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孟标专利>正文

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3976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用绝缘材料做成的盒体9,固定于盒体9上的用导电材料做成的正极常开触片1、正极常开触点片2、正极常闭触片3、正极常闭触点片4、负极常闭触片5、负极常闭触点片6、负极常开触片7和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点片2和贴近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点片2的一端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而另一端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相连接,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的一端和接触正极常闭触点片4,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点片4的一端接触正极常闭触片3而另一端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的一端和接触负极常闭触点6的一端,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点片6的一端接触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和贴近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点片8的一端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相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应用于电动车蓄电池充电时,充电电压与充电完毕蓄电池工作电压的转换。现时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等电动车绝大多数采用36伏的电动机,用三个12伏蓄电池串联提供36伏的工作电压,目前电动车电池充电时采用36伏充电器对三个12伏电池进行串联充电。串联充电时,由于每个蓄电池的内阻都不相同,势必造成三个电池的电压均不相同,电压高的电池超过14.4伏时即行电解水并排出气体,水份的减少相应提高了电池酸的浓度,蓄电池的内阻随之增大,水份加快排出,电池进入恶性循环逐步失水而容量迅速下降,整个电池组很快就会损坏。因而充电时用12V充电器分别对单个12V电池进行充电是理想的充电形式,但目前尚无相应方便简单的蓄电池充电电压与工作电压的转换器。而将36V电池组分拆为三个12V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再串联提供36V工作电压,显然这是非常麻烦的。有种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CN02283960.7)利用了继电器和二极管组成的转换电路,由于使用了二极管,因而需要耗能,并且结构的复杂又带来了造价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制造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以克服现时电动车蓄电池充电转换器需耗能和结构复杂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用绝缘材料做成的盒体9,固定于盒体9上的用导电材料做成的正极常开触片1、正极常开触点片2、正极常闭触片3、正极常闭触点片4、负极常闭触片5、负极常闭触点片6、负极常开触片7和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点片2和贴近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点片2的一端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而另一端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相连接,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的一端和接触正极常闭触点片4,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点片4的一端接触正极常闭触片3而另一端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的一端和接触负极常闭触点6的一端,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点片6的一端接触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和贴近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点片8的一端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相连接。盒体9置有能插入充电器输出插头的正极孔洞10和负极孔洞11。正极常开触片1和正极常闭触片3触插充电器正极插头之间的间距处于正极插孔洞10中,负极常闭触片5和负极常开触片7之间的间距处于负极插孔洞11中。采取以上措施的本技术,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不须使用任何有源元件和能源即可实现电动车电池的充电电压与工作电压的转换。下面再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述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附图2是本技术与蓄电池组的连接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附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揭去上盖后的局部剖视图;附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图。参考以上附图,附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本技术具有用绝缘材料做成的盒体9,盒体9内平行固定有用导电材料做成的正极常开触片1、正极常开触点片2、正极常闭触片3、正极常闭触点片4、负极常闭触片5、负极常闭触点片6、负极常开触片7和负极常开触点片8。正极常开触片1和正极常闭触片3之间、负极常闭触片5和负极常开触片7之间都有一小间隙,容许充电器输出插座的正极插头插入涨开并互相接触。正极常开触点片2一端靠近正极常开触片1而另一端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相连接,并能随着充电器的输出插头插入时与正极常开触片1接触。正极常闭触点片4一端与正极常闭触片3相接触而另一端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相连接,并能随着充电器的输出正极插头插入时与正极常闭触片相分离。负极常闭触点片6一端与负极常闭触片5相接触而另一端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相连接,并能随着充电器输出负极插头插入时与负极常闭触片5相分离。负极常开触点片8一端靠近负极常开触片7而另一端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相连接,并能随着充电器输出负极插头插入时与负极常开触片7相接触。附图2给出了本技术与蓄电池组的连接正极常开触片1接蓄电池的电池组E1的正极、正极常闭触点片4接电池组E1的负极、正极常闭触片3接电池组E2的正极、负极常闭触片5接电池E2的负极、负极常闭触点片6接电池E3的正极、负极常开触片7接电池E3的负极。本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当充电器的输出插头插入充电时,正极常开触片1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接触、正极常闭触片3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分离、负极常闭触片5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分离、负极常开触片7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接触,此时电池组E1、电池组E2、电池组E3形成并联连接状态接受充电。当充电器输出插头拔出时,正极常开触片1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分离、正极常闭触片3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接触、负极常闭触片5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接触、负极常开触片7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分离,此时蓄电池E1、蓄电池E2、蓄电池E3形成串联的工作电压状态。附图3、附图4和附图5给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实施例的盒体9成扁长方体状,正极常开触片1、正极常开触点片2、正极常闭触片3、正极常闭触点片6、负极常开触片7、负极常开触点片8平行固定于盒体9内,上述各触片用厚1毫米的铜片做成,其尾端用树脂封口固定,为了增加插口簧片的弹性,设置了四个弹簧13,盒体9还具有二个定位墩14,以使各个簧片更好地定位。盒体9上还设置了可确保充电器输出插座正负极位置的定位孔12。权利要求1.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本技术的特征在于具有用绝缘材料做成的盒体9,固定于盒体9上的用导电材料做成的正极常开触片1、正极常开触点片2、正极常闭触片3、正极常闭触点片4、负极常闭触片5、负极常闭触点片6、负极常开触片7和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点片2和贴近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所述的正极常开触点片2的一端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而另一端与负极常闭触点片6相连接,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片3的插触充电器正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正极常开触片1的插触充电器正极的一端和接触正极常闭触点片4,所述的正极常闭触点片4的一端接触正极常闭触片3而另一端与负极常开触点片8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的一端和接触负极常闭触点6的一端,所述的负极常闭触点片6的一端接触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开触点片2相连接,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片7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分别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和贴近负极常开触点片8,所述的负极常开触点片8的一端贴近负极常闭触片5的插触充电器负极插头的一端而另一端与正极常闭触点片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充电自动转换插座,其特征为盒体9置有能入充电器输出插头的正极孔洞10和负极孔洞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孟标
申请(专利权)人:林孟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