于秧田;
[0036]杂交稻每亩秧田用种量7

8kg,常规稻每亩秧田用种量15

18kg。
[0037]优选地,水稻种子催芽前进行如下处理:
[0038]选晴天晒种1

2天,再用浸种灵溶液浸足48小时,清水冲洗后催芽。
[003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有机肥、化肥与微生物肥的配合施用,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稻田甲烷排放,实现高产与减排的平衡,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40]图1所示为不同组别肥料处理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0041]图2所示为不同组别肥料处理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3]实施例1
[0044]1.水稻种子处理
[0045]选晴天晒种2天,以提高发芽率及发芽整齐度;晒种时注意防止高温伤种。
[0046]晒种后用浸种灵溶液浸足48小时,浸种灵溶液按照浸种灵:水体积比1:15配置,使用时每10kg种子混入16mL浸种灵溶液。浸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至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用于播种。
[0047]2.秧田期处理
[0048]催芽的水稻种子播种于秧田中,杂交稻每亩秧田用种量约7.5kg,常规稻每亩秧田用种量约16kg。
[0049]3.稻田处理
[0050]水稻移栽前6天冬作小麦秸秆翻耕还田,同时施用碳铵和微生物菌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稻田处理:冬作小麦秸秆翻耕还田,同时施用碳铵和微生物菌剂;水稻移栽前施用生物有机肥;(2)秧苗移栽:水稻秧龄20

25天时将秧苗移栽至经步骤(1)处理的稻田;(3)移栽后肥料施用:分蘖期施用尿素;孕穗期施用微生物液态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铵用量为40kg/亩;所述微生物菌剂用量为20kg/亩;所述生物有机肥用量为60kg/亩;所述尿素用量9.25kg/亩;所述微生物液态肥用量为40kg/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符合GB20287

2006;所述生物有机肥符合NY884

2012;所述微生物液态肥符合NY/T798

20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肥料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有机肥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春梅王丹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