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组结构、驱动电路、家用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673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组结构、驱动电路、家用电器。绕组结构包括骨架、突起结构和绕组,骨架具有绕线面,突起结构包括多个突起,多个突起设置在绕线面,绕组具有多匝绕线,多匝绕线绕设在绕线面,多个突起之间依次间隔形成多个槽位,多匝绕线被至少部分地依次收容在多个槽位内。上述绕组结构,在将绕组绕设在骨架上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绕线面的多个突起,绕组在绕设时形成的每匝绕线都会被依次分隔在多个突起之间形成的槽位中,从而可消除绕组在绕设时出现凌乱不整的问题,避免出现绕组耐压不良、供压不稳定的情况。供压不稳定的情况。供压不稳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组结构、驱动电路、家用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
,特别涉及一种绕组结构、驱动电路、家用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可通过驱动电源的升压变压器来实现对磁控管的高压驱动,即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绕线释放高压以驱动磁控管。对于变压器而言,当缠绕的绕线凌乱不整,呈现线陷等状态时,绕线间产生超出平常的过大电压,容易造成耐压不良、电源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组结构、驱动电路、家用电器。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绕组结构,包括骨架、突起结构和绕组,所述骨架具有绕线面,所述突起结构包括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绕线面,所述绕组具有多匝绕线,所述多匝绕线绕设在所述绕线面,所述多个突起之间依次间隔形成多个槽位,所述多匝绕线被至少部分地依次收容在所述多个槽位内。
[0005]上述绕组结构,在将绕组绕设在骨架上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绕线面的多个突起,绕组在绕设时形成的每匝绕线都会被依次分隔在多个突起之间形成的槽位中,从而可消除绕组在绕设时出现凌乱不整的问题,避免出现绕组耐压不良、供压不稳定的情况。
[000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突起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绕线具有最大线径,所述多个突起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相邻两个所述突起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最大线径;所述突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线径的一半;所述突起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线径。
[000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组包括至少两层,所述至少两层绕组包括第一绕组层和第二绕组层,所述第一绕组层贴合所述绕线面绕设,所述第一绕组层的每两匝相邻绕线之间相互间隔并形成有一个凹陷空间,所述第二绕组层的绕线被至少部分地依次收容在一个所述凹陷空间内,以使得所述第二绕组层贴合所述第一绕组层绕设。
[000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每匝所述绕线沿绕设方向具有起始绕设位置和变道绕设位置,所述突起结构包括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多个突起依次对应多匝所述绕线的起始绕设位置,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多个突起依次对应多匝所述绕线的变道绕设位置。
[000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绕线的绕设方向,每匝所述绕线在所述起始绕设位置和所述变道绕设位置之间具有中间绕设位置,所述突起结构包括第三突起部,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突起部的多个突起依次对应多匝所述绕线的中间绕设位置。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骨架包括用于供所述绕组开始绕设的绕制初端,沿所述绕线的绕设方向,所述绕制初端位于所述起始绕设位置和所述变道绕设位置之间,所述中间绕设位置和所述绕制初端在所述绕线面朝向相反的方向。
[00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突起沿所述绕组的绕设方向具有长度,所述第三突起部
的突起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突起长度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突起长度。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包括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绕组结构,所述绕组结构设置在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和/或次级侧,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用于电连接所述交流电源,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用于电连接预设的工作部。
[0013]上述变压器,在将绕组绕设在骨架上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绕线面的多个突起,绕组在绕设时形成的每匝绕线都会被依次分隔在多个突起之间形成的槽位中,从而可消除绕组在绕设时出现凌乱不整的问题,避免出现绕组耐压不良、供压不稳定的情况。
[00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组结构设置在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所述绕组为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绕组,所述变压器初级侧的电压值小于所述变压器次级侧的电压值。
[00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控制驱动电路,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变压器之间的通断。
[0016]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家用电器,包括本体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设置在所述本体内。
[0017]上述家用电器,在将绕组绕设在骨架上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在绕线面的多个突起,绕组在绕设时形成的每匝绕线都会被依次分隔在多个突起之间形成的槽位中,从而可消除绕组在绕设时出现凌乱不整的问题,避免出现绕组耐压不良、供压不稳定的情况。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的侧面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0025]图6是图4沿A

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驱动电路的部分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家用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0]绕组结构100;
[0031]骨架110、绕线面111、挡板112、突起结构120、突起121、槽位122、绕组130、绕线131、第一绕组层132、第二绕组层133、凹陷空间134、起始绕设位置141、变道绕设位置142、中间绕设位置143、绕制初端144、第一突起部145、第二突起部146、第三突起部147;
[0032]驱动电路200;
[0033]变压器201、初级侧202、次级侧203、铁芯204、灯丝绕组205、整流滤波电路210、整
流结构211、线圈212、第一电容213、变频器电路220、第二电容221、开关管222、高压整流电路230、控制驱动电路240、控制面板250;
[0034]家用电器300;
[0035]本体310、工作部320;
[0036]交流电源4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8]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具有绕线面;突起结构,包括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绕线面;和绕组,具有多匝绕线,所述多匝绕线绕设在所述绕线面;所述多个突起之间依次间隔形成多个槽位,所述多匝绕线被至少部分地依次收容在所述多个槽位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突起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绕线具有最大线径,所述多个突起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相邻两个所述突起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最大线径;所述突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线径的一半;所述突起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最大线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包括至少两层,所述至少两层绕组包括第一绕组层和第二绕组层,所述第一绕组层贴合所述绕线面绕设,所述第一绕组层的每两匝相邻绕线之间相互间隔并形成有一个凹陷空间,所述第二绕组层的绕线被至少部分地依次收容在一个所述凹陷空间内,以使得所述第二绕组层贴合所述第一绕组层绕设。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匝所述绕线沿绕设方向具有起始绕设位置和变道绕设位置,所述突起结构包括第一突起部、第二突起部,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多个突起依次对应多匝所述绕线的起始绕设位置,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多个突起依次对应多匝所述绕线的变道绕设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绕线的绕设方向,每匝所述绕线在所述起始绕设位置和所述变道绕设位置之间具有中间绕设位置,所述突起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茂丰黎青海陈辉成高伟刘兴华増田慎一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