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弹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352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接地弹片,可装置于一印刷电路板及一金属壳体间,用以改善其电磁波辐射,其至少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转折;第一弹压部;第二转折;第二弹压部;第三转折;第三弹压部;第四转折;以及第二接触部;由上述结构,可使本申请的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与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结合时不具方向性且受力较平均。(*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接地弹片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奇数个弹压部、弧形转折以及不同方向接触部的接地弹片,可使该接地弹片与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结合时不具方向性且受力较平均以及制程较简单的优点。
技术介绍
公知的接地弹片例如台湾第89222197号新型专利“接地弹片”即提供一种接地弹片,请参照图3,其显示该接地弹片可装置于印刷电路板与金属壳体间,其中,该弹片具有一弹压部A1,该弹压部A1的二端分别延伸形成有一可与印刷电路板相组固的固定面,及一与壳体相接触的抵接面;由此,当其装设于印刷电路板上,并容置于壳体内时,印刷电路板会将弹片略为压掣,以增加其导电性,并由该弹压部A1的弹性力,而促使抵接面与壳体的构成接触部分更加密合,以达到降低电磁幅射的目的。该专利案具有下列缺点1.两端弹压部A1的方向相同,两端受力不具有对称性,因此易有受力不平均的情形;2.两端弹压合A1的方向相同,组装时需注意弹压部A1的方向以及3.其中一弹压部A1的一端设有折弯部A11,另一弹压部A1的两侧则设有凹入部A12,如此于制作时会增加制作程序及成本,实属美中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地弹片结构,其具有奇数个弹压部、弧形转折以及不同方向的接触部,可使该接地弹片与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结合时不具方向性且受力较平均以及制程较简单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接地弹片,其至少包括 一第一接触部,可一体连结至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上;一第一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端;一第一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一转折;一第二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一弹压部;一第二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二转折;一第三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二弹压部;一第三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三转折;一第四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三弹压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一体连结于该第四转折且可一体连结至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上。其中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的方向相反。其中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一弹压部间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弹压部与该第二弹压合间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弹压部与该第三弹压部间具有一第三夹角,该第三弹压合与该第二接触部间具有一第四夹角,其中该第一夹角等同于该第四夹角,该第二夹角等同于该第三夹角,且该第二夹角等于该第一夹角的两倍。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转折、第二转折、第三转折及第四转折为一弧形。其中该弧形的半径愈小愈佳以便该第一弹压部、第二弹压部及第三弹压部的回弹。其中该接地弹片为金属材料所制成。其中该接地弹片由铍铜、磷青铜或不锈钢金属材料所制成。其中该一体连结是由铍铜、磷青铜或不锈钢金属材料经一体冲压成形。其中该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上进一步分别包括一凸点,以防止该接地弹片量产后加工制程所可能导致的作业不便。其中该凸点分别位于该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一转折连接处以及该第二接触部与该第四转折连接处。附图说明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目的,以附图及较佳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图1(a)及(b)为示意图,其分别显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地弹片主视及侧视示意图。图2为一示意图,其显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接地弹片示意图。图3为一示意图,其显示公知的接地弹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及(b),其分别显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地弹片主视及侧视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接地弹片1包括第一接触部10;第一转折11;第一弹压部12;第二转折13;第二弹压部14;第三转折15;第三弹压部16;第四转折17;以及第二接触部18所折合而成。其中,该接地弹片1较佳地是由铍铜、磷青铜、不銹钢等金属材料所制成。其中,该第一接触部10具有一定宽度,例如但不限于2.5mm,以便黏固或固持于一印刷电路板(图未示)或一金属壳体(图未示)上。该第一转折11,是一体连结至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端,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一接触部10的一端所延伸出,且该第一转折11较佳地为一弧形。该第一弹压部12,一体连结至该第一转折11,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一转折11的一端所延伸出,其中,该第一接触部10与该第一弹压部12间具有一第一夹角θ。该第二转折13,一体连结至该第一弹压部12,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一弹压部12的一端所延伸出,且该第二转折13较佳地为一弧形。该第二弹压部14,一体连结至该第二转折13,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二转折13的一端所延伸出,其中,该第一弹压部12与该第二弹压部14间具有一第二夹角2θ,其较佳地为该第一夹角的两倍。该第三转折15,一体连结至该第二弹压部14,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二弹压部14的一端所延伸出,且该第三转折15较佳地为一弧形。该第三弹压部16,一体连结至该第三转折15,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三转折15的一端所延伸出,其中,该第二弹压部14与该第三弹压部16间具有一第三夹角2θ,其较佳地等同于该第二夹角且为该第一夹角的两倍。该第四转折17,一体连结至该第三弹压部16,且较佳地是由该第三弹压部16的一端所延伸出,且该第四转折17较佳地为一弧形。其中,该弧形的半径愈小愈佳,例如但不限于0.18mm,以便该第一弹压部12、第二弹压部14及第三弹压部16的回弹。该第二接触部18,亦具有一定的宽度且与该第一接触部10的宽度相同,例如但不限于2.5mm,以便黏固或固持于该印刷电路板(图未示)或该金属壳体(图未示)上。此外,该第二接触部18与该第一接触部10的方向相反。而该第一接触部10、第一转折11、第一弹压部12、第二转折13、第二弹压部14、第三转折15、第三弹压部16、第四转折17以及第二接触部18间的一体连结较佳地由铍铜、磷青铜、不銹钢等金属材料经由一体冲压的程序所形成。由上述结构,可使本技术的接地弹片于组装时,可使该接地弹片不具上下及前后方向的方向性,且因该第二接触部18与该第一接触部10的方向相反,可使该第二接触部18与该第一接触部10的受力均匀,亦较不会破坏第一转折11、第一弹压部12、第二转折13、第二弹压部14、第三转折15、第三弹压部16、第四转折17等部分的回弹力。此外,为防止本技术的接地弹片1于量产后加工制程所可能导致的作业不便,可于该接地弹片的第一接触部10及第二接触部18上进一步分别包括一凸点101及181,且该凸点101例如但不限于位于该第一接触部10与该第一转折11连接处,而该凸点181例如但不限于位于该第二接触部18与该第四转折17连接处。请参照图2,其显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地弹片2的示意图。本技术的接地弹片2于制造时可视需要增加其转折及弹压部的数量,以增加该接地弹片2的高度及回弹力量。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接地弹片2具有一第一接触部20、5个弹压部21、6个转折22及一第二接触部28,而图1的接地弹片1则具有3个弹压部及4个转折,因此接地弹片2的高度及回弹力将较接地弹片1大。惟本技术的接地弹片1及接地弹片2接具有奇数个弹压部,才可使其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方向相反,如此才具有与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结合时不具方向性且受力较平均的优点。如上所述,为防止本技术的接地弹片2于量产后加工制程所可能导致的作业不便,可于该接地弹片2的第一接触部20及第二接触部28上进一步分别包括一凸点201及281,且该凸点201例如但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地弹片,装置于一印刷电路板及一金属壳体间,以改善其电磁波辐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第一接触部,可一体连结至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上;一第一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一接触部的一端;一第一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一 转折;一第二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一弹压部;一第二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二转折;一第三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二弹压部;一第三弹压部,一体连结至该第三转折;一第四转折,一体连结至该第三弹压部;以及一 第二接触部,一体连结于该第四转折且一体连结至该印刷电路板或该金属壳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万松吴国彰
申请(专利权)人:申能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