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266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外壳外部,包括保护壳,保护壳包括分别位于外壳两侧的盖合段和固定连接在两侧盖合段之间的连接段,盖合段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凸围,外壳的底部设有与凸围的底面贴合的连接板;凸围与连接板的外侧卡合有U形连接件,U形连接件包括上侧臂、下侧臂和连接在上侧臂与下侧臂之间的连接臂,上侧臂、凸围和连接板上均对应开设有通孔,下侧臂上开设有螺纹槽,通孔内穿设有螺钉,螺钉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将连接板与凸围固定,下侧臂的底面与地面抵紧用于支撑电力逆变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逆变器外壳进行保护,避免外壳因震动造成磨损损坏。震动造成磨损损坏。震动造成磨损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一般为220V,50Hz正弦波)的转换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力设备,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的散热,热量聚集会对逆变器本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因此现有的逆变器内部均设有用于散热的散热设备如风扇。但是散热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震动,而逆变器一般直接安装在地面上,现有的逆变器本体出于快速散热的目的一般不会设置保护套,风扇长期运转产生的震动会使得逆变器外壳磨损,对逆变器造成破坏,影响逆变器的使用寿命。另外,现有技术中虽然采用了风扇加快散热,但由于逆变器外壳本身散热较慢,制约了风扇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逆变器外壳容易因震动产生磨损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外壳外部,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分别位于外壳两侧的盖合段和固定连接在两侧盖合段之间的连接段,所述盖合段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凸围,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与凸围的底面贴合的连接板;所述凸围与连接板的外侧卡合有U形连接件,所述U形连接件包括上侧臂、下侧臂和连接在上侧臂与下侧臂之间的连接臂,所述上侧臂、凸围和连接板上均对应开设有通孔,所述下侧臂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通孔内穿设有螺钉,所述螺钉与螺纹槽螺纹连接将连接板与凸围固定,所述下侧臂的底面与地面抵紧用于支撑逆变器本体。
[0005]优选的,所述凸围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连接板的外侧面抵紧。通过弯折部增加一个与连接板抵紧的连接面,进一步加强连接稳固性。
[0006]优选的,所述盖合段与连接段一体成型制造。采用一体成型制造的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稳固性,进而保证保护壳具有足够的稳固性。
[0007]优选的,所述U形连接件的上侧臂与凸围一体成型制造。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凸围与U形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U形连接件相当于固定在了保护壳上,不易丢失,且在装配时仅需将凸围与U形连接件下侧臂之间形成的槽口与连接板对准进行装配即可,进一步降低装配的难度。
[0008]优选的,所述U形连接件的内表面设有摩擦凸起或摩擦条纹。这样能够增加U形连接件与连接板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U形连接件对连接板的锁紧效果,保证保护壳与外壳连接的稳固性。
[0009]优选的,所述保护壳沿垂直方向的投影呈工字型或X形。工字型或X形的结构具有
高度对称性,较为稳定,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外壳的覆盖面积,进而降低对外壳散热的不利影响。
[0010]优选的,所述保护壳(2)与位于外壳(1)上的散热沟槽(11)之间具有间隙。被保护壳覆盖到的散热沟槽处与保护壳之间具有间隙,可以减轻对散热的影响,还不会损坏散热沟槽。
[0011]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为橡胶材质或铝合金材质。橡胶具有低吸热、高导热的特点,铝合金具有高导热、硬度较高的特点,都有利于降低保护壳对外壳散热的影响,保证散热效率。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通过设置U形连接件将连接板与凸围固定连接在一起,也即将保护壳与外壳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利用U形连接件的下侧臂底面与地面抵紧用来支撑逆变器本体,使外壳与地面分隔,减少震动过程中外壳的磨损,降低对逆变器本体的损害;
[0014]2、本技术中的保护壳包括盖合段和连接段,由于盖合段位于外壳两侧,因此不会全覆盖外壳表面,这样可以保证外壳部分面积直接裸露在外部,减少对外壳散热的影响,同时由于连接段将两侧的盖合段连接在一起,保护壳整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减轻震动影响;
[0015]3、保护壳与外壳之间采用U形连接件连接,属于可拆卸结构,仅需摆正位置后使用螺钉旋紧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便、易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实施例中U形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0019]图4: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的俯视图。
[0020]其中:1.外壳,10.连接板,11.散热沟槽,2.保护壳,20.盖合段,200.凸围,201.弯折部,21.连接段,3.U形连接件,30.上侧臂,31.下侧臂,310.螺纹槽,311.摩擦条纹,32.连接臂,4.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设置
于逆变器本体的外壳1外部,包括保护壳2,保护壳2包括分别位于外壳1两侧的盖合段20和固定连接在两侧盖合段20之间的连接段21,由于盖合段20位于外壳1两侧,因此不会全覆盖外壳1表面,这样可以保证外壳1部分面积直接裸露在外部,减少对外壳1散热的影响,同时由于连接段21将两侧的盖合段20连接在一起,保护壳2整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减轻震动影响。其中盖合段20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凸围200,外壳1的底部设有与凸围200的底面贴合的连接板10,凸围200与连接板10的外侧卡合有U形连接件3,U形连接件3的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U形连接件3包括上侧臂30、下侧臂31和连接在上侧臂30与下侧臂31之间的连接臂32,上侧臂30、凸围200和连接板10上均对应开设有通孔,下侧臂31上开设有螺纹槽310,通孔内穿设有螺钉4,螺钉4与螺纹槽310螺纹连接将连接板10与凸围200固定,下侧臂31的底面与地面抵紧用于支撑逆变器本体。这样通过设置U形连接件3将连接板10与凸围200固定连接在一起,也即将保护壳2与外壳1固定连接在一起,再利用U形连接件3的下侧臂31底面与地面抵紧用来支撑逆变器本体,使外壳1与地面分隔,减少震动过程中外壳1的磨损。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保护壳2与外壳1之间采用U形连接件3连接,属于可拆卸结构,仅需摆正位置后使用螺钉4旋紧即可完成安装,操作简便、易于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设置于逆变器本体的外壳(1)外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2),所述保护壳(2)包括分别位于外壳(1)两侧的盖合段(20)和固定连接在两侧盖合段(20)之间的连接段(21),所述盖合段(20)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凸围(200),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与凸围(200)的底面贴合的连接板(10);所述凸围(200)与连接板(10)的外侧卡合有U形连接件(3),所述U形连接件(3)包括上侧臂(30)、下侧臂(31)和连接在上侧臂(30)与下侧臂(31)之间的连接臂(32),所述上侧臂(30)、凸围(200)和连接板(10)上均对应开设有通孔,所述下侧臂(31)上开设有螺纹槽(310),所述通孔内穿设有螺钉(4),所述螺钉(4)与螺纹槽(310)螺纹连接将连接板(10)与凸围(200)固定,所述下侧臂(31)的底面与地面抵紧用于支撑逆变器本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保护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纯义骆宗义余忠东吕默影徐琛何晓冬祝翰林戴雨龙黄颖贾玉垒江文忠徐渊柯穗军李佳祥盛凯郎少先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兰溪市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