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秋水专利>正文

改良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29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良的连接器,包含一胶体定位座,可使至少一胶体在其上固定,该胶体定位座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孔。在胶体定位座对称的两侧各设置一导电固定件;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包含一夹臂部、一中央部与一弯脚部,其中,中央部呈矩形片,并在邻近夹臂部的中央部的两侧设置一对称的梯形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在接近弯脚部处具有较长的梯形底边;所述胶体设置有上、下排插孔,每一个插孔的两侧壁设置有沿所述插孔而延伸至胶体内部的两道支撑片定位槽;所述端子的夹臂部插设在插孔深处,中央部两侧的支撑片设置于支撑片定位槽,通过胶体定位座的定位孔穿设端子弯脚部,使所述弯脚部与所述导电固定件接设在一电路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插设有改良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今,一般计算机、手提电脑、数字摄影机或记忆卡等电子产品,普遍配备有相互电性连结的公、母连接器。为了减少连接器连接不良的概率,制造商纷纷致力于改良母连接器的端子。 如图1A所示,传统的母连接器端子是将一金属板料A通过连续冲模多段冲制成型出多个形状相同的端子展开轮廓。端子包含有夹臂部B、中央部C、两对翼部D1、D2与弯脚部E;所述夹臂部B进一步卷曲形成一具有开口的夹臂F,两对翼部D1、D2进一步向下弯折形成两对支撑脚G1、G2,接近弯脚部E的所述支撑脚G2的下缘凸设一勾爪G21,弯脚部E进一步卷曲成细针状并垂直于夹臂F折弯,如图1B所示为端子半成品(弯脚部E尚未与板料A分离);端子半成品与连接器胶体H组合设置时,取两排半成品端子,令两排半成品端子的夹臂F与支撑脚G1、G2分别插设于胶体H的上、下排插孔H1内,通过两对支撑脚G1、G2站立于插孔H1内两侧,以稳固端子夹臂F,使其对应插设于胶体H端面的连接孔H2,支撑脚G2的勾爪G21用以防止端子退出插孔H1(如图1C所示);当端子稳固于插孔H1后,便将弯脚部E与板料A分离,使弯脚部E末端连接电路板(图未示)。 此种端子虽具有能使其稳固插设于插孔内的对称支撑脚,但由图1A可见,为了成型支撑脚,需要在每一端子的中央部板料两侧额外增加两翼,使成型端子的板料面积增大,相当花费成本;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端子退出插孔所增设的勾爪,与插孔接触摩擦后易造成插孔磨损而导致端子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用来成型为连接器端子的铜板相当昂贵,因此本技术主要目的是节省成型为每一连接器端子所占用的铜板面积,尽可能将一铜板成型出最多数量的连接器端子,以减少废料产生,降低制作成本。 另一目的是解决现有连接器端子勾爪会磨损插孔的问题,并进行改良,使所设计的端子能稳固插设于插孔内。 基于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连接器,包含 一胶体定位座,可供至少一胶体在其上固定,所述胶体定位座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孔,胶体定位座的对称两侧各设置一导电固定件; 多个端子,所述端子为一体成型,包含一夹臂部、一中央部与一弯脚部,其中,中央部呈矩形片,在邻近夹臂部的中央部两侧成型对称的一梯形支撑片,在接近弯脚部处该支撑片具有较长的梯形底边; 所述胶体设有上、下排插孔,每一个插孔的两侧壁设有两道沿着该插孔而延伸至胶体内部的支撑片定位槽; 所述端子的夹臂部插设于插孔深处,端子中央部两侧的支撑片设置于支撑片定位槽,端子弯脚部通过胶体定位座穿设定位孔,使弯脚部与该导电固定件接设于一电路板。 参考图1D,图1D是现有技术中的端子a与本技术端子b板料展开面积的比较图示。一般胶体的插孔宽度a’约为1.8mm,端子中央部b’为1.75mm(一般设计会小于插孔宽度a’),现有技术中的端子除了基本的中央部b’宽度外,为了能够成型站立于插孔内的支撑脚,故在中央部b’向两侧对称延伸的翼部c’同样为1.75mm,用以弯折成支撑脚,两翼部c’相距最远的距离X约为5.25mm。对于本技术的端子,除了中央部b’是1.75mm外,向两侧延伸的梯形翼部d’的最长的底边约为0.26mm,因此两翼部d’相距最远的距离X’约为2.27mm。由以上比较结果可知,本技术的成型端子所采用的中央部板料面积(包含b’与d’)仅占现有技术中端子的中央部板料面积(包含b’与c’)的1/2,相当节省材料成本。 在制造方面,本技术端子的中央部呈展开的平面,加工时仅需对端子的夹臂部与弯脚部施以卷曲与折弯,可省去如现有技术中的端子两支撑脚的折弯程序。 另外,以前制造商对于改良的连接器大多致力于端子的形状设计,本技术中除了改良端子形状外,在不影响连接器胶体的一般规格下,同时对胶体的插孔进行改良。本技术通过每一相邻插孔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支撑片定位槽,请再参考图1D,单侧支撑片定位槽e’的宽度约为0.2mm,因此每一插孔总宽度S约为2.2mm。而且,由于本技术端子两翼部d’相距最远的距离X’约为2.27mm,较插孔总宽度S稍大,一旦端子被迫插入插孔内便难以再拔除,主要功用是可帮助端子的夹臂稳固于胶体端面的连接孔内,避免端子退出插孔。附图说明图1A为现有技术连续冲模冲出的端子展开轮廓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端子成型后插设于胶体插孔内的示意图。 图1C为现有技术中端子支撑脚与胶体插孔接触的示意图。 图1D为现有技术中与本技术中的端子展开的板料面积比较示意图。 图2A为本技术中端子展开轮廓的示意图。 图2B为本技术中端子半成品的示意图。 图3A为本技术中胶体的立体图。 图3B为本技术中胶体的前视图。 图4A为本技术中的端子与胶体插孔组设的示意图。 图4B为本技术中的端子与胶体插孔组设后的剖视图。 图5为使用本技术中的端子与胶体的双层式连接器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板料 11.夹臂部 111.夹臂12.支撑部 13.弯脚部 131.弯脚 14.支撑片 2.胶体 21.上排插孔 22.下排插孔 23.侧壁 231.支撑片定位槽 24.连接孔 25.弯脚导槽 3.双层式连接器 31.第一母端子连接器 311.第一连接器端子 312.弯脚部 32.第二母端子连接器321.第二连接器端子 322.导槽 33.第三公端子连接器 331.弯脚部 332.导槽 34.胶体定位座 341.端子定位孔 35.铆钉36.导电固定件 A.板料 B.夹臂部 C.中央部 D1.翼部 D2.翼部E.弯脚部 F.夹臂 G1.支撑脚 G2.支撑脚 G21.勾爪 H.胶体 H1.插孔 H2.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施例可以进行实施。 本技术中的连接器主要着重于胶体的插孔以及端子之间的设计与配合。请参考图2A,该图为端子成型前的示意图。取一金属板料1并使用连续冲模多段冲制成型出多个形状相同的端子展开轮廓,每一端子板料包含有一夹臂部11、一支撑部12与一弯脚部13,在端子成型初期,该弯脚部13连结于具有定位孔的一侧金属板料1(之所以不将弯脚部13与板料1剪断,使为了冲压出一整排端子,方便后续将整排端子同时插设于胶体的插孔。),其中,于支撑部12两侧并邻近夹臂部11具有一对对称地支撑片14,该支撑片14呈梯形且具有较长的梯形底边。本技术中的端子虽具有一对支撑片14,但支撑片14的面积相当微小,因此在板料1上的每一端子展开轮廓可以排列得非常紧密,与现有技术中的做法相较,在一定面积的板料内,本技术可以冲制出较多的端子数量。 请同时参考图2B,该图为端子半成品的示意图。同时对夹臂部11与弯脚部13板料施行卷边,使夹臂部11形成一具有喇叭状开口的夹臂111,弯脚部13则形成如针状的一弯脚131;更进一步将端子的支撑部12与弯脚131垂直折弯。 请参考图3A与图3B,图示分别为本技术中的胶体的立体图与前视图。胶体2具有上、下排插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良的连接器,包含:    一胶体定位座,可供至少一胶体在其上固定,该胶体定位座表面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胶体定位座的对称两侧各设置一导电固定件;    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包含一夹臂部、一中央部与一弯脚部,所述夹臂部、中央部垂直于所述弯脚部;    所述胶体设有上、下排插孔,供所述端子的夹臂部与中央部在其中插设,所述弯脚部通过所述胶体定位座的定位孔穿设,所述弯脚部与所述导电固定件接设于一电路板;    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插孔的两侧壁设置有两道沿着该插孔而伸至所述胶体内部的支撑片定位槽;所述端子的中央部呈矩形片,邻近所述夹臂部的中央部两侧设置一对称地支撑片,该支撑片呈梯型,接近所述弯脚部具有较长的梯形底边;所述支撑片设置于该支撑片定位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秋水
申请(专利权)人:苏秋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