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88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19
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主要由脑室内引流导管(1)、三通接头(2)、脑室外引流导管(6)、耳道定位装置(5)、压力监测模块(3)、过渡接头(7)和导管夹(8)组成。本公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准确定位脑脊液容积压力的测压基准线,提高脑脊液容积压力监测的精度。同时,根据设定的脑脊液容积压力阈值,开放引流管路,实现间歇性引流,提高了脑脊液引流的安全性。脊液引流的安全性。脊液引流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


[0001]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属于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脑损伤患者小脑出血后,脑部组织会因大量血肿而受到压迫,引发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可致患者昏迷或死亡。对脑损伤患者进行脑脊液引流,是神经外科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将积血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对于脑脊液外引流患者,必须要严格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如果不能及时引流,会引起颅内压升高。但如果引流量过大,则会进一步加重低颅压症状,甚至出现硬膜外出血、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
[0003]动态监测颅内压(ICP)是有效的监护手段,但采用现有的颅内压监测设备和光纤测压导管进行颅内压监测,不仅技术门槛高、应用条件苛刻,监护设备价格和配套耗材的价格也十分昂贵,不利于普及使用。我国临床上通常采用设置引流瓶悬挂高度的方法,控制脑脊液流出压力,以维持相对稳定的脑脊液容积压力,从而保持引流患者颅内压的基本稳定。具体做法是:将脑室引流瓶悬挂于引流患者的床头,采用量尺准确测量,使引流管的最高点高于侧脑室平面15cm或外耳道为水平基线20cm,以维持稳定的脑脊液容积压力,脑脊液容积压力通常为20cmH2O。这种方法尽管耗材成本较低,但由于术后患者需要经常调整床头高度,使原有设定的脑脊液容积压力测量基线随之发生改变,引流患者保持的脑脊液容积压力也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每次调整床头高度后,重新测量引流瓶的悬挂高度,增加了大量的护理工作量。而且,这种引流技术,无法对患者颅脑内积液容积压力动态量化监测,存在较大的监护盲区。同时,持续开放引流容易造成引流管路或脑脊液收集容器中的细菌逆行上行,增加了患者的感染风险,影响脑脊液引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自动定位脑脊液容积压力测量基线、可量化监测脑脊液容积的动态压力,并根据压力变化实现间歇性开放引流的新技术方案,克服现有临床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实施例旨在克服现有脑脊液引流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全新的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主要由脑室内引流导管、三通接头、脑室外引流导管、耳道定位装置、压力监测模块、过渡接头和导管夹组成。
[0005]所述的脑室内引流导管是一种将前端置入患者脑室内、将脑脊液引流至颅脑外的柔性管路,脑室内引流导管的头部设有引流孔。根据成人或儿童使用对象不同,脑室内引流导管的物理尺寸设有多种规格,通常是,比如,长度200~450mm,内径为0.8~3.0mm,外径为1.8~4.5mm。为了避免引流孔堵塞,脑室内引流导管的的头部可以设置多个引流孔,比如,采用打孔设备,在脑室内引流导管的前端0~30mm管路内,制备2~6个引流孔;根据引流管
路的管径不同,引流孔内径在0.5~2.0mm之间选择。脑室内引流导管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挤出、分切、打孔及标记刻度等工艺生产而成,比如,采用聚氯乙烯、聚氨脂及硅橡胶等医用高分子材料。
[0006]所述的三通接头用于脑室内引流导管、脑室外引流导管及压力监测模块三个部件的转接和连通。转接和连通的具体方法是,三通接头的上游接口与脑室内引流导管尾部连通,三通接头的下游接口与脑室外引流导管头部连通,三通接头的另外一个接口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连通。三通接头通常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注塑制备,具体形状不限,比如制备成T形、Y形均可。由于脑脊液的成分复杂,含有血液、蛋白质等,在实际在临床应用中,如果脑脊液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直接接触,脑脊液容易将测压口封堵,引起压力监测失效或影响测压精度。因此,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三通接头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设有延长管路,延长管路将引流出的脑脊液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物理隔离。可选的具体做法,比如,采用延长导管连接,延长导管长度3~10cm,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备;延长导管与三通接头、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密闭连通。在临床应用中,延长导管内的空气无法排出,管路内部空气成为清洁的物理介质,有效阻隔体液接触或进入压力传感器测压口,从而达成压力传感器测压口不受封堵的技术目的;同时,由于管路内部空气的空气是基本恒定的,也能满足压力监测精度的要求。设置延长管路可选的具体做法还有,比如,三通接头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之间设置S形弯曲通路,S形弯曲通路的长度5~8cm。
[0007]所述的脑室内引流导管后端的外周设有耳道定位装置,耳道定位装置的外形采用仿生结构,比如,设有能置入耳道中固定的乳头凸起,或者设有在耳朵外廓固定的挂钩,接近于现有的耳麦、耳塞等外形结构。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耳道定位装置在脑室内引流导管的外周移动固定,满足不同头部外形的固定和定位的需要。比如,耳道定位装置采用卡夹式设计,根据患者头部大小不同特征,采用卡夹在患者耳道水平正对的脑室内引流导管的外周固定;再比如,耳道定位装置采用滑轨式设计,可以在脑室内引流导管外周移滑,滑动至在患者耳道水平正对位置时采用医用胶布进行固定。耳道定位装置的主要技术特征是,耳道定位装置与压力监测模块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或者耳道定位装置在患者头部固定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与患者耳道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耳道定位装置适用于平卧患者测压定位,显而易见的是,根据患者体位或穿刺引流部位不同,耳道定位装置也能在患者头部其他位置定位测压,比如,患者采用侧卧位时,可以采用医用胶布在正中矢状面固定,测压传感器的测压口与正中矢状面在同一水平线,则压力监测模块以正中矢状面作为测压基线。
[0008]为了减少部件组装工序,提高集成化水平。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耳道定位装置、压力监测模块与三通接头采用一体式组合设计。组合集成的方式很多,在满足测压基线定位和测量精度的前提下,以部件集中度高、外部体积小、安装方便快捷为组合集成的设计原则。进一步对组合集成方案举例说明,比如:三通接头为中空的十字架外形,采用软质医用高分子材料(硅胶、软聚氯乙烯等)制备,其中12点钟方向、3点钟方向和6点钟方向三点为连通腔道;三通接头的12点钟方向设有与脑室内引流导管连通的接口,3点钟方向设有与压力监测模块的测压口连通的接口,6点钟方向设有与脑室外引流导管连通的接口,9点钟方向设有能置入患者耳道固定的乳头凸起。乳头凸起根据使用对象不同,可制备大、中、小多种规格。
[0009]所述的压力监测模块主要采用压力传感器、配套集成电路及数据接口组成,压力
传感器量程不低于0~30cmH2O,计量误差不大于1cmH2O。数据接口可采用USB接口、mini接口均可,数据接口与引流监护设备、PC端等监视设备通讯;配套使用的引流监护设备、PC端等监视设备用于实现脑脊液容积压力开放阈值的设置、读出和存储患者脑脊液容积压力参数、引流量统计、给出提示或警示信息等功能。显而易见,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微型化、功能集成水平提高,以及电子贴片加工(SMT)设备和工艺的提升,使电子产品微型化结构成为可能。因此,压力监测模块还可以与包括微型通讯模块、微型电源模块等模块集成组合,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主要由脑室内引流导管(1)、三通接头(2)、脑室外引流导管(6)、耳道定位装置(5)、压力监测模块(3)、过渡接头(7)和导管夹(8)组成,其特征在于:三通接头(2)用于脑室内引流导管(1)、脑室外引流导管(6)及压力监测模块(3)三个部件的转接和连通,脑室内引流导管(1)的头部设有引流孔(9),三通接头(2)的上游接口与脑室内引流导管(1)尾部连通,三通接头(2)的下游接口与脑室外引流导管(6)头部连通,三通接头(2)的另外一个接口与压力监测模块(3)的测压口连通;脑室内引流导管(1)后端的外周设有耳道定位装置(5),耳道定位装置(5)与压力监测模块(3)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或者耳道定位装置(5)在患者头部固定后,压力监测模块(3)的测压口与患者耳道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精准测压和间歇控制引流的脑脊液引流管路,其特征还在于: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丽阮雪红陈旭良张丹阮东耀崔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汇智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