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534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包括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的两个装配式墙板,两个装配式墙板之间的夹角处设置有方形固定架,方形固定架两侧外壁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管,第一螺纹管外壁活动连接有夹持板,夹持板与装配式墙板活动相抵,装配式墙板上开设有与夹持板相配合的穿孔,第一螺纹管外壁连接有限位板,第一螺纹管内设置有转动轴,第一螺纹管内设置有用于与转动轴同步转动的卡合机构,方形固定架内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紧固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实现对加固装置的快速拆装,极大的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实用性强。用性强。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装配式墙体构件先由工厂进行标准量化生产,然后直接运输到建筑施工场地进行现场的组装连接,这种组装式的建筑施工形式能够很好地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施工材料的浪费,节约人力物力节省资源,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结合实现了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管理。
[0003]装配式的建筑都是预先制造出现,后续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面来达到固定,但混凝土需要一定的凝固周期,此时就很容易影响装配件连接处连接的质量,就需要加固装置来进行临时辅助固定。
[0004]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201920517097.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墙体构件连接加固装置,包括外部加固系统、内部加固系统、螺栓、螺母;该技术虽然可以对建筑墙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加固,但是操作步骤较繁琐,拆装不便,均需要旋转多个螺母,浪费了较多时间,进而影响建筑施工效率;且由于其外部直角钢板和内部直角钢板之间平行设置,固定不可调,不能适用于两侧不同厚度的墙板之间的固定,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包括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的两个装配式墙板,两个所述装配式墙板之间的夹角处设置有方形固定架,所述方形固定架两侧外壁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管,所述第一螺纹管外壁活动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装配式墙板活动相抵,所述装配式墙板上开设有与夹持板相配合的穿孔,所述第一螺纹管外壁连接有限位板,所述第一螺纹管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第一螺纹管内设置有用于与转动轴同步转动的卡合机构,所述方形固定架内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紧固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固设在方形固定架内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内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壁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连接板外壁还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相互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转动轴固定相连。
[0009]优选的,所述方形固定架内还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管,所述第二螺纹管滑动连接在转动杆的外部,所述第二螺纹管内壁连接有导向条,所述转动杆外壁开设有与导向条相配合的导向槽,所述第二螺纹管远离转动杆的一端连接有把手。
[0010]优选的,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组件和第二卡合组件,所述第一卡合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一螺纹管内的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
一活塞与第一活动槽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活塞远离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外壁连接有第一卡合板,所述第一卡合板与转动轴活动卡合。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组件还包括开设在夹持板内的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与第一活动槽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二活动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活动槽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活塞远离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与装配式墙板活动相抵。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卡合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一螺纹管内的第三活动槽,所述第三活动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三活塞与第三活动槽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三活塞远离第三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外壁连接有第二卡合板,所述第二卡合板与转动轴活动卡合。
[0013]优选的,所述第二卡合组件还包括开设在把手内的第四活动槽,所述第四活动槽与第三活动槽之间连通有第二导气管,所述第四活动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四活塞,所述第四活塞与第四活动槽内壁之间连接有第四弹性元件,所述第四活塞远离第四弹性元件的一端连接有直杆,所述直杆外壁连接有压板。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板和第二卡合板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卡合板包括与第一连杆固连的弧形板体,所述弧形板体外壁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卡条,所述转动轴外壁开设有与卡条相配合的卡槽。
[0015]优选的,所述方形固定架置于两个所述装配式墙板之间夹角处开设有凹槽。
[0016]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两个装配式墙板即侧板与顶板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之后,使方形固定架置于两个装配式墙板的夹角处,通过反转把手,使两个第一螺纹管及与其连接的夹持板远离方形固定架并分别穿过各自墙板的穿孔,夹持板随第一螺纹管穿过墙板之后,转动夹持板,使夹持板与穿孔呈一定倾斜角度;
[0018]S2:通过正转把手,使把手带动第二螺纹管以及与其连接的转动杆转动,进而使转动杆外侧的第一锥齿轮与转动轴外侧的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使转动轴通过第一卡合板带动第一螺纹管转动,使第一螺纹管相对于与其螺纹连接的方形固定架移动,第一螺纹管移动过程中带动限位板移动,使限位板带动第一螺纹管外部套设的夹持板向墙板处移动,直至夹持板与墙板相抵,对墙板进行抵压;
[0019]S3:当两个装配式墙板厚度相同时,两侧的夹持板同时对两个墙板进行辅助固定;若两个装配式墙板厚度不同,其中一个夹持板会率先与厚度较厚的墙板进行抵接固定,在此过程中,与墙板相抵的那个夹持板内的顶杆受力收缩进入第二活动槽,第二弹性元件被压缩,第二活塞挤压第二活动槽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导气管进入第一活动槽内,并对第一活动槽内的第一活塞作用力,使第一活塞上移,第一弹性元件被压缩,此时第一卡合板同步上移并不再与该侧的转动轴相互卡合;
[0020]S4:此时另一侧厚度较薄的墙板尚未被夹持板抵压,通过继续转动把手,使把手带动转动杆转动,两侧的转动轴随锥齿轮间的啮合继续转动,其中一个已经不与第一螺纹管卡合的转动轴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带动该第一螺纹管继续转动,保持该侧夹持板对厚度较
厚的墙板抵压状态,另一个与转动轴相互卡合的第一螺纹管继续相对于方形固定架移动,直至使该侧第一螺纹管通过限位板带动夹持板与厚度较薄的墙板进行抵压固定;
[0021]S5:当两个墙板之间的混凝土凝固之后,通过按压压板并反转把手,使压板通过直杆挤压第四活塞,第四活动槽内的空气通过第二导气管进入第三活动槽,第三弹性元件被拉伸,第三活塞通过第二连杆推动第二卡合板上移,在转动轴转动过程中使卡条嵌入卡槽,实现第一螺纹管与转动轴之间的卡合,使第一螺纹管随转动轴同步转动,第一螺纹管远离方形固定架,使限位板不再紧密抵住夹持板,夹持板内的顶杆伸出,松开对压板的作用力,通过转动夹持板,使夹持板与穿孔相配合,方便夹持板进入穿孔,此时正转把手,使夹持板随同第一螺纹管靠近方形固定架,使方形固定架从两个墙板的夹角处取下。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包括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的两个装配式墙板(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装配式墙板(1)之间的夹角处设置有方形固定架(2),所述方形固定架(2)两侧外壁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管(3),所述第一螺纹管(3)外壁活动连接有夹持板(4),所述夹持板(4)与装配式墙板(1)活动相抵,所述装配式墙板(1)上开设有与夹持板(4)相配合的穿孔(101),所述第一螺纹管(3)外壁连接有限位板(301),所述第一螺纹管(3)内设置有转动轴(5),所述第一螺纹管(3)内设置有用于与转动轴(5)同步转动的卡合机构,所述方形固定架(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轴(5)转动的紧固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固设在方形固定架(2)内的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内转动连接有转动杆(7),所述转动杆(7)外壁连接有第一锥齿轮(701),所述连接板(6)外壁还转动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701)相互啮合的第二锥齿轮(702),所述第二锥齿轮(702)与转动轴(5)固定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固定架(2)内还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管(8),所述第二螺纹管(8)滑动连接在转动杆(7)的外部,所述第二螺纹管(8)内壁连接有导向条(802),所述转动杆(7)外壁开设有与导向条(802)相配合的导向槽(703),所述第二螺纹管(8)远离转动杆(7)的一端连接有把手(8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组件和第二卡合组件,所述第一卡合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一螺纹管(3)内的第一活动槽(9),所述第一活动槽(9)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901),所述第一活塞(901)与第一活动槽(9)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元件(902),所述第一活塞(901)远离第一弹性元件(90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杆(903),所述第一连杆(903)外壁连接有第一卡合板(904),所述第一卡合板(904)与转动轴(5)活动卡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组件还包括开设在夹持板(4)内的第二活动槽(10),所述第二活动槽(10)与第一活动槽(9)之间连接有第一导气管(12),所述第二活动槽(10)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11),所述第二活塞(11)与第二活动槽(10)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元件(111),所述第二活塞(11)远离第二弹性元件(111)的一端连接有顶杆(112),所述顶杆(112)与装配式墙板(1)活动相抵。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合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一螺纹管(3)内的第三活动槽(13),所述第三活动槽(13)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三活塞(131),所述第三活塞(131)与第三活动槽(1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性元件(132),所述第三活塞(131)远离第三弹性元件(132)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杆(133),所述第二连杆(133)外壁连接有第二卡合板(134),所述第二卡合板(134)与转动轴(5)活动卡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合组件还包括开设在把手(801)内的第四活动槽(14),所述第四活动槽(14)与第三活动槽(13)之间连通有第二导气管(15),所述第四活动槽(14)内壁滑动连接有第四活塞(141),所述第四活塞(141)与第四活动槽(14)内壁之间连接有第四弹性元件(142),所述
第四活塞(141)远离第四弹性元件(142)的一端连接有直杆(143),所述直杆(143)外壁连接有压板(144)。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外墙顶部加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伟彭文渊贾东坡薛晨王泽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