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1919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51
中间冷却器(3)是具有第1芯体(5)及第2芯体(6)的2级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空调装置用的压缩机(32)包含水冷式压缩机(24)及空冷式压缩机(27)。逆变器等驱动系统电气部件(21)、第2芯体(6)以及水冷式压缩机(24)由包含副散热器(18)在内的第2冷却水回路进行冷却。副散热器(18)及空冷式压缩机(27)位于主散热器(9)的前方。方。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热交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包含发动机用的散热器、空调装置用的压缩机以及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用的散热器在内的车辆的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具有增压器的发动机中,有时具有在将通过增压变为高温的进气导入燃烧室之前对其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该中间冷却器中包括在高温增压进气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空冷式中间冷却器、以及在高温增压进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情况下,需要利用外部气体对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
[0003]另外,通常车辆具有空调装置,需要通过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而进行制冷剂的冷凝的压缩机。通常,与发动机用的散热器重叠地配置压缩机。
[0004]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水冷式中间冷却器公开了如下结构,即,在进气流动的壳体内串联配置有供第1冷却水流动的高温侧热交换器以及供第2冷却水流动的低温侧热交换器。第1冷却水是相对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由散热器进行冷却。第2冷却水相对地维持为低温,由副散热器进行冷却。副散热器与空调装置用的压缩机上下排列配置。
[0005]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空调装置的热负荷较高且无法使压缩机实现小型化的情况下,副散热器和压缩机上下排列的布局无法实现。
[0006]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空调装置用的压缩机而公开了空冷压缩机和水冷压缩机组合而成的结构。与发动机冷却水系统不同的冷却水在水冷压缩机中流动,与强电系统仪器一起进行冷却。对强电系统仪器以及水冷压缩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由副散热器进行冷却。副散热器与空冷压缩机上下排列配置。
[0007]然而,如果如该专利文献2那样附加水冷压缩机而要利用不同的冷却水回路进行冷却,则结构相应地变得复杂化。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改进了上述公知结构的车辆的热交换装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249129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

1737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热交换装置具有:
[0012]水冷式发动机,其由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
[0013]2级(stage)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其是对向上述发动机供给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包含由上述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的进气上游侧的第1芯体部分及由第2冷却水进行冷却的进气下游侧的第2芯体部分;
[0014]水冷式压缩机,其与上述2级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上述第2芯体部分并列地将上述第2冷却水导入,利用该第2冷却水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0015]第1散热器,其配置于被供给车辆行驶风的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上述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
[0016]第2散热器,其在上述第1散热器的前方以与该第1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上述第2冷却水进行冷却;以及
[0017]空冷式压缩机,其在上述第1散热器的前方以与第1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2散热器并列配置,并且在上述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与上述水冷式压缩机串联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制冷剂进行冷却。
[0018]第1冷却水在水冷式发动机中流通而对该发动机进行冷却,并且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第1芯体部分中流通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高温的第1冷却水由第1散热器进行散热。
[0019]第2冷却水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第2芯体部分中流通而对增压进气进行冷却。该第2冷却水的热由第2散热器进行散热。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中,高温的增压进气首先在第1芯体部分由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接下来在第2芯体部分由第2冷却水进一步进行冷却。第2冷却水能够保持为比第1冷却水更低的温度,因此,能够高效地将增压进气冷却至较低的温度。
[0020]第2冷却水以与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第2芯体部分并行的方式在水冷式压缩机流动,与空调装置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此,水冷式压缩机的热也从第2散热器散发。由此,与空调装置的针对热负荷所需的大小相比,空冷式压缩机形成为相对小型的结构。
[0021]另一方面,增压进气含有的热量的一部分由第1冷却水吸收,因此即使含有水冷式压缩机的热量,也能够使得用于对第2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第2散热器形成为比较小型的结构。另外,第2冷却水在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第2芯体部分和水冷式压缩机并行流动,因此能够分别对各自供给相同程度的低温的第2冷却水,能够实现增压进气的充分的冷却,并且在水冷式压缩机中能够进行空调装置用制冷剂的有效的冷却即冷凝。
[0022]因此,能够实现空冷式压缩机和第2散热器这两者的小型化,能够实现在使得两者彼此并列配置的基础上相对于第1散热器前后重叠配置的布局。即,作为进行各种散热的散热器整体,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2层配置,能够缩短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并且针对车辆行驶风、风扇的冷却风的通气阻力减小。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
[0024]图2是表示2级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0025]图3是表示图1的热交换器部分的从车辆侧方观察的概略图。
[0026]图4是第1冷却水回路的回路图。
[0027]图5是第2冷却水回路的回路图。
[0028]图6是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0029]图7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从车辆侧方观察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详细进行说明。
[003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热交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图,示意性地表示从侧方观察汽车的前部时的结构。另外,图3表示该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器部分相对于车身2的配置。该实施例的汽车是所谓串联混合动力型车辆,例如在车身2具有以横置形式搭载的发电用的发动机(内燃机)1,该发动机1对未图示的发电机进行驱动,利用发电所得的电力(其暂时积蓄于未图示的电池)对电机进行驱动而行驶。发动机1可以是以汽油为燃料的火花点火式发动机,也可以是柴油发动机,且是在内部具有水套的水冷式发动机。发动机1具有涡轮增压器、机械式增压器等增压器(未图示),并且,具有对利用该增压器变为高温高压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水冷式中间冷却器3。
[0032]如图2概略所示,水冷式中间冷却器3具有:外壳4,增压进气在其中从入口4a向出口4b流动;第1芯体5,其位于入口4a侧且具有冷却水入口5a及冷却水出口5b;以及第2芯体6,其位于出口5b侧且具有冷却水入口6a及冷却水出口6b。相对高温的第1冷却水即发动机用冷却水在第1芯体5流通,相对维持为低温的第2冷却水即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在第2芯体6流通。因此,因增压变为高温的增压进气在上游侧的第1芯体5中由发动机用冷却水冷却至某种程度之后,在下游侧的第2芯体6中由相对低温的中间冷却器用冷却水进一步进行冷却。即,该中间冷却器3是2级型水冷式中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的热交换装置,其中,所述车辆的热交换装置具有:水冷式发动机,其由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2级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其是对向上述发动机供给的增压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包含由上述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的进气上游侧的第1芯体部分、及由第2冷却水进行冷却的进气下游侧的第2芯体部分;水冷式压缩机,其与上述2级型水冷式中间冷却器的上述第2芯体部分并列地将上述第2冷却水导入,利用该第2冷却水对空调装置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第1散热器,其配置于被供给车辆行驶风的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上述第1冷却水进行冷却;第2散热器,其在上述第1散热器的前方以与该第1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上述第2冷却水进行冷却;以及空冷式压缩机,其在上述第1散热器的前方以与第1散热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2散热器并列配置,并且在上述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与上述水冷式压缩机串联配置,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制冷剂进行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岛将史上原利矢子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