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电触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220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导电触针,包括管状针头、套装在管状针头根部并能使管状针头伸出的外壳、安装于管状针头和外壳所形成的空腔内的弹簧,以及塞紧于外壳底面以支撑弹簧的底塞,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两个阶梯状引导壁与管状针头相接触配合,底塞上设有一个可使弹簧放入的凹槽。采用这种导电触针后,可以有效的避免卡针的现象,增强导电性能。而且部分弹簧安装在底塞的凹槽内可以降低整个触针的高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与电池相接触的导电触针,尤其是一种可增强导电性能,减小触针高度的新型导电触针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来与电池相接触的导电触针之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外壳10、管状针头12和一个弹簧13。外壳10的内部有一个空腔101和上口102,弹簧13安装在空腔101内,将管状针头12套入外壳10,管状针头12就会在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在空腔101内上下滑动。由于这种现有的导电触针只有一个上口102,因此在进行电镀作业时,会有残存气泡附着于空腔101的内壁表面及底部表面,造成电镀不均匀或没有被电镀到的现象。因此出现了在电性连接方面的瑕疵和缺陷,进而在与电池相接触需要导电时,会产生传导不佳和接触不良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研制出了一种改良的导电触针如图2所示,其结构除了包括外壳20,管状针头22和弹簧23之外,又增加了一底塞24。这样使外壳20呈开放式,保留了空腔201,在其上下各设有一开口202和203。弹簧23置入空腔201后同样可利用弹力将管状针头22顶出上口202。由于外壳20采取了开放式的结构,使电镀液可以完全附着于外壳20的内、外表面,避免了残存气泡附着于空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导电触针,包括管状针头、套装在管状针头根部并能使管状针头伸出的外壳、安装于管状针头和外壳所形成的空腔内的弹簧,以及塞紧于外壳底面以支撑弹簧的底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两个阶梯状引导壁与管状针头相接触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财福钟文隆
申请(专利权)人: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