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33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涉及轴承技术领域,解决了轴承球之间的润滑液容易聚集在轴承球之间,造成轴承球的润滑不够均匀的问题。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轴承圈体;所述外轴承圈体上下部均滑动设置有外挡环,外挡环顶部阵列设置有上鳞片,外挡环环绕阵列固定设置有外滑管,上鳞片间隔设置在外滑管之间,外滑管内部固定设置有内支撑弹件,外滑管内部嵌套滑动连接有内滑管,内滑管顶部嵌套固定设置有外密封圈,外密封圈与外滑管内壁滑动连,内支撑弹件底部与内滑管顶部固定连接。本实用通过内滑管使润滑油集中至轴承转球外部,增强轴承转球的润滑效果。球的润滑效果。球的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0001]本技术属于轴承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0002]双列角接触球轴承能承受较大的径向负荷和轴向联合负荷和力矩负荷,限制轴的两方面的轴向位移,可以提供刚性较高的轴承配置,主要用于限制轴和外壳双向轴向位移的部件中。
[0003]基于上述,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轴承球之间的润滑液容易聚集在轴承球之间,造成轴承球的润滑不够均匀,会增加磨损和产生更多的热量,轴承因为承受到的负荷更大,更加容易产生和积累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以解决轴承球之间的润滑液容易聚集在轴承球之间,造成轴承球的润滑不够均匀,轴承承受到的负荷更大,更加容易产生和积累热量,为保护轴承需要更高效散热的问题。
[0005]本技术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轴承圈体;所述外轴承圈体包括有外滑槽和外卡槽,外轴承圈体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内凹的外滑槽,外轴承圈体上部和下部均固定设置有环形结构的外卡槽,外卡槽和外轴承圈体组成为一处凹槽;所述外轴承圈体上下部均滑动设置有外挡环,外挡环包括有上鳞片、外滑管、内支撑弹件、内滑管和外密封圈,外挡环顶部阵列设置有上鳞片,外挡环环绕阵列固定设置有外滑管,上鳞片间隔设置在外滑管之间,外滑管内部固定设置有内支撑弹件,内支撑弹件可谓弹簧或弹片等弹性支撑结构,外滑管内部嵌套滑动连接有内滑管,外挡环内外侧分别与内卡槽和外卡槽嵌套滑动,内滑管顶部嵌套固定设置有外密封圈,外密封圈与外滑管内壁滑动连接,内滑管与外滑管底部贯穿滑动,内支撑弹件底部与内滑管顶部固定连接,内滑管中心贯穿设置圆形开孔,内滑管底部为弧形结构,内滑管底部与轴承转球顶部滑动连接,内滑管与轴承转球滑动,内滑管和外密封圈垂直移动;所述外轴承圈体内侧设置有滑动的轴承转球,轴承转球包括有外保持架,轴承转球外部滑动设置有外保持架,外保持架设置在轴承转球和外轴承圈体之间,外保持架与外轴承圈体滑动连接;所述轴承转球内侧滑动设置有内轴承圈体,内轴承圈体包括有内滑槽和内卡槽,内轴承圈体环绕开设有两个弧形内凹的内滑槽,内轴承圈体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环形结构的内卡槽,内卡槽和内轴承圈体组成为一处凹槽,外保持架内侧和外侧分别与内轴承圈体和外轴承圈体滑动连接,轴承转球与内卡槽滑动连接,轴承转球处于内轴承圈体和外轴承圈体之间。
[0007]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08]1、本技术轴承转球与内滑管滑动时,内滑管沿外滑管内壁向上滑动,外密封圈同步向上滑动压缩挤压外滑管内部气流,气流挤出内滑管内部的润滑液,内支撑弹件支撑内滑管和外密封圈向下复位移动,内滑管吸收轴承转球间隔处的润滑油,润滑更加均匀集中轴承转球外部,增强轴承转球的润滑效果。
[0009]2、本技术当外挡环转动时,上鳞片能够带动更多的空气流动,凸出上鳞片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轴承工作时热量向周围扩散,增强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技术外挡环结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技术的图3中A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4]图5是本技术内轴承圈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6是本技术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17]1、外轴承圈体;101、外滑槽;102、外卡槽;2、内轴承圈体;201、内滑槽;202、内卡槽;3、轴承转球;301、外保持架;4、外挡环;401、上鳞片;402、外滑管;403、内支撑弹件;404、内滑管;405、外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实施例:
[0022]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0023]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轴承圈体1;外轴承圈体1包括有外滑槽101和外卡槽102,外轴承圈体1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内凹的外滑槽101,外轴承圈体1上部和下部均固定设置有环形结构的外卡槽102,外卡槽102与轴承转球3滑动
连接,外卡槽102和外轴承圈体1组成为一处凹槽并与外挡环4外侧嵌入滑动;外轴承圈体1内侧设置有滑动的轴承转球3,轴承转球3包括有外保持架301,轴承转球3外部滑动设置有外保持架301,外保持架301设置在轴承转球3和外轴承圈体1之间,外保持架301与外轴承圈体1滑动连接,外保持架301内侧和外侧分别与内轴承圈体2的和外轴承圈体1滑动连接,轴承转球3与内卡槽202滑动连接,轴承转球3处于内轴承圈体2和外轴承圈体1之间,轴承转球3的转动减小内轴承圈体2和外轴承圈体1转动的阻力;轴承转球3内侧滑动设置有内轴承圈体2,内轴承圈体2包括有内滑槽201和内卡槽202,内轴承圈体2环绕开设有两个弧形内凹的内滑槽201,内轴承圈体2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环形结构的内卡槽202,内卡槽202与轴承转球3滑动连接,内卡槽202和内轴承圈体2组成为一处凹槽并与外挡环4嵌入滑动;外轴承圈体1上下部均滑动设置有外挡环4。
[0024]参照图3和图4,外挡环4包括有上鳞片401、外滑管402、内支撑弹件403、内滑管404和外密封圈405,外挡环4顶部阵列设置有上鳞片401,外挡环4环绕阵列固定设置有外滑管402,上鳞片401间隔设置在外滑管402之间,外滑管402内部固定设置有内支撑弹件403,外滑管402内部嵌套滑动连接有内滑管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轴承圈体(1);所述外轴承圈体(1)内侧设置有滑动的轴承转球(3);所述轴承转球(3)内侧滑动设置有内轴承圈体(2);所述外轴承圈体(1)上下部均滑动设置有外挡环(4);所述外挡环(4)顶部阵列设置有上鳞片(401),外挡环(4)环绕阵列设置有外滑管(402),上鳞片(401)间隔设置在外滑管(402)之间,外滑管(402)内部固定设置有内支撑弹件(403),外滑管(402)内部滑动连接有内滑管(404),外挡环(4)内外侧分别与内卡槽(202)和外卡槽(102)嵌套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轴承圈体(1)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内凹的外滑槽(101),外轴承圈体(1)上部和下部均固定设置有环形结构的外卡槽(102),外卡槽(102)和外轴承圈体(1)组成为一处凹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转球(3)外部滑动设置有外保持架(301),外保持架(301)设置在轴承转球(3)和外轴承圈体(1)之间,外保持架(301)与外轴承圈体(1)滑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背对背式组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轴承圈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广明辛广震周忠来王祥东
申请(专利权)人:临清市海瑞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