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WPD快充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04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30W PD快充电源,包括电源电网,所述电源电网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L线和N线,所述L线的连接端设有保险丝F1,且保险丝F1的另一连接端通过RT1连接有LF1,所述N线与LF1的另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把交流整流后的高电压降低到所需的安全低电压,输出经同步整流芯片G3667CF整流、滤波后输出安全的直流电压,电源接收受电设备的需求并实时通过光耦反馈给芯片G1610,进行动态调整,G1610根据电阻检测辅助绕组的电压,依据所检测的到电压信号来控制电源工作状态,该信号一并用来设置输出的最高电压,保证把输出电压限定在一个安全范围内,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30W PD快充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
,具体涉及30W PD快充电源。

技术介绍

[0002]PD标准电源今后有可能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满足这一校准的电源与电子产品,所有电源将会通用。符合PD标准及TypeC接口的产品越来越多,同时因公众环保意思的进一步提高,为减少电子垃圾,统一标准的电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0003]新一代PD快充标准由于其实用面广,得到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用,新产品对PD快充电源的需求稳步上升,部分电子产品充电标准进行了调整,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对性价比较高的30W快充电源有了新的需求,开发30W 的PD快充电源可以扩充公司的产品线,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30W PD快充电源,通过通过电源芯片G1610 产生一个可控的方波,去控制MOS功率器件的开关,并将信号传递给变压器 T1,通过变压器T1中的初、次级绕组的电磁耦合,把交流整流后的高电压降低到所需的安全低电压,输出经同步整流芯片G3667CF整流、滤波后输出安全的直流电压,电源接收受电设备的需求并实时通过光耦反馈给芯片G1610,进行动态调整,G1610根据电阻检测辅助绕组的电压,依据所检测的到电压信号来控制电源工作状态,该信号一并用来设置输出的最高电压,保证把输出电压限定在一个安全范围内,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30W PD快充电源,包括电源电网,所述电源电网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L线和N线,所述L 线的连接端设有保险丝F1,且保险丝F1的另一连接端通过RT1连接有LF1,所述N线与LF1的另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LF1的输出端设有整流网络,且LF1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整流网络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网络上依次并联有D1、D2、D3和D4,所述整流网络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滤波网络,且滤波网络上串联有电容EC1、电容EC2和电感L1,且整流网络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容EC1的正极和负极对应相连,电容 EC2的正极端电性连接有变压器T1,且电容EC2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主线圈输入端相连,所述滤波网络上并联有第一串联网络,所述第一串联网络上设有R4和R4A,且第一串联网络一端与电容EC2的正极相连,第一串联网络的另一端设有U1,且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与U1的第5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设有变压器T1B、D6和电阻R5,且变压器 T1B的辅助绕组的正极端与D6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还电性连接有电容EC3、C2和R6,所述D6负极通过电阻R5与电容EC3 的正极和C2的一端相连后与U1的第5脚相连,电容EC3的负极和C2的另一端连接到变压器T1B反馈绕组的负极并与U1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 T1B反馈绕组正极端通过R6与U1的第3脚相连,所述U1的连接端设有光耦U2A,且U1第2脚与光耦U2A的输出端相连;
[0006]U1第6脚连接有驱动网络,所述驱动网络的连接端设有芯片Q1和二极管D5,且U1通
过驱动网络与芯片Q1的G极相连,所述驱动网络上设有R8、D7和R9,且R8与R9串联,D7并联在R8上,芯片Q1的D极与变压器T1初级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Q1的S极与R3、R3A的并联网络后连接到电容EC2的负极,所述R3和R3A的连接端通过R10与 U1连接,R3、R3A上的电流信号通过R10发送给U1的第4脚,U1的4 脚与U1的1脚之间并接,二极管D5正极端与芯片Q1的D极、变压器T1 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二极管D5负极端通过R2、R2A组成的并联网络与R1、C1组成的并联网络相连,且并联网络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EC2的正极端;
[0007]变压器T1次级绕组的连接端设有U3,所述U3的连接端设有电容EC4,且变压器T1次级绕组正极端与U3的第3、4脚相连,U3的第5、6、7、8 脚与电容EC4的正极相连,变压器T1输出负极与电容EC4的负极相连,U3的第1脚与电容EC4的正极相连,作为同步整流工作信号的检测及与 U3的第2、3脚间的电容C6一起为U3工作提供电压,所述滤波网路滤波后的电压正极与芯片Q1的5、6、7、8相连,芯片Q1的连接端设有USBC,且芯片Q1的第1、2、3脚与USBC的Vbus脚相连,U3的输出端设有电容C10,且U3的输出电压通过电容C10与U4的第15脚相连为U4提供工作电压,U3的输出电压通过R15为光耦U2A供电,R14并接于光耦U2A 的第1、2脚之间,
[0008]光耦U2A的第2脚与U4的第14脚相连,U4的第14脚与10脚之间并接有第二串联网络,作为输出电压信号放大器的反馈网络,第二串联网络上串联有C13和R19,U4的第14与11脚之间并接有第三串联网络,作为输出电流信号放大器的反馈网络,第三串联网络上串联有C14和R18。
[0009]优选的,所述U4的第16脚与电容EC4的负极相连作为U4的参考地, U4的第13脚与芯片Q1的第1、2、3脚相连,U4的第2脚与芯片Q1的第4脚相连,电容EC4的负极与USBC的地之间串联有R20,且R20两端分别与U4的第9脚和第8脚相连。
[0010]优选的,所述U1第1脚为芯片的参考地且连接到电容EC2的负极。
[0011]优选的,所述USBC的CC1通过R24与U4的第6脚相连,USBC的 CC2通过R23与U4的第7脚相连,C8、C7分别接于U4的第6、7脚和输出地之间,SBC的D+、D

分别与U4的第5、4脚相连,受电设备通过CC1、 CC2、D+、D

与电源进行信号传递。
[0012]优选的,所述USBC为输出端口,USBC的Vbus与GND之间并接有 C11。
[0013]优选的,初、次级的两个地之间跨接有作为高频干扰信号的低阻通道 CY1。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通过电源芯片G1610产生一个可控的方波,去控制MOS功率器件的开关,并将信号传递给变压器T1,通过变压器T1中的初、次级绕组的电磁耦合,把交流整流后的高电压降低到所需的安全低电压,输出经同步整流芯片 G3667CF整流、滤波后输出安全的直流电压,电源接收受电设备的需求并实时通过光耦反馈给芯片G1610,进行动态调整,G1610根据电阻检测辅助绕组的电压,依据所检测的到电压信号来控制电源工作状态,该信号一并用来设置输出的最高电压,保证把输出电压限定在一个安全范围内,提高电源使用的安全性;
[0016]2、通过将电源采用两块PCB组装的形式,且变压器采用踢脚的形式,小功率器件采用SMT工艺,PD识别小板用单独一块PCB,避免了同一块板上不用生产工艺操作上的麻烦,整个结果采用两块PCB进行组装,有效利用空间,确保产品的小巧、携带方便,采用PWM驱动芯片外推MOS器件方案,效率高、待机功耗小,小信号器件均采用SMT工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30W PD快充电源,包括电源电网,所述电源电网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设有L线和N线,其特征在于:所述L线的连接端设有保险丝F1,且保险丝F1的另一连接端通过RT1连接有LF1,所述N线与LF1的另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LF1的输出端设有整流网络,且LF1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整流网络两个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网络上依次并联有D1、D2、D3和D4,所述整流网络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滤波网络,且滤波网络上串联有电容EC1、电容EC2和电感L1,且整流网络输出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电容EC1的正极和负极对应相连,电容EC2的正极端电性连接有变压器T1,且电容EC2的正极与变压器T1的主线圈输入端相连,所述滤波网络上并联有第一串联网络,所述第一串联网络上设有R4和R4A,且第一串联网络一端与电容EC2的正极相连,第一串联网络的另一端设有U1,且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与U1的第5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设有变压器T1B、D6和电阻R5,且变压器T1B的辅助绕组的正极端与D6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第一串联网络连接端还电性连接有电容EC3、C2和R6,所述D6负极通过电阻R5与电容EC3的正极和C2的一端相连后与U1的第5脚相连,电容EC3的负极和C2的另一端连接到变压器T1B反馈绕组的负极并与U1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T1B反馈绕组正极端通过R6与U1的第3脚相连,所述U1的连接端设有光耦U2A,且U1第2脚与光耦U2A的输出端相连;U1第6脚连接有驱动网络,所述驱动网络的连接端设有芯片Q1和二极管D5,且U1通过驱动网络与芯片Q1的G极相连,所述驱动网络上设有R8、D7和R9,且R8与R9串联,D7并联在R8上,芯片Q1的D极与变压器T1初级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Q1的S极与R3、R3A的并联网络后连接到电容EC2的负极,所述R3和R3A的连接端通过R10与U1连接,R3、R3A上的电流信号通过R10发送给U1的第4脚,U1的4脚与U1的1脚之间并接,二极管D5正极端与芯片Q1的D极、变压器T1主绕组的输出端相连接,二极管D5负极端通过R2、R2A组成的并联网络与R1、C1组成的并联网络相连,且并联网络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EC2的正极端;变压器T1次级绕组的连接端设有U3,所述U3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张枝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港祥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