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5534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属于服务器供电技术领域,所述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各电源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交流输入端依次连接有保险模块、滤波器、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和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各电源支路合路时不会出现反向漏电流,保证人身安全。全。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服务器供电
,具体涉及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互联网的业务逐日增多,数据中心对空间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希望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体积越来越小。而机房通常是双输入冗余供电,大家通常都希望电源可以通过双路输入合路供电,但是当前在交流合路的方式实际上占用的空间没有实际上减小太多,甚至占用的空间更大。而且现有的双输入合路通过二极管实现,每组输入连接一个二极管,两个二极管的负极相连进行合路。
[0003]现有的数据中心电源双输入采用二极管进行合路的方式,存在二极管漏洞,且被人触碰存在触电的危险,不满足安全要求。
[0004]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现有的数据中心电源双输入采用二极管进行合路的方式,存在二极管漏洞,且被人触碰存在触电的危险,不满足安全要求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及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
[0007]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
[0008]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
[0009]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
[0010]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
[0011]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0012]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
[0013]进一步地,电源支路的数量为两个,为第一电源支路和第二电源支路;
[0014]第一电源支路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单元,第一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一交流回流端;
[0015]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保险模块,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整流桥;
[0016]第一整流桥包括第一交流端、第二交流端、第一直流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
[0017]第一整流桥通过第一交流端与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端与第一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升压模块,第一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连接有第一电源输出端;
[0018]第一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
[0019]第二电源支路包括第二交流输入单元,第二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二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回流端;
[0020]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二保险模块,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整流桥;
[0021]第二整流桥包括第三交流端、第四交流端、第二直流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
[0022]第二整流桥通过第三交流端与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交流端与第二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二接地端接地,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连接有第二电源输出端;
[0023]第二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
[0024]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
[0025]控制单元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第二继电器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两个保险模块用于防护,在后端异常电流过大时起保护作用;两个滤波器用于做EMI滤波;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结构与继电器及其继电器控制模块和继电器电源模块结构相同。
[0026]进一步地,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0027]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分压,控制单元对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通过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分压,控制单元对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
[0028]进一步地,第一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MOS管Q1;
[0029]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整流桥的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
[0030]第二升压模块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MOS管Q2;
[0031]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整流桥的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升压模块中的MOS管作为开关管,二极管作为续流使用。
[0032]进一步地,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线圈;
[0033]第一线圈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并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34]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常开端和第二常开端;
[0035]第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端和第二线圈端;
[0036]第一常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常开端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常开端还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C5第二端接地;
[0037]第一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38]第二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
[0039]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线圈;
[0040]第二线圈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并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
[0041]第二开关包括第三常开端和第四常开端;
[0042]第二线圈包括第三线圈端和第四线圈端;
[0043]第三常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第四常开端连接有第六电容C6,第四常开端还与第二电源输出端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和若干电源支路;各电源支路均包括交流输入单元,交流输入单元包括交流输入端和交流回流端;交流输入端连接有保险模块,保险模块连接有滤波器,滤波器连接有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连接有整流桥,整流桥还与交流回流端连接;整流桥还连接有直流输出端和接地端,接地端接地,直流输出端连接有升压模块,升压模块连接有继电器,继电器连接有电源输出端;继电器还连接有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继电器控制模块;各电源支路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控制单元与保险模块的输出端、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升压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电源支路的数量为两个,为第一电源支路和第二电源支路;第一电源支路包括第一交流输入单元,第一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一交流输入端和第一交流回流端;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一保险模块,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滤波器,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整流桥;第一整流桥包括第一交流端、第二交流端、第一直流输出端和第一接地端;第一整流桥通过第一交流端与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交流端与第一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升压模块,第一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第一继电器连接有第一电源输出端;第一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二电源支路包括第二交流输入单元,第二交流输入单元包括第二交流输入端和第二交流回流端;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有第二保险模块,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整流桥;第二整流桥包括第三交流端、第四交流端、第二直流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第二整流桥通过第三交流端与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交流端与第二交流回流端连接,第二接地端接地,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有第二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第二继电器连接有第二电源输出端;第二继电器还连接有第二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一电源输出端与第二电源输出端相连接为合路输出端;控制单元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二开机冲击电流防护模块、第一升压模块、第二升压模块、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二继电器控制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第二继电器模块以及合路输出端均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第二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
第二保险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还与控制单元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升压模块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以及第一MOS管Q1;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整流桥的第一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继电器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第二升压模块包括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以及第二MOS管Q2;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与第二整流桥的第二直流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以及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继电器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接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与控制单元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功率校正因数输出合路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一线圈;第一线圈连接有第三二极管D3,并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开关包括第一常开端和第二常开端;第一线圈包括第一线圈端和第二线圈端;第一常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常开端连接有第五电容C5,第二常开端还与第一电源输出端连接,第五电容C5第二端接地;第一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及第一继电器控制模块连接;第二线圈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及第一继电器电源模块连接;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开关和第二线圈;第二线圈连接有第四二极管D4,并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堂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