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85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自前后方向组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配合的遮蔽元件、设有与导电端子分别焊接的信号芯线及接地芯线的线缆及绝缘包覆体。其中绝缘本体包括上壁、下壁及与上、下壁相连的侧壁。遮蔽元件包括第一及第二遮蔽部,该第一及第二遮蔽部分别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壁及下壁。包覆体包覆绝缘本体后端、遮蔽元件及线缆前端。该遮蔽元件具有良好遮蔽效果,有利于线缆连接器组件高速信号传输。(*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具有遮蔽装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Serial ATA传输接口在计算机、服务器及路由器等类似需高速数据处理及通讯的电子设备内部连接系统中取代Parallel ATA传输接口并占据主导地位为大势所趋。传统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设有一L型对接部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尾部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设有若干信号芯线及接地芯线的线缆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后端的包覆体。其中线缆包括一对平行延伸的子组合,每一子组合包括一对信号芯线及一对分别设于讯号芯线两侧的接地芯线。接地编织层包覆信号芯线及接地芯线并与接地芯线电性连接用以实现接地功能。一外层绝缘被包覆上述接地编织层。Serial ATA连接器组件通常用以传输高速信号,因此,对于连接器结构本身的遮蔽功能要求甚高。然而,现有Serial ATA连接器组件的结构侧重于线缆的遮蔽防护,而忽视了对导电端子的遮蔽防护。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具有遮蔽元件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该遮蔽元件组装方便且遮蔽效果良好。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自前后方向组设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配合的遮蔽元件、设有与导电端子分别焊接的信号芯线及接地芯线的线缆及绝缘包覆体。其中绝缘本体包括上壁、下壁及与上、下壁相连的侧壁。遮蔽元件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壁及下壁并藉包覆体一体包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线缆连接器组件设有与绝缘本体组装的遮蔽元件,该遮蔽元件具有良好遮蔽效果,有利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高速信号传输。另,该遮蔽元件结构简单,与绝缘本体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未显示包覆体。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部分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视图。图5为图3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图7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沿图7A-A线方向的剖面图。图10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中未显示线缆和包覆体。图11为图10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12为图10的立体组合图。图13为图11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及图7至图9,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第一实施例包括绝缘本体2、若干导电端子3、定位板4、遮蔽元件5、线缆6及绝缘包覆体7。请参阅图1及图3,绝缘本体2包括上壁21、与上壁21相对的下壁22、与上壁21、下壁22相连的两侧壁23及由上壁21、下壁22和侧壁23围绕形成的矩形收容腔20。上壁21设有自绝缘本体2后端面向前延伸的若干平行槽道24及设于上壁21中部的凹陷部210。下壁22设有与凹陷部210对应的矩形缺口220。上壁21及下壁22皆包括自绝缘本体2的后端面延伸至前端面的成对纵长狭槽25、邻近绝缘本体2后端面的若干第二凸起27及邻近绝缘本体2前端面的若干第三凸起28,其中狭槽25分别设于凹陷部210及对应缺口220两侧。每一狭槽25于邻近绝缘本体2后端面设有第一凸起26,每一第一凸起26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凸起27之间。每一侧壁23包括一导引柱230,该导引柱230设有一延伸超过绝缘本体2前端面的锥形端(未标号)。每一导电端子3包括对接端30、尾部32及连接对接端30及尾部32的固持端31。定位板4为矩形结构,其前表面设有若干定位块40。遮蔽元件5包括呈平板构形的第一遮蔽部51及与第一遮蔽部51结构相同的第二遮蔽部52。第一、二遮蔽部51、52包括舌板53,分别设于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中间位置;一对弯折片54,分别自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后端两侧向下弯折形成;一对第一凹口55,设于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后端且与绝缘本体2的第一凸起26相对应;一对第二凹口56,设于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前端且与第一凹口55于前后方向对齐;若干开口57,设于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后端且与绝缘本体2的第二凸起27对应。请参阅图3所示,线缆6包括一对平行子组合60、包覆子组合60的内层绝缘被63、遮蔽内层绝缘被63的接地编织层68及包覆于接地编织层68外的外层绝缘被61。每一子组合60包括一对信号芯线62、设于信号芯线62两侧的接地芯线64及包覆信号芯线62及接地芯线64外围的遮蔽层66。信号芯线62及接地芯线64前端分别延伸超出外层绝缘被61用以与导电端子3电性连接。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组装时,导电端子3自前后方向组设于绝缘本体2内。导电端子3分别收容于槽道24,对接端31部分暴露于收容腔20内,尾部32超出绝缘本体2后端面。第一遮蔽部51及第二遮蔽部52沿垂直于上述前后方向的第二方向分别组配于绝缘本体2的上、下壁21、22上。第一凸起26、第二凸起27分别卡持于第一凹口55及开口57内,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前边缘58抵接于第三凸起28,舌板53分别收容于上壁21的凹陷部210内及下壁22的缺口220内,弯折片54延伸超出绝缘本体2后端面并共同围成一收容空间540。请参图5及图6所示,定位板4沿前后方向组配于绝缘本体2内,其中定位块40收容于对应槽道24内(参图9)用以固持定位板4于绝缘本体2内。信号芯线62和接地芯线64分别焊接于导电端子3的尾部32,其中,两相邻接地芯线64焊接于同一导电端子3上。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包覆体7包覆第一、二遮蔽部51、52后端、绝缘本体2后端及线缆6的前端。其中第二凸起27可增加绝缘本体2与包覆体7之间的固持力。图10至图13揭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的遮蔽元件5′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绝缘本体2′包括上壁21′、与上壁21′相对且较薄的下壁22′及与上壁21′、下壁22′相连的两侧壁23′。每一上壁21′、下壁22′包括位于其后部的成对凹陷部25′、自上壁21′、下壁22′前边缘垂直延伸的阻挡块28′及分别自上壁21′、下壁22′后端面向后延伸的成对矩形块24′。矩形块24′于空间围绕形成一空腔26′,其中自下壁22′延伸的矩形块24′中间部分截断用以方便定位板4′的安装。定位板4′包括矩形主体部40′及自主体部40′两侧水平延伸的耳部42′。主体部40′包括开设于其表面的若干槽道400′、与槽道400′间隔的若干间隔壁401′及自前端面向前延伸的若干定位块402′。遮蔽元件5′包括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与第一遮蔽部51′、第二遮蔽部52′垂直相连的成对侧壁57′及自侧壁57′和第二遮蔽部52′向后延伸的U型延伸部55′。每一遮蔽部51′、52′包括设于前端的成对凹口56′、设于后端的成对弹片54′及自第一、二遮蔽部51′、52′中间向前延伸的舌板53′。其中凹口56′与弹片54′于前后方向对齐。延伸部55′包括自第二遮蔽部52′向后延伸的扁平基部550′及自两侧壁57′向后延伸的成对侧部552′。每一侧部5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    绝缘本体,设有上壁、与上壁相对之下壁、与上壁、下壁相连之两侧壁及由上壁、下壁及侧壁围绕形成的收容腔;    若干导电端子,沿前后方向收容于收容腔内,每一导电端子包括部分暴露于收容腔内的对接端及延伸超出绝缘本体后端面的尾部;    线缆,设有与导电端子尾部焊接的信号芯线及接地芯线;    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遮蔽元件,该遮蔽元件与绝缘本体组装并包覆绝缘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威廉姆E斯宾克Jr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