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全章专利>正文

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3495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液力变矩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所述泵壳的外壁与安装壳的外壁通过螺栓密封连接,所述安装壳的内腔左侧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的左侧壁中部焊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外壁左侧活动套设有导轮,所述蜗壳的右侧壁中部焊接有从动轴。该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使用时,通过设置压缩弹簧能够在弹力作用下使半环形的从密封圈与主密封圈上开设的对接槽紧密贴合,可以对消磨变薄的密封圈内壁进行自动补偿,能够使主密封圈和从密封圈内壁的内壁始终与从动轴的外壁挤压接触,避免了油封内圈面与从动轴之间接触间隙增大发生漏液、密封效果差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力变矩器
,具体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动变速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置液力变矩器。液力变矩器用于通过使用流体(通常为油)将发动机的驱动动力传递到变速器,起到传递扭矩和变矩的作用,液力变矩器亦称“液力变扭器”、“涡轮变扭器”、“动液变扭器”,液力传动部件的一种。
[0003]常见的液力变矩器在使用时,通常由泵轮、涡轮和导向轮组成,泵轮同主动轴相连,能把主动轴输入的机械能依靠离心力的作用转换成液体的动能和压头供涡轮做功使用,蜗轮和从动轴相连能把液体的动能和压头所含的能量由从动轴输出,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作需要在从动轴与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油封,从而避免液力变矩器内的油液渗漏使设备产生损坏,但从动轴长期转动时与油封内圈面产生摩擦消磨使油封内圈橡胶材质脱离,从而导致了油封内圈面与从动轴之间接触间隙增大发生漏液、密封效果差的问题,不能满足液力变矩器的工作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包括泵壳和安装壳,所述泵壳的外壁与安装壳的外壁通过螺栓密封连接,所述安装壳的内腔左侧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的左侧壁中部焊接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外壁左侧活动套设有导轮,所述蜗壳的右侧壁中部焊接有从动轴,所述安装壳的右侧壁中部开设有安装通道,所述安装通道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油封壳,所述从动轴的右端贯穿至油封壳的内腔外,所述油封壳的内腔顶部滑动设置有半环形的主密封圈,所述油封壳的内腔底部滑动设置有半环形的从密封圈,所述主密封圈的内圈对称开设有两个对接槽,所述从密封圈的外壁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对接槽的内腔中,所述主密封圈和从密封圈的内壁均与从动轴的外壁活动接触,所述油封壳的内腔前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壁与主密封圈的外侧壁活动接触,所述主密封圈和从密封圈的外壁均焊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一端与油封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外壁滑动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杆的外壁和油封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油封壳的内腔前后部通过轴承对称活动安装有两个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螺纹与对应的限位块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油封壳的左侧开设有环形的腔室,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密封延伸至腔室的内腔中。
[0009]优选的,所述腔室的内腔底面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腔中活动安装有环
形齿条,所述螺纹杆的一端端面焊接有直齿轮,所述直齿轮的齿面与环形齿条的齿面啮合,所述环形齿条的外圈固定套设有蜗轮,所述腔室的内壁通过轴承活动安装有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的齿面啮合,所述蜗杆的一端密封延伸至腔室的内腔外。
[0010]优选的,所述油封壳的右侧壁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腔中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的外壁中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从动轴的外壁与连接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油封壳的内腔右侧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散热通道,所述第一散热通道的内腔与凹槽的内腔连通,所述油封壳的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散热通道,所述第二散热通道的内腔与凹槽的内腔连通,所述油封壳的上表面右侧固定安装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内腔与第二散热通道的内腔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泵壳和安装壳的外壁均开设有螺旋通道,两个所述螺旋通道的内腔密封连通,所述连通管的上端与安装壳的外壁密封固定连接,所述连通管的内腔与螺旋通道的内腔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泵壳和蜗壳的内壁均等距设置有一组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设置倾斜度为十至四十五度,所述导轮的外圈等距设置有一组扰流叶片,所述扰流叶片设置倾斜度为六十至九十度。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通过设置压缩弹簧能够在弹力作用下使半环形的从密封圈与主密封圈上开设的对接槽紧密贴合,可以对消磨变薄的密封圈内壁进行自动补偿,能够使主密封圈和从密封圈内壁的内壁始终与从动轴的外壁挤压接触,避免了从动轴长期转动时与油封内圈面产生摩擦消磨使油封内圈橡胶材质脱离,从而导致了油封内圈面与从动轴之间接触间隙增大发生漏液、密封效果差的问题。
[0017]2、该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通过设置蜗杆带动蜗轮转动,从而传动螺纹杆转动,进而带动限位块运动对主密封圈进行挤压限位,能够根据主密封圈的消磨厚度调节限位块的位置并对主密封圈运动后的形状进行限制,避免了传动的密封圈橡胶弹性产生形变,从而导致了贴合效果差的问题。
[0018]3、该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通过设置从动轴传动带动叶轮转动,叶轮带动空气流动,通过第一散热通道能够对油封壳内从动轴与主密封圈和从密封圈摩擦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降温,同时在空气流动下使油封壳内腔中密封垫消磨产生的碎屑排出,通过设置螺旋通道,叶轮带动空气流动能够通过第二散热通道使螺旋通道内的空气发生流动对设备进行降温散热,避免了设备内部流体长时间运动与设备内部各组件摩擦碰撞产生的热量过高导致各组件发生热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主密封圈与从密封圈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直齿轮、环形齿条和腔室的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泵壳;2、安装壳;3、蜗壳;4、安装杆;5、导轮;6、从动轴;7、安装通道;8、油封壳;9、主密封圈;10、从密封圈;11、对接槽;12、限位块;13、滑动杆;14、压缩弹簧;15、螺纹杆;16、环形齿条;17、直齿轮;18、蜗轮;19、蜗杆;20、叶轮;21、连通管;22、螺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包括泵壳1、安装壳2、蜗壳3、安装杆4、导轮5、从动轴6、安装通道7、油封壳8、主密封圈9、从密封圈10、对接槽11、限位块12、滑动杆13、压缩弹簧14、螺纹杆15、环形齿条16、直齿轮17、蜗轮18、蜗杆19、叶轮20、连通管21和螺旋通道22,请参阅图1,泵壳1的外壁与安装壳2的外壁通过螺栓密封连接,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包括泵壳(1)和安装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的外壁与安装壳(2)的外壁通过螺栓密封连接,所述安装壳(2)的内腔左侧设置有蜗壳(3),所述蜗壳(3)的左侧壁中部焊接有安装杆(4),所述安装杆(4)的外壁左侧活动套设有导轮(5),所述蜗壳(3)的右侧壁中部焊接有从动轴(6),所述安装壳(2)的右侧壁中部开设有安装通道(7),所述安装通道(7)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油封壳(8),所述从动轴(6)的右端贯穿至油封壳(8)的内腔外,所述油封壳(8)的内腔顶部滑动设置有半环形的主密封圈(9),所述油封壳(8)的内腔底部滑动设置有半环形的从密封圈(10),所述主密封圈(9)的内圈对称开设有两个对接槽(11),所述从密封圈(10)的外壁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对接槽(11)的内腔中,所述主密封圈(9)和从密封圈(10)的内壁均与从动轴(6)的外壁活动接触,所述油封壳(8)的内腔前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的限位块(12),所述限位块(12)的内侧壁与主密封圈(9)的外侧壁活动接触,所述主密封圈(9)和从密封圈(10)的外壁均焊接有滑动杆(13),所述滑动杆(13)的一端与油封壳(8)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13)的外壁滑动套设有压缩弹簧(14),所述压缩弹簧(14)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杆(13)的外壁和油封壳(8)的内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壳(8)的内腔前后部通过轴承对称活动安装有两个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的外螺纹与对应的限位块(12)的外壁螺纹连接,所述油封壳(8)的左侧开设有环形的腔室,所述螺纹杆(15)的一端密封延伸至腔室的内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快速高效的液力变矩器设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全章郭清王全君
申请(专利权)人:王全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