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0W PD快充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
,具体涉及30W PD快充电源。
技术介绍
[0002]PD标准电源今后有可能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满足这一校准的电源与电子产品,所有电源将会通用。符合PD标准及TypeC接口的产品越来越多,同时因公众环保意思的进一步提高,为减少电子垃圾,统一标准的电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0003]新一代PD快充标准由于其实用面广,得到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用,新产品对PD快充电源的需求稳步上升,部分电子产品充电标准进行了调整,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对性价比较高的30W快充电源有了新的需求,开发30W 的PD快充电源可以扩充公司的产品线,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30W PD快充电源,通过通过电源芯片G1610 产生一个可控的方波,去控制MOS功率器件的开关,并将信号传递给变压器 T1,通过变压器T1中的初、次级绕组的电磁耦合,把交流整流后的高电压降低到所需的安全低电压,输出经同步整流芯片G3667CF整流、滤波后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30W PD快充电源,包括电源电网,所述电源电网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L线和N线,其特征在于:所述L线的连接端设有保险丝F1,且保险丝F1的另一连接端通过RT1连接有LF1,所述N线与LF1的另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LF1的输出端设有整流网络,且LF1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整流网络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网络上依次并联有D1、D2、D3和D4,所述整流网络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滤波网络,且滤波网络上串联有电容EC1、电容EC2和电感L1,且整流网络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容EC1的正极和负极对应相连,电容EC2的正极端电性连接有变压器T1,且电容EC2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主线圈输入端相连,所述滤波网络上并联有第一串联网络,所述第一串联网络上设有R4和R4A,且第一串联网络一端与电容EC2的正极相连,第一串联网络的另一端设有U1,且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与U1的第5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设有变压器T1B、D6和电阻R5,且变压器T1B的辅助绕组的正极端与D6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还电性连接有电容EC3、C2和R6,所述D6负极通过电阻R5与电容EC3的正极和C2的一端相连后与U1的第5脚相连,电容EC3的负极和C2的另一端连接到变压器T1B反馈绕组的负极并与U1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T1B反馈绕组正极端通过R6与U1的第3脚相连,所述U1的连接端设有光耦U2A,且U1第2脚与光耦U2A的输出端相连;U1第6脚连接有驱动网络,所述驱动网络的连接端设有芯片Q1和二极管D5,且U1通过驱动网络与芯片Q1的G极相连,所述驱动网络上设有R8、D7和R9,且R8与R9串联,D7并联在R8上,芯片Q1的D极与变压器T1初级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Q1的S极与R3、R3A的并联网络后连接到电容EC2的负极,所述R3和R3A的连接端通过R10与U1连接,R3、R3A上的电流信号通过R10发送给U1的第4脚,U1的4脚与U1的1脚之间并接,二极管D5正极端与芯片Q1的D极、变压器T1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二极管D5负极端通过R2、R2A组成的并联网络与R1、C1组成的并联网络相连,且并联网络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EC2的正极端;变压器T1次级绕组的连接端设有U3,所述U3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张枝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港祥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