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118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后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从避空缺口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与燃烧室壳体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准化程度高。准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燃气热水器等燃气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表面温度过高,需要对燃烧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传统的方式为在燃烧结构内设置相应的冷却通道,利用冷空气的流动对燃烧结构的侧壁进行冷却降温。如此,需要将燃烧器总成安装在燃烧室壳体的侧板上,导致后续燃烧器总成的更换或维护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烧结构,其能够便于后续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
[0004]本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换热器,其能够便于后续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
[0005]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6]一种燃烧结构,包括:
[0007]燃烧器总成,所述燃烧器总成的侧边设有引射孔组,所述燃烧器总成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引射孔组连通的火孔组,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底部设有进气孔组;
[0008]燃烧室壳体,所述燃烧室壳体设有冷却通道、燃烧腔及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设置于所述燃烧腔的下方并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具有避空缺口;
[0009]其中,所述燃烧器总成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使所述引射孔组与所述避空缺口对应设置,所述火孔组与所述燃烧腔对应连通,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孔组与所述燃烧腔连通,且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
[0010]本技术所述的燃烧结构,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使用时,将燃烧器总成安装在位于燃烧室壳体下方的安装腔内,外界的空气从避空缺口的引射孔组处进入而与可燃气体混合形成混合气后从火孔组处流出,从而被火孔组处的点火探针点燃而在燃烧腔内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往上流通过程中与换热管等换热组件接触而进行换热,从而对水等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同时,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后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从避空缺口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与燃烧室壳体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的内侧设有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三翻边,所述第
三翻边与所述换热箱的外侧壁贴合。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缺口的内侧壁设有用于承托所述燃烧器总成的承托翻边。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紧固配合。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壳体包括具有第一侧开口和第一避空口的第一围框、具有第二侧开口和第二避空口的第二围框、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盖板组件,所述第一围框套设于所述第二围框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围框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并使所述第一避空口与所述第二避空口连通形成所述避空缺口;所述第一围框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盖板组件设有第二冷却流道及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形成所述冷却通道。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框远离所述燃烧器总成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围框设置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围框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贴合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形成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三进气口。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第一围框可拆卸连接。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盖板设有所述第二进气口及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一围框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五连接孔,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及所述第五连接孔紧固配合。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框设有朝向所述第一侧开口内设置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设有所述第五连接孔,所述第二盖板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盖板设置的折弯翻边,所述折弯翻边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三翻边贴合的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设有所述第四连接孔。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底端连接并与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底部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冷却通道、所述避空缺口及所述进气孔组均连通的连通间隙。
[0020]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21]一种燃气换热器,包括所述的燃烧结构。
[0022]本技术所述的燃气换热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后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从避空缺口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与燃烧室壳体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燃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的燃烧结构的爆炸图;
[0027]图3为图1的燃烧结构一方向下的剖视图;
[0028]图4为图1的燃烧结构另一方向下的剖视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00、燃烧器总成;110、引射孔组;120、火孔组;130、进气孔组;1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总成(100),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侧边设有引射孔组(110),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引射孔组(110)连通的火孔组(120),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底部设有进气孔组(130);燃烧室壳体(200),所述燃烧室壳体(200)设有冷却通道、燃烧腔(210)及安装腔(220),所述安装腔(220)设置于所述燃烧腔(210)的下方并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所述安装腔(220)的一侧具有避空缺口(230);其中,所述燃烧器总成(100)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20)内,使所述引射孔组(110)与所述避空缺口(230)对应设置,所述火孔组(120)与所述燃烧腔(210)对应连通,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孔组(130)与所述燃烧腔(210)连通,且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220)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空缺口(230)的内侧壁设有用于承托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承托翻边(2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220)的内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孔(221),所述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21)对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140),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21)及所述第二连接孔(140)紧固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燃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壳体(200)包括具有第一侧开口(241)和第一避空口(242)的第一围框(240)、具有第二侧开口(251)和第二避空口(252)的第二围框(250)、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侧开口(241)的盖板组件(260),所述第一围框(240)套设于所述第二围框(250)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围框(25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冷却流道(270),并使所述第一避空口(242)与所述第二避空口(252)连通形成所述避空缺口(230);所述第一围框(240)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70)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43),所述盖板组件(260)设有第二冷却流道(261)及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261)连通的第二进气口(2621),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70)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张袁萌黄新兴梁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