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759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其包括基板,基板的顶面的周边设置有护栏,基板的底面的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第一支杆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一底杆,第一底杆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第二支杆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二底杆,第二底杆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在第一底杆与第二底杆之间设置有储物盒,储物盒的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连接件固定在第一底杆上,储物盒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连接件固定在第二底杆上,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位于基板与储物盒之间,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杆上,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第二支杆上。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第二支杆上。连接杆的另一端在第二支杆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危重症患者转运车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

技术介绍

[0002]在重症医学科室,患者的特点是病情重且变化快,而部分患者为明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时,必须外出检查或到其他科室治疗,做好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工作,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保证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常须携带移动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箱、急救药箱和氧供装备等,而迅速、有序的外出转运物品准备和放置,是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治的关键。特别是CT检查时,在病区需要将外出检查所需要的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急救箱及呼吸囊等用物放置于狭小的床上,过程中需要担心放置于床上的仪器设备是否会压伤患者、仪器可能会被床上凌乱的用物擦碰而导致参数的改变、仪器报警界面被棉被等用物遮盖以至于无法及时发现并报警。到达CT室,需要再一次把外出检查用物搬离床以便于把患者搬运至CT检查专用床,到最后检查完需要对使用后的仪器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但是由于该共用的仪器设备是完全放置于床上,已经全方位接触病人,以至于消毒很难保证每次均做到有效并到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
[0004]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的顶面的周边设置有护栏,基板的底面的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支杆、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一底杆,所述第一底杆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所述第二支杆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二底杆,所述第二底杆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在所述第一底杆与所述第二底杆之间设置有储物盒,所述储物盒的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杆上,所述储物盒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杆上,所述第一支杆与所述第二支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储物盒之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杆上,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支杆上。
[0005]进一步地,在所述储物盒中固定有一氧气瓶架,所述氧气瓶架由上下两个环体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环体的若干个连接体构成。
[0006]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杆上固定有两个的挂钩。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杆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基板的底面,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杆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杆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杆上,所述第二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杆上;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一三角板,所述第一三角板的两个垂直边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一底杆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杆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
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基板的底面,所述第三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杆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杆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四加强件,所述第四加强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杆上,所述第四加强件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杆上;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三角板,所述第二三角板的两个垂直边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杆、所述第二底杆上。
[0011]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实施例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运车放置氧气瓶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实施例所述的氧气瓶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
[0016]1、基板;2、护栏;3、第一支杆;4、第二支杆;5、第一底杆;6、第二底杆;7、万向轮;8、储物盒;9、第一连接件;10、第二连接件;11、连接杆;12、氧气瓶架;12a、环体; 12b、连接体;13、挂钩;14、第一加强件;15、第二加强件;16、第一三角板;17、第三加强件;18、第四加强件;19、第二三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参见图1至图3,其包括基板1。其中,基板1水平设置,在基板1的顶面的周边设置有护栏2,护栏2的高度为150mm。在基板1的底面的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支杆3、第二支杆4,第一支杆3从基板1的底面竖直向下延伸,第一支杆3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板1的底面,第二支杆4从基板1的底面竖直向下延伸,第二支杆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基板1的底面。在第一支杆3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一底杆5,第一底杆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杆3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支杆3与第一底杆5的连接处位于第一底杆5 的中部位置,在第一底杆5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7。在第二支杆4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二底杆6,第二底杆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支杆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二支杆4 与第二底杆6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底杆6的中部位置,第二底杆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底杆5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在第二底杆6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7。在第一底杆5与第二底杆6之间设置有储物盒8,储物盒8为方形状;储物盒8的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连接件9 焊接固定在第一底杆5上,两个第一连接件9以第一底杆5的中线对称设置在第一底杆5上;储物盒8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连接件10焊接固定在第二底杆6上,两个第二连接件10以第二底杆6的中线对称设置在第二底杆6上。在第一支杆3与第二支杆4之间设置有连接杆 11,连接杆11位于基板1与储物盒8之间,连接杆11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一支杆3上,连接杆11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二支杆4上,连接杆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支杆3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连接杆1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支杆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0018]通过该设计,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具有两个置物空间,能用于放置所有转运危重症病人所需要的物品仪器,所有转运危重症病人所需要的物品仪器均能定位、有序放置,不会碰撞,避免了以往的仪器凌乱、线路脱落、仪器报警无法及时观察的的危险因素。其次,本实施例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运车两侧的支撑架为工字型结构,使得此转运车的腰部特别细,
特别省空间,它直接可以挂在转运床上,能随病人床一起走的效果,转运过程中,转运时行走稳定、平顺,上层置物架可以放置心电监护仪及呼吸机显示面板,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及调整仪器参数;下层放置氧气瓶、急救箱及呼吸囊等其他用物。
[001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储物盒8中焊接固定有一氧气瓶架12,该氧气瓶架12由上下两个环体12a以及连接两个环体12a的若干个连接体12b构成。
[002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在连接杆11上焊接固定有两个的挂钩13,可以用于挂靠一些物品、管道、电线等,有助于规范仪器、线路的摆放。
[002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支杆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一加强件14,第一加强件14的一端固定在基板1的底面,第一加强件14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杆3上。
[002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支杆3的一侧设置有弧形状的第二加强件15,第二加强件15 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板(1),所述基板(1)的顶面的周边设置有护栏(2),基板(1)的底面的两侧分别竖直设置有第一支杆(3)、第二支杆(4),所述第一支杆(3)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一底杆(5),所述第一底杆(5)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7),所述第二支杆(4)的底端水平设置有第二底杆(6),所述第二底杆(6)的底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万向轮(7),在所述第一底杆(5)与所述第二底杆(6)之间设置有储物盒(8),所述储物盒(8)的一侧通过两个第一连接件(9)固定在所述第一底杆(5)上,所述储物盒(8)的另一侧通过两个第二连接件(10)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杆(6)上,所述第一支杆(3)与所述第二支杆(4)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位于所述基板(1)与所述储物盒(8)之间,所述连接杆(1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杆(3)上,所述连接杆(11)的另一端在所述第二支杆(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物盒(8)中固定有一氧气瓶架(12),所述氧气瓶架(12)由上下两个环体(12a)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环体(12a)的若干个连接体(12b)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杆(11)上固定有两个的挂钩(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重症患者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映芹陈振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广州市番禺区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