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瑞先专利>正文

一种无底坑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613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无底坑电梯,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轿厢的两外侧壁还设置有撞击结构,撞击结构连接于第一主梁的两端,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对应设置的技术方案,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底坑电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底坑电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梯行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地产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电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电梯产能的提升,市场的选择面也随之拓宽。为适应市场及用户的需求,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无机房电梯、别墅电梯、无底坑电梯等技术,提高了市场兼容度,降低了电梯的使用门槛,极大的促进了电梯的发展和普及。
[0003]目前,旧楼加装电梯具有强大的市场潜能。但是就目前来讲,旧楼加装电梯只在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具有较高的普及率,在一些中小城市普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为:传统电梯在旧楼安装较为麻烦,需要挖掘电梯缓冲用的底坑,会占用旧楼底层的较多的空间,电梯安装较为繁琐,电梯维护人员在检修时也存在的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能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底坑电梯,其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轿厢主体的两对应的外侧壁均设置有撞击结构,撞击结构连接于第一主梁的两端,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对应设置。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与轿厢底部的中心线具有倾斜角,倾斜角的范围为30
°
~60
°

[0008]倾斜角的范围为30
°
~60
°
,能够使得第一主梁的两端避开轿厢主体的立柱,同时撞击结构连接在第一主梁的两端,使得缓冲结构与第一主梁两端也形成对应,此外倾斜角在30
°
~60
°
的范围内,能够使得第一主梁的两端更加贴近轿厢主体的两侧壁,两缓冲结构之间的距离也更加贴近,因此可以使得本产品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更小。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主梁为拱形梁,拱形梁的顶点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重心连接。
[0010]拱形梁向轿厢底部拱起,其最高点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重心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提高对轿厢主体的承载稳定性,防止轿厢主体的发生受力不均,轿厢主体的升降更加平稳。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的底部与拱形梁的间隙处设置有缓冲件。
[0012]缓冲件填充满拱形梁与轿厢主体底部的间隙,使得类似于“扁担”的拱形梁使用寿命更长,在轿厢主体下降时,缓冲件能够更大程度的削弱轿厢主体的受到的震动,提升乘客
的电梯乘坐体验。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组件,对重组件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框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对重缓冲器,对重框的框体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对重框的顶部安装有对重反绳轮,对重反绳轮通过曳引机与轿厢主体连接。
[0014]对重块安装于对重框内,对重框的两侧边安装有导靴,导靴与井道内安装的对重导轨滑动连接,对重块具有较大的重量,随着轿厢主体升降,能够起到平衡轿厢主体的作用,使得轿厢主体升降更加稳定。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对重框内还设有与对重缓冲器对应的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防撞件。
[0016]当轿厢主体上升时,对重缓冲器逐渐靠近容纳腔靠近并伸入至容纳腔内,当轿厢主体上升并越程时,容纳腔的顶部与对重缓冲器发生撞击,防止轿厢主体进一步越程。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撞击结构包括撞击件,撞击件设置于轿厢主体的两外侧壁,撞击件与缓冲结构对应。
[0018]轿厢主体下降时,撞击件与缓冲结构发生碰撞,使得轿厢主体平稳停靠。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缓冲结构包括电梯缓冲器,电梯缓冲器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基层并与容纳腔对应。
[0020]电梯缓冲器最终与轿厢主体两侧的撞击件接触,通过其自身的缓冲作用,使得轿厢主体的停靠更加稳定。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主体的外侧壁均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与撞击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主梁连接,连接板与第一主梁、撞击件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筋。
[0022]连接板设置在轿厢主体侧壁后,使得第一主梁、撞击件与轿厢主体的连接更加稳固;加强筋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主梁、撞击件与连接板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00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护脚板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导轨,护脚板包括彼此铰接的第一导板和第二导板,第一导板与轿厢连接,第二导板设置有与导轨适配的导轮,第二导板与轿厢底部连接有用于复位的弹簧。
[002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轿厢主体与电梯井道内的导轨滑动连接,轿厢主体内部用于承载乘客上下升降;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第一主梁用于承受轿厢主体的重量;轿厢主体的两对应的外侧壁还设置有撞击结构,撞击结构连接于第一主梁的两端,撞击结构与第一主梁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升高了轿厢主体的撞击受力点,使得轿厢主体的撞击受力点位于轿厢主体的两侧;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水平面,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对应设置,因此无需在基层以下挖掘底坑,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轿厢主体下降至最底层时,其底部平面与基层所在平面基本保持水平,因此使得本产品的安装更加方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维护人员检修时无需处于较深的底坑内进行排查维护,降低了安全隐患;轿厢主体撞击缓冲时,撞击结构与缓冲结构接触,在基层以上的位置完成撞击,通过缓冲结构抵消轿厢主体的冲击力;因为缓冲结构安装在井道的基层面,且撞击结构设置在轿厢主体两侧提高了轿厢主体的受力点,改变了传统电梯底部受力的缺点,在轿厢主体停靠时更加平稳,乘坐更加舒心;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梯,本实用
新型实施例中的轿厢主体的受力点位于其两外侧,因此在井道的底部只需预留出深度较浅的坑体或者基本无底坑,从而实现无底坑的技术特点,只需占用较小的空间。因此,本技术的实施例具有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以及检修较为安全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轿厢主体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拱形梁与轿厢主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重组件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底坑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主体和缓冲结构,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主梁,所述轿厢主体的两对应的外侧壁均设置有撞击结构,所述撞击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梁的两端,所述缓冲结构安装于电梯井道基层,所述撞击结构与所述缓冲结构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底坑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与所述轿厢底部的中心线具有倾斜角,所述倾斜角的范围为30
°
~6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底坑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为拱形梁,所述拱形梁的顶点与所述轿厢主体底部的重心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底坑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与所述拱形梁的间隙处设置有缓冲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底坑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安装于井道内的对重框和安装于井道基层的对重缓冲器,所述对重框的框体内安装有多个对重块,所述对重框的顶部安装有对重反绳轮,所述对重反绳轮通过曳引机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瑞先江华徐敏
申请(专利权)人:许瑞先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