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365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连接一具有可挠性排线之电路单元与一电路装置,包含:一供上述之电路单元固定之机座,并设有一吹气导正装置及定位座,该吹气导正装置输出气体,以将上述电路单元之可挠性排线导入定位座之中定位,以及;一夹持连接机构,设于对应机座之定位座外侧之位置处,以令上述之电路单元与电路装置间形成电气讯号连结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以大幅节省可挠性排线连接操作之人力及工时并且可以提升可挠性排线连结电路装置之精确度与操作品质的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尤指一种应用于具可挠性排线之电路单元与另一电路装置连接,及具有夹具以夹持可挠性排线而进行连接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连接一具有可挠性排线之电路单元与一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供上述之电路单元固定之机座,并设有一吹气导正装置及定位座,该吹气导正装置输出气体,以将上述电路单元之可挠性排线导入定位座之中定位,以及;一夹持连接机构,设于对应机座之定位座外侧之位置处,以令上述之电路单元与电路装置间形成电气讯号连结状态。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其中,包含一夹持连接机构,可以自动移位完成可挠性排线与所欲连接之电路装置连结,可以大幅节省可挠性排线连接操作之人力及工时。2、本技术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其中,具有一定位座及吹气导正装置,可藉由吹气导正装置输出气体而将可挠性排线导入定位座中与夹持连接机构作精确定位连结,可以提升可挠性排线连结电路装置之精确度与操作品质。以下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创作之详细构造及应用状态有进一步之了解,以下兹列举若干实施例,并配合佐以各图式作说明。上述本技术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100,包含一机座10及夹持连接机构20,其中,该机座10设有若干定位柱11,以供上述之电路单元200组合固定,如图2所示,上述机座10供电路单元200固定之构造,应不以此为限,其它等效之固定构造亦应属于本技术之范畴。如图3所示,上述之机座10于适当位置处设有一吹气导正装置12及定位座13,在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中,该吹气导正装置12及定位座13是分居于电路单元200之两侧直线对应位置(如图5所示),该吹气导正装置12正对电路单元200之可挠性排线210背面,且吹气导正装置12设有一吹气口121以输出气体,而该定位座13设有一定位开口131,以藉由该吹气导正装置12之吹气口121吹出气体将该可挠性排线210吹入定位座13之定位开口131中定位,其详细之操作状态,在以下文中将有详细之说明,容后陈明。如图4及图5所示,上述之夹持连接机构20,设于对应机座10之定位座13外侧之位置处,该夹持连接机构20包括一夹具21、第一推动器22及第二推动器23,其中,该夹具21包括一上夹片211、下夹片212及弹性组件213,该上夹片211与下夹片212于适当位置处各设有一耳211A及耳212A,该耳211A及耳212A相互吻对后通过一轴211B贯穿其间枢接,且上夹片211及下夹片212间以弹性组件213相连结(如图5所示),以使上夹片211与下夹片212间具有张开后弹性闭合之功能,而下夹片212内设有一连接器212B,连接器212B为配合上述电路单元200之可挠性排线210之接线型态所构成,而在连接器212B一端设有若干个金属接脚212C,以对应上述电路单元200之可挠性排线210之连接端210A,该连接器212B另一端则连结一电缆212D,再由该电缆212D连结至上述的电路装置300,使连接器212B与电路装置300间形成电气讯号之连结,该下夹片212并结合于一座214上。上述之夹具21之结构仅为配合本技术实施所列举之一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其范畴,举凡是具有等效之构造及功能者,当不脱其主张的范畴。上述之第一推动器22,设有一对动作杆221,以连结上述之座214,而将座214及夹具21作向前或向后之直线推动位移,在向前推动位移时,可将座214及夹具21推动至上述定位座13之定位开口131前端位置处。上述之第二推动器23设于夹具21之上方处,该第二推动器23设有一动作杆231,动作杆231末端结合有一缓冲护套231A,该缓冲护套231A下缘接触于夹具21之上夹片211表面(如图5所示),且该动作杆231可经由第二推动器23之驱动而作向上或向下垂直之往覆运动,以藉由此动作杆231之向下或向上运动,以向下施力压触或向上不施力压触夹具21之上夹片211后端,进而控制夹具21之上夹片211与下夹片212间呈张开不夹持或闭合夹持之动作,其详细之动作状态在以下文中有详细之说明,容后陈明。以上所述之第一推动器22及第二推动器23之型式不限,在本技术中是列举以气压缸为例,而举凡是其它构造及功能动效之组件,亦不脱离本创作之范畴。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100于实际操作之第一步骤状态,其中,藉由上述机座10之吹气导正装置12之吹气口121输出气体,而由电路单元200之可挠性排线210后方将该可挠性排线210向上导入定位座13之定向开口131上缘,使可挠性排线210呈水平状置入定位座13之中,并让该可挠性排线210末端之连接端210A可以凸露于定向开口131之外侧,而该吹气导正装置12将持续输出气体,以让可挠性排线210保持此一固定位置。如图7所示,为本技术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100在实际操作上之第二步骤状态,即藉由该夹持连接机构20之第二推动器23之动作杆231向下动作,而控制夹具21之上夹片211及下夹片212呈现张开之状态,使上夹片211及下夹片212间形成一开口X,并再藉由第一推动器22,将座214及夹具21整体向前推动位移至定位座13外侧之位置,让上述图6中之可挠性排线210之连接端210A穿入位于上夹片211与下夹片212之间的开口X中,而此时之连接端210A则对准夹具21之连接器212B之金属接脚212C。如图8所示,为本技术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100在实际操作上之第三步骤状态,即藉由该夹持连接机构20的第二推动器23之动作杆231向上缩回至图5及图6所示之原位,而控制夹具21之上夹片211及下夹片212呈闭合夹住可挠性排线210之连接端210A之状态,并让各连接端210A对准连接于夹具21之连接器212B的各金属接脚212C,使电路单元200得以与连接器212B形成电气讯号之连结,并再通过连接器212B一端之电缆212D与电路装置300之连结关系,而使电路单元200与电路装置300形成电气讯号连结,进而让代表光驱测试设备之电路装置300可以对代表光驱读写机构之电路单元200作相关之电气特性测试。上述图8中所示之可挠性排线210之连接端210A在被夹具21夹住后,该吹气导正装置12则停止输出气体,而该电路装置300对电路单元200之测试完毕后,可以依循上述图6、图7及图8之相反操作顺序,来解除夹具21对可挠性排线210的夹持动作,并进而回复至图5所示之未动作之原状。上述附图说明图1~图8所示本技术之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其中所揭示之相关说明及图式,系为便于阐明本技术之
技术实现思路
及技术手段,所揭示较佳实施例之一隅,并不因而拘限其范畴。并且,举凡一切针对本技术之结构细部修饰、变更,或者是组件之等效替代、置换,当不脱离本技术之创作精神及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连接一具有可挠性排线之电路单元与一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供上述之电路单元固定之机座,并设有一吹气导正装置及定位座,该吹气导正装置输出气体,以将上述电路单元之可挠性排线导入定位座之中定位,以及;一夹持连接机构,设于对应机座之定位座外侧之位置处,以令上述之电路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挠性排线夹持机构,连接一具有可挠性排线之电路单元与一电路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供上述之电路单元固定之机座,并设有一吹气导正装置及定位座,该吹气导正装置输出气体,以将上述电路单元之可挠性排线导入定位座之中定位,以及;一夹持 连接机构,设于对应机座之定位座外侧之位置处,以令上述之电路单元与电路装置间形成电气讯号连结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成青
申请(专利权)人: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