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升降板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433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升降板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包含有:一壳体,具有绝缘性,主要由一底板、二侧壁,以及一包覆板所组成,该壳体前端形成一开口,且于该壳体前端两侧设有一第一固定部;至少二端子组;一升降板,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内,而将该开口分隔成上方的一第一开口及下方的一第二开口,该升降板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以及二弹簧,两端分别固定于一该第一固定部以及一该第二固定部。藉此,可达到提供仅供单卡插入的功效,同时可以减少整体卡片连接器的厚度以及长度的需求。(*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与卡片连接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升降板的多合 一卡片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已有可适用多种规格卡片的多合一的机 种,其可以供多种规格的不同卡片插入,而为了避免同时有多种卡片插 入造成错读的问题,遂有人提出仅可供单卡插入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美国公告US 6,908,321号专利案,即提出了一种仅可让单一种卡片 插入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该种设计是在卡片连接器内部的两侧设置活 动导件,藉由活动导件的升降来在单卡插入后挡止其它入口,使得其它 卡片无法插入,而达到了仅供单卡插入的效果。然而,该种设计必须对 该二活动导件设置限位的结构,在前后均设有挡止该活动导件的挡止部 位,此种设计有可能必须加长连接器本身的长度。美国公告US 7,048,588号专利案,提出了一种可供多种卡片插入的 设计,其提供了多个插入端口来供不同规格的卡片插入,而其中央具有 一隔板,以类似翘翘板的方式运作,而具有导引卡片插入的效果。然而, 此案在隔板上下的空间是互相独立的,并非如同上述US 6,908,321号专 利案上下浮动的状态来运动,因此,隔板上下的空间并未重叠,整体卡片连接器的厚度较厚,进而造成整个体积无法縮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升降板的多合一卡片连接 器,其除了可提供仅供单卡插入的功效之外,还可以满足减少整体卡片 连接器的厚度以及长度的需求。为了达成前述目的,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升降板的多 合一卡片连接器,包含有 一壳体,是绝缘材质的,主要由一底板、由 该底板两侧向上形成的二侧壁、以及围合于该底板及该二侧壁的一包覆 板所组成,而于内部形成一插卡空间,该壳体系于前端形成与该插卡空 间相通的一开口,且该壳体内部的前端两侧预定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固 定部;至少二端子组,分别为一第一端子组及一第二端子组,分别设于 该底板的前段位置及后段位置; 一升降板,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该壳 体内,而将该开口分隔成上方的一第一开口及下方的一第二开口,且藉 由该升降板的升降关系而使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局部重叠,该升降 板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部,该二第二固定部与各该第一固定部相对; 以及二弹簧,位于该升降板与该壳体之间,各该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 一该第一固定部以及一该第二固定部,该等弹簧的回复力驱使该升降板 向一个方向移动。藉此,可达到提供仅供单卡插入的功效,同时可以减 少整体卡片连接器的厚度以及长度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显示包覆板移开 后的内部组合状态。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示意图,显示升降板 的底面状态。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5-5剖线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显示插入SD卡的 前视状态。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显示插入XD卡 的前视状态。图8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显示包覆件的另 一种形态。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构造及特点所在,兹举以下二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其中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 升降板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10,主要由一壳体ll、三端子组21,22,23、 一包覆板3K —升降板41以及二弹簧51所组成,其中该壳体11,具有绝缘性,主要由一底板12、由该底板12两侧向上 形成的二侧壁14、分别由该二侧壁14前段顶缘相向延伸预定长度的二肩 板16、以及围合于该底板12及该二侧壁14及该二肩板16的一包覆板 31所组成。而于内部形成一插卡空间19,并于前端形成一开口 18,该二 肩板16具有一第一固定部17,该第一固定部17于本实施例中为一穿孔。 该底板12于其前段位置设有一挡止面13。该三端子组21,22,23,分别为一第一端子组21、 一第二端子组22、 以及一第三端子组23,由前至后排列设置于该底板12。其中,该第一端 子组21对应于XD规格的记忆卡(简称XD卡),该第二端子组22对应于 SD/MMC规格的记忆卡(简称SD卡),该第三端子组23对应于MS规格6的记忆卡。该升降板41,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11内,且位于该第一端 子组21的上方,该升降板41将该开口 18分隔成上方的一第一开口 181 以及下方的一第二开口 182,且藉由该升降板41的升降关系而使该第一 开口 181及该第二开口 182局部重叠,该升降板41顶面两侧分别具有一 第二固定部42,本实施例中为凸出的销,该二第二固定部42分别位于各 该第一固定部17下方而彼此相对。该升降板41的底面设有数个凹槽44。 该第一端子组21系嵌置于该等凹槽44内。该升降板41的后缘抵于该挡 止面13前缘,该升降板41的底面前缘具有一斜面46,而使该第二开口 182呈外大内小状。该升降板41的顶面两侧具有一导引肋48,用以配合 SD卡91(参阅图6)的底部两侧的形状。该二弹簧51,位于该升降板41的顶面两侧,各该弹簧51的两端分 别固定于一该第一固定部17以及一该第二固定部42,亦即,各该弹簧 51系以其一端置于该第一固定部17(穿孔)内,且藉由该包覆板31包覆该 二肩板16的顶面而可让各该弹簧51顶抵该包覆板31,并以其另一端套 置于该第二固定部42(销),其弹性复归力系作用于该升降板41使其向下 移动。以下说明本技术的使用状态。请参阅图5,显示本技术未插卡时的状态,其中,该升降板41 系受到该二弹簧51的作用而位于其升降范围的最底端。请参阅图6,在将SD卡91插入本技术时,系由该第一开口 181 插入,此时,该SD卡91系直接经由该第一开口 181插入至内部的插卡 空间19中,该升降板41上的导引肋48亦对该SD卡91发挥导引的效果。 在该SD卡91插入后,即对该升降板41产生压制效果,该升降板41即 无法再上升,因此该第二开口 182即无法再插入卡片。欲退卡时则可藉由直接拔出该SD卡91或利用现有的退卡机构来予退卡,其中,退卡机 构系属公知,容不赘述。在该升降板41上方有插入卡片的情形下,该升 降板41系位于下方,而压制住该第一端子组21(压制状态示于图5),同 时也可以达到防止该第一端子组21被上方的卡片撞击或干涉所可能造成 的损坏。请再参阅图7,在将XD卡92插入本技术时,系由该第二开口 182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系以该XD卡92的前缘抵于该升降板41底 面的该斜面46,持续的插入即可将该升降板41向上顶起,此时该第二开 口 182即扩大而该第一开口 181縮小。在该XD卡92插入后,该升降板 41位于上方位置,此时由于该第一开口 181縮小,因而无法再插入其它 卡片。退卡时即直接拔出该XD卡92即可,或亦可透过上述公知的退卡 机构来达到退卡功能。而上述动作说明中,无论是于第一开口 181插入SD卡91或于第二 开口 182插入XD卡92,该升降板41在被卡片作用时,系受到该弹簧 51与该挡止面13的作用而不会前后移动,而只能上下移动。亦即,该升 降板41受到该挡止面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升降板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壳体,主要由一底板、由该底板两侧向上形成的二侧壁、以及围合于该底板及该二侧壁的一包覆板所组成,而于内部形成一插卡空间,该壳体系于前端形成与该插卡空间相通的一开口,且该壳体内部的前端两侧预定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固定部;    至少二端子组,分别为一第一端子组及一第二端子组,分别设于该底板的前段位置及后段位置;    一升降板,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内,而将该开口分隔成上方的一第一开口及下方的一第二开口,且藉由该升降板的升降关系而使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局部重叠,该升降板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二固定部,该二第二固定部与各该第一固定部相对;以及    二弹簧,位于该升降板与该壳体之间,各该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该第一固定部以及一该第二固定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耀惠
申请(专利权)人: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