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703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涉及漏电检测电路技术领域,首先通过光耦OP1的初级端,以及外围元器件组成检测元器件漏电的回路,若漏电幅度超出某阈值,光耦OP1次级根据初级的正反馈从而并输出电压VDD;此时由三极管Q10组成的放大电路配合电压VDD端电压来控制发光二极管LED3闪烁,达到漏电指示灯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IC1芯片、蜂鸣器BUZ、三极管Q14、三极管Q9等组成的声音报警电路,由电压VDD端电压控制输入,发出BI BI报警声音,达到声音报警提示功能。达到声音报警提示功能。达到声音报警提示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漏电检测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漏电而引起的触电事故、火灾造成数千人死亡和数十亿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可以防止漏电火灾及人身触电保护的漏电保护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应用,对于人体触电保护的标准日趋严格,目前保险商实验室(UL)的漏电保护标准UL943定义的最小保护动作电流仅有5毫安,要求漏电电流在4毫安及以下不许存在误动作,同时当漏电电流大于等于6mA是必须进行保护动作。
[0004]目前,由于人体触电保护的标准日趋严格,漏电检测保护芯片对外围器件的产品参数要求较高。当前标准要求对漏电流进行精准的判断,目前的漏电流检测电路容易在检测漏电电流时,受到外界的干扰信号,导致出现触发错误的保护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其通过光耦OP1的初级端,以及外围元器件组成检测元器件漏电的回路,若漏电幅度超出某阈值,光耦OP1次级根据初级的正反馈从而并输出电压VDD;此时由三极管Q10组成的放大电路配合电压VDD端电压来控制发光二极管LED3闪烁,达到漏电指示灯功能。
[0006]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包含电阻R20、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28、电阻R26、三极管Q8、电阻R27、二极管D12、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56、二极管D25、二极管D22、电阻R55、光耦OP1、电阻R54、电容C14、电阻R52、电阻R51、三极管Q10、电阻R53、发光二极管LED3、电阻R45、电阻R44、三极管Q9、电阻R46、电解电容C12、电容C13、电阻R47、芯片IC1、电阻R49、电阻R48、三极管Q14、蜂鸣器BUZ、电阻R50、电压VDD端、漏电电压Vin端,
[0008]其中,电压VDD端连接电压R50的一端,电压R50的另一端连接蜂鸣器BUZ的正极,蜂鸣器BUZ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三极管Q14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48的一端、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3,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48的另一端、芯片IC1的引脚1、电容C13的一端、电解电容C12的一端并接地,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5,电解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1的引脚6、芯片IC1的引脚2、电阻R47的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7,芯片IC1的引脚4和芯片IC1的引脚8连接并接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三极管Q9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45的一端、电阻R44的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并接地,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光耦OP1的引脚4、电阻R52的一端、电阻R54的一端和电容C14
的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1的一端、三极管Q10的基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并接地,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53的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14的另一端和光耦OP1的引脚3,光耦OP1的引脚1分别连接二极管D14的负极、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14的正极、三极管Q7的集电极、电阻R56的一端,电阻R5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二极管D12的负极、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和漏电电压Vin端的一端,二极管D12的正极分别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26的一端、三极管Q8的集电极,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三极管Q8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55的一端、电阻R20的一端、漏电电压Vin端的另一端并接地,电阻R5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22的负极,二极管D22的正极分别连接光耦OP1的引脚2和二极管D25的正极,电阻R20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8的基极和电阻R30的另一端。
[0009]作为本技术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芯片IC1、蜂鸣器BUZ、三极管Q14、三极管Q9构成声音报警电路。
[0010]作为本技术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三极管Q14为Q14晶体管放大电路。
[0011]作为本技术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三极管Q9为Q9晶体管放大电路。
[0012]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3]1、本技术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首先通过光耦OP1的初级端,以及电阻R20、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28、电阻R26、三极管Q8、电阻R27、二极管D12、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56、二极管D25、二极管D22、电阻R55、电阻R54、电容C14、电阻R52、电阻R51、三极管Q10、电阻R53、发光二极管LED3、电阻R45、电阻R44、三极管Q9、电阻R46、电解电容C12、电容C13、电阻R47、芯片IC1、电阻R49、电阻R48、三极管Q14、蜂鸣器BUZ、电阻R50等外围元器件组成检测元器件漏电的回路,若漏电幅度超出某阈值,光耦OP1次级根据初级的正反馈从而并输出电压VDD;此时由三极管Q10组成的放大电路配合电压VDD端电压来控制发光二极管LED3闪烁,达到漏电指示灯功能;
[0014]2、本技术由IC1芯片、蜂鸣器BUZ、三极管Q14、三极管Q9等组成的声音报警电路,由电压VDD端电压控制输入,发出BI BI报警声音,达到声音报警提示功能;
[0015]3、本技术纯通过外围电子元件等硬件电路进行信号采集与判断输出,实施自动检测功能和起到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关键点波形参数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如图1所示,包含电阻R20、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28、电阻R26、三极管Q8、电阻R27、二极管D12、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警示功能的漏电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阻R20、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28、电阻R26、三极管Q8、电阻R27、二极管D12、三极管Q7、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56、二极管D25、二极管D22、电阻R55、光耦OP1、电阻R54、电容C14、电阻R52、电阻R51、三极管Q10、电阻R53、发光二极管LED3、电阻R45、电阻R44、三极管Q9、电阻R46、电解电容C12、电容C13、电阻R47、芯片IC1、电阻R49、电阻R48、三极管Q14、蜂鸣器BUZ、电阻R50、电压VDD端、漏电电压Vin端,其中,电压VDD端连接电压R50的一端,电压R50的另一端连接蜂鸣器BUZ的正极,蜂鸣器BUZ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三极管Q14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48的一端、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3,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48的另一端、芯片IC1的引脚1、电容C13的一端、电解电容C12的一端并接地,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5,电解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1的引脚6、芯片IC1的引脚2、电阻R47的一端和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47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1的引脚7,芯片IC1的引脚4和芯片IC1的引脚8连接并接地,电阻R46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三极管Q9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45的一端、电阻R44的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44的另一端并接地,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光耦OP1的引脚4、电阻R52的一端、电阻R54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接地,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肖锦李伟强曾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乾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