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2413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河道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第一转轴、外壳、隔板、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且传送带上贴合安装有固定件,所述外壳的侧端面焊接有连接架,且连接架内安装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外壳的内壁焊接有滑槽板,且滑槽板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隔板,所述外壳的内滑动套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顶端面安装有握把,且限位板的底端面焊接有底座,所述隔板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一滤网,且限位板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二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满足河道清淤作业,可快速与淤泥进行接触,方便淤泥的进入和处理,且后期可快速进行维护和清理。且后期可快速进行维护和清理。且后期可快速进行维护和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河道修复
,具体为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0003]经检索,专利公告号为CN113356301A公开了一种市政用淤泥清淤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左侧固定设有电磁滑槽,所述电磁滑槽内设有伸缩管装置,伸缩管装置用于改变伸出所述工作腔外的长度,使得适用不同深度的河底,所述工作腔后侧壁上固定设有脱水腔壁。本专利技术能安装在河道清洁船上,随着船体移动,将河道内的积淤进行吸入,同时直接将淤泥进行脱水处理,减少船体的负荷,并直接将水排回河道内,减少破坏河道水体,调整吸口,更贴合河底淤泥,吸起淤泥时,不会将河道弄的浑浊,避免水质破坏。
[0004]现有的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0005]1、目前的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无法快速进入河道内,影响实际河道清理工作,且淤泥无法快速进入进行处理,影响实际使用;
[0006]2、一般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无法快速对淤泥进行过滤和排放,影响后期实际清理效率,且清理后内部无法快速进行维护和处理,造成实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外壳、隔板、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外壳的侧端面焊接有连接架,且连接架内安装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外壳的内壁焊接有滑槽板,且滑槽板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隔板,所述外壳的内滑动套接有限位板,所述隔板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一滤网,且限位板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二滤网。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且传送带上贴合安装有固定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时带动传送带进行转动,传送带转动时通过固定件将淤泥运输进入外壳内。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上嵌入固定有刮板,且刮板的大小和第一转轴的内径大小相适配。通过第一转轴转动时带动刮板进行转动,刮板转动时带动淤泥到达传送带上进行运输。
[0011]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端面焊接有支撑块,支撑块共设有四个,且四个支撑块相对外壳呈矩形阵列分布。通过支撑块对外壳进行支撑和固定。
[0012]优选的,所述外壳的顶端面通过铰链安装有盖板,且盖板的大小和外壳的内径大小相适配。通过盖板对外壳进行闭合,且闭合后方便对外壳进行打开。
[0013]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顶端面安装有握把,且限位板的底端面焊接有底座。通过握把可提拉限位板进行上升,且限位板和底座对进入外壳内的淤泥进行限位。
[0014]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侧端面嵌入固定有排水管,且排水管上安装有阀门。通过排水管可对外壳内多余的水体进行排放。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人员在对河道进行清理时,人员将外壳和连接架放置在河道中后,人员外接电源打开动力装置带动第一转轴进行转动,第一转轴转动时刮板转动时带动淤泥到达传送带上进行运输,且淤泥到达传送带上后通过第二转轴转动时带动传送带进行转动,传送带转动时通过固定件将淤泥运输进入外壳内,使淤泥清除更加便捷,并且淤泥和进行快速收纳。
[0017]2、本技术通过设置外壳,淤泥进入外壳内后,通过限位板和底座进行限位,限位的同时多余的水分通过第二滤网进行过滤排出,排出后再次通过隔板上的第一滤网过滤后通过排水管进行排出,使淤泥处于限位板和底座上进行存储,且存储后人员提拉限位板带动底座进行上升后对淤泥进行排放,使实用性更高,可快速对淤泥进行清理,清理后方便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外观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第一转轴;2、连接架;3、传送带;4、固定件;5、外壳;6、排水管;7、滑槽板;8、隔板;9、限位板;10、握把;11、盖板;12、支撑块;13、底座;14、第一滤网;15、第二滤网;16、第二转轴;17、第三转轴;18、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
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包括第一转轴1、外壳5、隔板8、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外壳5的侧端面焊接有连接架2,且连接架2内安装有第一转轴1、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16需要提供动力装置以使得其正常工作,并且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所述动力的提供司空见惯,其均属于常规手段或者公知常识,在此就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需要或者便利进行任意的选配。动力装置带动第一转轴1和第二转轴16发生转动。
[0028]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通过传送带3传动连接,且传送带3上贴合安装有固定件4,第一转轴1上嵌入固定有刮板18,且刮板18的大小和第一转轴1的内径大小相适配,外壳5的底端面焊接有支撑块12,支撑块12共设有四个,且四个支撑块12相对外壳5呈矩形阵列分布,外壳5的内壁焊接有滑槽板7,且滑槽板7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隔板8,外壳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包括第一转轴(1)、外壳(5)、隔板(8)、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的侧端面焊接有连接架(2),且连接架(2)内安装有第一转轴(1)、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所述外壳(5)的内壁焊接有滑槽板(7),且滑槽板(7)的内部滑动套接有隔板(8),所述外壳(5)的内滑动套接有限位板(9),所述隔板(8)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一滤网(14),且限位板(9)的内壁嵌入固定有第二滤网(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16)和第三转轴(17)通过传送带(3)传动连接,且传送带(3)上贴合安装有固定件(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修复用淤泥清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上嵌入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勇强丁康廖勇刚刘德祥陈佳茵陈丽梅伍嫦青邓小桃凌梅兰曾华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思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