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665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辅动齿轮和弹性传扭件,辅动齿轮与第一齿轮同轴设置,所述辅动齿轮可相对第一齿轮转动,且辅动齿轮、第一齿轮均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弹性传扭件设置于第一齿轮与辅动齿轮之间,并用于传递第一齿轮与辅动连接件之间的扭矩,所述弹性传扭件具有驱动辅动齿轮相对第一齿轮转动的弹力,所述辅动齿轮在弹性传扭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齿轮形成无间隙啮合;通过弹性传扭件使辅动齿轮与第二齿轮无间隙啮合,在齿轮传动过程中,能降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时的冲击载荷,从而减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时的振动,减少因震动而产生的噪声,还提高各个齿轮的耐久性,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及发动机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在工作时,通常会产生很大的噪声,而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内的齿轮啮合传动时产生,通常,为在齿轮之间形成油膜或为受到膨胀的齿轮让位,在齿轮啮合时,相啮合的齿之间存在间隙,在齿轮传动过程中,会受冲击载荷作用产生震动,从而产生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在齿轮传动过程中,能降低冲击载荷,减少震动,从而降低噪声。
[0004]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包括第一齿轮和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还包括:
[0005]辅动齿轮,其与第一齿轮同轴设置,所述辅动齿轮可相对第一齿轮转动,并与第二齿轮啮合;
[0006]弹性传扭件,其设置于第一齿轮与辅动齿轮之间,并用于传递第一齿轮与辅动连接件之间的扭矩;
[0007]其中,所述弹性传扭件具有驱动辅动齿轮相对第一齿轮转动的弹力,所述辅动齿轮在弹性传扭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齿轮形成无间隙啮合。
[0008]可选地,所述弹性传扭件为开口弹圈,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辅动齿轮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开口弹圈的两端分别抵紧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上;
[0009]其中,在所述开口弹圈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辅动齿轮相对第一齿轮转动,并与第二齿轮无间隙啮合。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的第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开口弹圈设置于安装槽内。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的沿其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凸台,所述辅动齿轮可转动的设置于安装凸台上。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为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沿第一齿轮轴向设置于安装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为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沿第一齿轮轴向设置于辅动齿轮上;
[0013]其中,所述开口弹圈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所述开口弹圈设置于安装槽内,且所述开口弹圈的第一弧形槽、第二弧形槽分别与第一销轴、第二销轴配合。
[0014]可选地,还包括用于对辅动齿轮和第一齿轮周向固定的定位件。
[0015]可选地,所述定位件为螺栓,所述辅动齿轮沿其周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齿轮沿其周向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螺栓依次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
[0016]可选地,还包括限位挡圈,所述安装凸台上开设有挡圈槽,所述限位挡圈设置于挡
圈槽内,并将浮动齿轮轴向限位于第一齿轮上。
[0017]可选地,所述辅动齿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齿轮的两端。
[00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所述的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
[0019]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通过弹性传扭件使辅动齿轮与第二齿轮无间隙啮合,在齿轮传动过程中,能降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时的冲击载荷,从而减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时的振动,减少因震动而产生的噪声,同时,还提高各个齿轮的耐久性,节约成本;由于弹性传扭件所具有的弹力,在传动过程中,辅动齿轮可回压弹性传扭件来消除辅动齿轮和第二齿轮因受热而产生的膨胀量,同时还不会影响辅动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油膜的形成,从而提高了传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的一示例性的俯视图;
[0022]图2为图1中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的轴测图;
[0023]图3为图1中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的爆炸图;
[0024]图4为图1中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的部分爆炸图(没有第二齿轮);
[0025]图5为图4中第一齿轮的轴测图;
[0026]图6为图4中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图4中开口弹圈的一示例性的轴测图;
[0028]图8为图4中开口弹圈的另一示例性的轴测图。
[0029]零件标号说明:
[0030]1‑
第一齿轮;11

第一限位部;12

安装槽;13

安装凸台;131

挡圈槽;14

第二通孔;
[0031]2‑
辅动齿轮;21

第二限位部;22

第一通孔;
[0032]3‑
第二齿轮;
[0033]4‑
弹性传扭件;41

第一弧形槽;42

第二弧形槽;
[0034]5‑
定位件;
[0035]6‑
限位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7]如图1

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包括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3、辅动齿轮2和弹性传扭件4,辅动齿轮2与第一齿轮1同轴设置,且第二齿轮3均与第一齿轮1、辅动齿轮2相啮合,弹性传扭件4连接于第一齿轮1与辅动齿轮2之间,且弹性传扭件4能传递第一齿轮1与辅动齿轮2之间的扭矩,即当第一齿轮1转动时,通过弹性传扭件4的作用,第一齿轮1带动辅动齿轮2转动,当辅动齿轮2转动时,通过弹性传扭件4的作用,辅动齿轮2带动第一齿轮1转动;同时,该弹性传扭件4还具有驱动辅动齿轮2相对第一齿轮1转动的弹力,辅动齿轮2在弹性传扭件4的弹力作用下转动,并与第二齿轮3形成无间隙啮合。
[0038]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图1、图4所示,在第一齿轮1、辅动齿轮2均与第二齿轮啮合3后,通过弹性传扭件4所具有的弹力驱动辅动齿轮2相对第一齿轮1转动,使辅动齿轮2与第二齿轮3形成无间隙啮合(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为间隙啮合);当第一齿轮为主动齿轮时1,第一齿轮1转动,在弹性传扭件4的传扭作用下,辅动齿轮2跟随第一齿轮1转动,使辅动齿轮2先带动第二齿轮3转动,在辅动齿轮2带动第二齿轮3转动时,辅动齿轮2受到第二齿轮3的阻力回压弹性传扭件4,使第一齿轮1的齿与第二齿轮3的齿接触传动,即在第一齿轮1与第二齿轮3未啮合接触前,辅动齿轮2已驱动第二齿轮3转动起来,从而减轻或吸收了第一齿轮1与第二齿轮3啮合时产生的冲击振动;当第二主动齿轮3为主动齿轮时,第二齿轮3转动,辅动齿轮2跟随第二齿轮3转动,在弹性传扭件4的传扭作用下,第一齿轮1跟着辅动齿轮2转动,同时,辅动齿轮2会回压弹性传扭件4,使第二齿轮3的齿与第一齿轮1的齿接触转动;即在第二齿轮3与第一齿轮1未啮合接触前,辅动齿轮2已驱动第一齿轮1转动,从而减轻或吸收了第二齿轮3与第一齿轮1啮合时产生的冲击振动。
[0039]采用该无间隙啮合齿轮结构,通过弹性传扭件4使辅动齿轮2与第二齿轮3无间隙啮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包括第一齿轮和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动齿轮,其与第一齿轮同轴设置,所述辅动齿轮可相对第一齿轮转动,并与第二齿轮啮合;弹性传扭件,其设置于第一齿轮与辅动齿轮之间,并用于传递第一齿轮与辅动连接件之间的扭矩;其中,所述弹性传扭件具有驱动辅动齿轮相对第一齿轮转动的弹力,所述辅动齿轮在弹性传扭件的弹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二齿轮形成无间隙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传扭件为开口弹圈,所述第一齿轮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辅动齿轮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开口弹圈的两端分别抵紧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上;其中,在所述开口弹圈的弹力作用下,所述辅动齿轮相对第一齿轮转动,并与第二齿轮无间隙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开口弹圈设置于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间隙齿轮啮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的一端沿其轴向向外凸出形成安装凸台,所述辅动齿轮可转动的设置于安装凸台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间隙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邓贤波任从岭贾杨杨闵庆
申请(专利权)人: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