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7971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包括预应力钢绞线、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一锚板、第二锚板、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第一螺旋筋和第二螺旋筋,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一锚板和第一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一端,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二锚板和第二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的另一端,第一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外周,第二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外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高耐疲劳特性,由国家通用的80MPa应力幅提升至100MPa以上,适用于铁路桥梁体内、体外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可采用工厂预制成品束、现场整束穿束安装;或现场编制成束、整束穿束安装;或分丝穿束安装等模式。模式。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应力体系领域,特别是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国内外桥梁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桥梁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最大程度满足通行要求的前提下,还需减少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的使用量,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能源消耗等目的。
[0003]同时,以国内为例,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进行,道路越来越密集,不同通行需求的线路交叉重叠在一起,例如跨越高速的高铁线路,以及城市中的高架线路等。路线重叠时,对于桥梁跨度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部分高架桥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其跨度必须设计的较大以满足桥下的车辆、船舶的通行要求。
[0004]而目前桥梁中,以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增大桥梁跨度为主要目的的预应力体系已经慢慢的不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了。钢绞线做为预应力体系中最常用的预应力筋,在国内外应用的十分广泛,常用规格为1860MPa级的1x7~15.20mm的钢绞线。现需一种高强度的钢绞线以及其相对应的预应力体系,用以满足现有的工程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强预应力钢绞线及其配套锚固体系空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通过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和其配合的锚固体系,变形槽,锥孔的角度增大配合夹片的角度改变,使得钢绞线的锚固系数、夹片回缩量等满足规范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包括预应力钢绞线、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一锚板、第二锚板、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第一螺旋筋和第二螺旋筋,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一锚板和第一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一端,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第二锚板和第二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的另一端,第一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外周,第二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外周;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一筒体,第一端板和第一筒体同轴设置,第一端板设置于第一筒体一端,第一端板径向界面均为圆形,第一端板截面直径大于等于第一筒体与第一端板接触位置直径,第一端板连接第一筒体一面的最大直径内侧设置有至少三个柱脚,柱脚为楔形,柱脚上表面与轴线垂直;第一筒体包括第一筒体本体、第一加强环肋和第二加强环肋,第一筒体本体为筒状结构,第一筒体本体外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环肋和第二加强环肋,第一加强环肋设置于第一筒体本体自由端筒口轴线方向内侧,第二加强环肋设置于第一加强环肋和第一端板之间;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包括第二端板和第二筒体,第二端板和第二筒体同轴设置,第二端板设置于第二筒体一端,第二端板径向界面均为圆形,第二端板截面直径大于等于第二筒体与第二端板接触位置直径,第二端板连接第二筒体一面
的最大直径内侧设置有至少三个柱脚,柱脚为楔形,柱脚上表面与轴线垂直;第二筒体包括第二筒体本体、第三加强环肋和第四加强环肋,第二筒体本体为筒状结构,第二筒体本体外侧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环肋和第四加强环肋,第三加强环肋设置于第二筒体本体自由端筒口轴线方向内侧,第四加强环肋设置于第三加强环肋和第二端板之间。
[000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预应力钢绞线强度为以下的任意一种:1960MPa~2060MPa、2000MPa~2100MPa、2100MPa~2200MPa、2200MPa~2300MPa、2300MPa~2400MPa或2400MPa~2500MPa。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一夹片设置在第一锚板内部,第一锚垫板设置于桥梁端部,第一锚板通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密贴第一锚垫板;第一锚板包括第一锚板本体和至少一个第一锥孔,第一锚板本体为饼状圆柱体,第一锥孔贯穿圆柱体两端面且轴线与第一锚板本体轴线平行;第一锥孔包括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内表面锥孔,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内表面锥孔同轴设置且首位相接,第一外表面锥孔用于安装第一夹片。
[0009]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二夹片设置在第二锚板内部,第二锚垫板设置于桥梁端部,第二锚板通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密贴第二锚垫板;第二锚板包括第二锚板本体和至少一个第二锥孔,第二锚板本体为饼状圆柱体,第二锥孔贯穿圆柱体两端面且轴线与第二锚板本体轴线平行;第二锥孔包括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内表面锥孔,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内表面锥孔同轴设置且首位相接,第二外表面锥孔用于安装第二夹片。
[0010]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一夹片包括第一夹片本体和两大小相同的第一变形槽,第一夹片本体为两瓣轴向拼合成的中心设置有通孔的空心锥形结构,通孔与锥形同轴线,通孔最大直径小于等于锥形最小直径,两第一变形槽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锥形两瓣的下底位置,第一变形槽方向与锥形轴线平行,两第一变形槽以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0011]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二夹片包括第二夹片本体和两大小相同的第二变形槽,第二夹片本体为两瓣轴向拼合成的中心设置有通孔的空心锥形结构,通孔与锥形同轴线,通孔最大直径小于等于锥形最小直径,两第二变形槽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锥形两瓣的下底位置,第二变形槽方向与锥形轴线平行,两第二变形槽以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0012]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一夹片本体小直径位置通孔为由内向外扩大的第一锥形通孔;第一锥形通孔角度为0
°
~20
°
;第一锥形通孔内壁设置有螺牙;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内表面锥孔连接位置直径相同,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内表面锥孔连接处圆的直径为第一外表面锥孔最小直径和第一内表面锥孔最小直径;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夹片本体之间的角度配合差为10

~50

;第一外表面锥孔和第一内表面锥孔之间设置有圆柱通孔,第一圆柱通孔直径与第一外表面锥孔最小直径和第一内表面锥孔最小直径相同;第一夹片本体最大直径内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夹片卡槽,第一夹片卡槽为圆心在第一轴线上的环状凹槽。
[0013]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作为优选方式,第二夹片本体小直径位置通孔为由内向外扩大的第二锥形通孔;第二锥形通孔角度为0
°

20
°
;第二锥形通孔内壁设置有螺牙;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内表面锥孔连接位置直径相同,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内表面锥孔连接处圆的直径为第二外表面锥孔最小直径和第二内表面锥孔最小直径;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夹片本体之间的角度配合差为10

~50

;第二外表面锥孔和第二内表面锥孔之间设置有圆柱通孔,第二圆柱通孔直径与第二外表面锥孔最小直径和第二内表面锥孔最小直径相同;第二夹片本体最大直径内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钢绞线(1)、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2)、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3)、第一锚板(4)、第二锚板(5)、第一夹片(6)、第二夹片(7)、第一螺旋筋(8)和第二螺旋筋(9),所述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2)、所述第一锚板(4)、所述第一夹片(6)和所述第一螺旋筋(8)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一端,所述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3)、所述第二锚板(5)、所述第二夹片(7)和所述第二螺旋筋(9)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螺旋筋(8)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2)外周,所述第二螺旋筋(9)同轴设置于所述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3)外周;所述第一铸造成型锚垫板(2)包括第一端板(21)和第一筒体(22),所述第一端板(21)和所述第一筒体(2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端板(21)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22)一端,所述第一端板(21)径向界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端板(21)截面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筒体(22)与所述第一端板(21)接触位置直径,所述第一端板(21)连接所述第一筒体(22)一面的最大直径内侧设置有至少三个柱脚,所述柱脚为楔形,所述柱脚上表面与轴线垂直;所述第一筒体(22)包括第一筒体本体(221)、第一加强环肋(222)和第二加强环肋(223),所述第一筒体本体(221)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筒体本体(221)外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环肋(222)和所述第二加强环肋(223),所述第一加强环肋(222)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本体(221)自由端筒口轴线方向内侧,所述第二加强环肋(223)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环肋(222)和所述第一端板(21)之间;所述第二铸造成型锚垫板(3)包括第二端板(31)和第二筒体(32),所述第二端板(31)和所述第二筒体(32)同轴设置,所述第二端板(31)设置于所述第二筒体(32)一端,所述第二端板(31)径向界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二端板(31)截面直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筒体(32)与所述第二端板(31)接触位置直径,所述第二端板(31)连接所述第二筒体(32)一面的最大直径内侧设置有至少三个柱脚,所述柱脚为楔形,所述柱脚上表面与所述轴线垂直;所述第二筒体(32)包括第二筒体本体(321)、第三加强环肋(322)和第四加强环肋(323),所述第二筒体本体(321)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筒体本体(321)外侧面设置有所述第三加强环肋(322)和所述第四加强环肋(323),所述第三加强环肋(322)设置于所述第二筒体本体(321)自由端筒口轴线方向内侧,所述第四加强环肋(323)设置于所述第三加强环肋(322)和所述第二端板(3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强度为以下的任意一种:1960MPa~2060MPa、2000MPa~2100MPa、2100MPa~2200MPa、2200MPa~2300MPa、2300MPa~2400MPa或2400MPa~2500M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6)设置在所述第一锚板(4)内部,所述第一锚垫板设置于桥梁端部,所述第一锚板(4)通过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密贴所述第一锚垫板;所述第一锚板(4)包括第一锚板本体(41)和至少一个第一锥孔(42),所述第一锚板本体(41)为饼状圆柱体,所述第一锥孔(42)贯穿所述圆柱体两端面且轴线与所述第一锚板本体(41)轴线平行;所述第一锥孔(42)包括第一外表面锥孔(421)和第一内表面锥孔(422),所述第一外表面锥孔(421)和所述第一内表面锥孔(422)同轴设置且首位相接,所述第一外表面锥孔(421)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夹片(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片(7)设置在所述第二锚板(5)内部,所述第二锚垫板设置于桥梁端部,所述第二锚
板(5)通过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1)密贴所述第二锚垫板;所述第二锚板(5)包括第二锚板本体(51)和至少一个第二锥孔(52),所述第二锚板本体(51)为饼状圆柱体,所述第二锥孔(52)贯穿所述圆柱体两端面且轴线与所述第二锚板本体(51)轴线平行;所述第二锥孔(52)包括第二外表面锥孔(521)和第二内表面锥孔(522),所述第二外表面锥孔(521)和所述第二内表面锥孔(522)同轴设置且首位相接,所述第二外表面锥孔(521)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夹片(7)。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应于铁路桥梁的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6)包括第一夹片本体(61)和两大小相同的第一变形槽(62),所述第一夹片本体(61)为两瓣轴向拼合成的中心设置有通孔的空心锥形结构,所述通孔与所述锥形同轴线,所述通孔的最大直径小于等于所述锥形最小直径,两所述第一变形槽(62)对应设置于所述锥形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林石龙苏永华杨全亮胡所亭牛斌班新林赵体波陈胜利葛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