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6044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包括: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电梯井道内;对重导轨,与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电梯井道内;主承重梁,安装在电梯井道上部;曳引机,安装在电梯井道的下部;曳引绳,缠绕并穿过主承重梁和曳引机、且由曳引机驱动;夹绳器,安装在曳引机的下部,其中曳引绳穿过夹绳器;轿厢,设置在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曳引绳的一端,其中轿厢可沿轿厢导轨在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对重块,安装在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对重块可沿对重导轨在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对重块与轿厢同步运动且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方向相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0001]本技术涉及升降机
,尤其涉及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技术介绍

[0002]施工升降机又称施工电梯,是一种采用齿轮、齿条啮合方式或钢丝绳提升方式,使轿厢作垂直或倾斜运动,用以输送施工人员、工具、设备及物料的建筑机械,它交之其它提升机构稳定、安全可靠,不用另设机房或电梯井道,并且具有拆装方便、搬运灵活性强等优点,应用广泛,尤其在减轻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中,起到明显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施工升降机的电梯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结构复杂、结构强度不高、安装不方便、安全性有待加强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以简化结构,改善结构强度。
[0004]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包括: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电梯井道内;对重导轨,与所述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主承重梁,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上部;曳引机,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曳引绳,缠绕并穿过所述主承重梁和所述曳引机、且由所述曳引机驱动;夹绳器,安装在所述曳引机的下部,其中所述曳引绳穿过所述夹绳器;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其中所述轿厢可沿所述轿厢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对重块,安装在所述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所述对重块可沿所述对重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所述对重块与所述轿厢同步运动且所述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安全钳,位于所述电梯井道内且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下方;张紧轮,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下方;以及缓存器,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下方。
[000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承重梁包括:第一承重组件;第二承重组件,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及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包括:第一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第一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且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且成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承重组件包括:第二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第三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三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对应;第四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四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第三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
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一拉筋对应;以及第四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二拉筋对应,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和所述第四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且成对角设置。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第一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第二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支撑架加强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且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第四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一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二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一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四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二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
[000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承重梁还包括:第一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远离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一侧;第二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上;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之间;以及第四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邻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其中,所述曳引绳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绕过所述第一绕线轮、第二绕线轮、第三绕线轮以及第四绕线轮。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包括:轿厢主体,包括第一厢体围壁,所述第一厢体围壁上设置有门框;轿厢架,连接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第一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且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第二厢门,连接在所述门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厢门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轿厢主体往复运动,所述第二厢门与所述第一厢门同步运动且所述第二厢门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厢门的运动方向相反。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厢体围壁上设置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分别位于所述门框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第一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二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柔索连接部和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厢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第二厢门上邻近所述第一厢门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柔索连接部和第四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和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厢门沿所述第
二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一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一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三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厢门的所述第二柔索连接部,所述第二柔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滑轮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厢门的所述第四柔索连接部。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主体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厢门挡块和至少两个第二厢门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导轨,安装在电梯井道内;对重导轨,与所述轿厢导轨相对设置且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主承重梁,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上部;曳引机,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曳引绳,缠绕并穿过所述主承重梁和所述曳引机、且由所述曳引机驱动;夹绳器,安装在所述曳引机的下部,其中所述曳引绳穿过所述夹绳器;轿厢,设置在所述轿厢导轨和所述对重导轨之间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一端,其中所述轿厢可沿所述轿厢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第一方向往复运动;对重块,安装在所述对重导轨上且连接所述曳引绳的另一端,其中所述对重块可沿所述对重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运动且,所述对重块与所述轿厢同步运动且所述对重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安全钳,位于所述电梯井道内且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下方;张紧轮,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下部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下方;以及缓存器,设置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且位于所述轿厢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包括:第一承重组件;第二承重组件,与所述第一承重组件相对、间隔设置;以及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包括:第一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第一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及第二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且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且成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承重组件包括:第二承重横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对应,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对应;第三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三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对应;第四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四侧面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第三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三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一拉筋对应;以及第四拉筋,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承重横梁和所述第四支撑架且与所述第二拉筋对应,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和所述第四拉筋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承重横梁的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且成对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横梁;第一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第二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支撑架加强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且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支撑横梁;第三支撑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以及第四支撑纵梁,与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相对、间隔设置且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二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一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二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一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一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第三拉筋垫板,所述第一承重组件还包括第四拉筋垫板,其中,所述第三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纵梁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纵梁的侧面,所述第四拉筋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横梁上的所述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拉筋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相连,所述第二拉筋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拉筋垫板与所述第一承重横梁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曳引式井道施工升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承重梁还包括:第一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纵梁远离所述第二支撑纵梁的一侧;第二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远离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上;第三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纵梁和所述第二支撑纵梁之间;以及第四绕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组件和所述第二承重组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年武秦长江胡浪胡自化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建建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