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5410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所述进水口一端连接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相邻一侧边部连接有厌氧池,所述调节池和厌氧池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通,所述调节池和厌氧池的一侧均连接有生态床,所述生态床包括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该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整体结构设计为梯形落差式多级循环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水位差形成无动力水流条件,增加水流途径,在生态床内部与植物根系、微生物、基质充分接触,提高去污效率,起到上部水位复氧,下部水位绝氧作用,同时,本处理系统能够用于分散式单户、几户式农村污水处理,也可用于多户式的集中处理,设备可移动式放置,方便快捷。方便快捷。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农村污水处理是指对农村污水处理的一个方法,随着农村生活日渐城市化,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的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淋浴排水及其他排水,农村污水由于地区分散,人口数量较大,收集难等原因造成农村污水成为水污染的主要组成因素,农村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有氮、磷等无机盐类;
[0003]因此,使得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在处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村庄分散式的的地理分布特征,水质分散排放,难以收集,集中排放的管网费用高昂;简单的沟渠顺地势低洼处排放,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难以集中处理;排放量较小,日常排放量不稳定,使得有机污染物、氮和磷含量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村庄分散式的的地理分布特征,水质分散排放,难以收集,集中排放的管网费用高昂;简单的沟渠顺地势低洼处排放,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难以集中处理;排放量较小,日常排放量不稳定,使得有机污染物、氮和磷含量偏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一端连接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相邻一侧边部连接有厌氧池,所述调节池和厌氧池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通,所述调节池和厌氧池的一侧均连接有生态床,所述生态床包括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
[0006]所述厌氧池的一侧连接有第一生态床,所述调节池相邻另一侧边部连接有第二生态床,所述第二生态床边部远离调节池的一侧连接有第三生态床,所述第一生态床边部远离厌氧池的一侧连接有第四生态床;
[0007]所述厌氧池、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之间均通过出水口相连接,所述出水口包括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三出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五出水口;
[0008]所述厌氧池与第一生态床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床与第二生态床之间通过第二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生态床与第三生态床之间通过第三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之间通过第四出水口相连接,且第四生态床边部连接有第五出水口;
[0009]所述厌氧池、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内部均设置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包括厌氧池上层填料层、厌氧池下层填料层、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第一排水层下层填料层和第二排水层下层填料层;
[0010]所述厌氧池内侧顶部设置有厌氧池上层填料层,所述厌氧池内侧底部设置有厌氧池下层填料层;
[0011]所述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分为过滤层、过渡层和排水层,所述过滤层为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所述过渡层为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所述排水层为第一排水层下层填料层和第二排水层下层填料层;
[0012]所述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内侧顶部均设置有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所述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内侧中部均设置有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所述第一生态床、第二生态床、第三生态床和第四生态床内侧底部均设置有第一排水层下层填料层和第二排水层下层填料层。
[0013]优选的,所述进水口内部设有用以拦截大颗粒的过滤网,且进水口远离调节池的一端与农户化粪池排污水的排水管相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厌氧池上层填料层为粒径10

20mm的鹅卵石、矿渣、陶粒和沸石,渗透系数0.8

0.85m/s,厌氧池下层填料层为粒径 20

30mm的砾石和矿渣,渗透系数1.0

1.2。
[0015]优选的,所述厌氧池有效降解COD
cr
和BOD5。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为粒径5

10mm的陶粒、粗砂和石英砂,渗透系数0.2

0.3m/s;
[0017]所述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为粒径 10

20mm的鹅卵石、矿渣、陶粒和沸石,渗透系数0.8

0.85m/s;
[0018]所述第一排水层下层填料层和第二排水层下层填料层为粒径20

30mm的砾石和矿渣,渗透系数1.0

1.2m/s。
[0019]优选的,所述所述生态床上的植物为美人蕉、风车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草和再力花的挺水植物,植物根茎分界点位于水位线;
[0020]所述过滤层和过渡层内部分布有微生物、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微生物主要集中在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好氧微生物集中在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厌氧微生物集中在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和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形成生物滤膜。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0022]该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整体结构设计为梯形落差式多级循环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水位差形成无动力水流条件,增加水流途径,在生态床内部与植物根系、微生物、基质充分接触,提高去污效率,同时,起到上部水位复氧,下部水位绝氧作用;
[0023]另外,本处理系统能够用于分散式单户、几户式农村污水处理,也可用于多户式的集中处理,设备可移动式放置,方便快捷;
[0024]并且,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得农村污水在经过本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使得经处理后的尾水可直接排放,也可农田灌溉等进行再利用,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防止直接排放的尾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附图中:
[002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生态床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标号:1、进水口;2、连通管;
[0030]3、出水口;31、第一出水口;32、第二出水口;33、第三出水口;34、第四出水口;35、第五出水口;
[0031]4、调节池;5、厌氧池;
[0032]6、生态床;61、第一生态床;62、第二生态床;63、第三生态床;64、第四生态床;
[0033]7、填料层;71、厌氧池上层填料层;72、厌氧池下层填料层; 81、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村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口(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一端连接有调节池(4),所述调节池(4)相邻一侧边部连接有厌氧池(5),所述调节池(4)和厌氧池(5)之间通过连通管(2)相连通,所述调节池(4)和厌氧池(5)的一侧均连接有生态床(6),所述生态床(6)包括第一生态床(61)、第二生态床(62)、第三生态床(63)和第四生态床(64);所述厌氧池(5)的一侧连接有第一生态床(61),所述调节池(4)相邻另一侧边部连接有第二生态床(62),所述第二生态床(62)边部远离调节池(4)的一侧连接有第三生态床(63),所述第一生态床(61)边部远离厌氧池(5)的一侧连接有第四生态床(64);所述厌氧池(5)、第一生态床(61)、第二生态床(62)、第三生态床(63)和第四生态床(64)之间均通过出水口(3)相连接,所述出水口(3)包括第一出水口(31)、第二出水口(32)、第三出水口(33)、第四出水口(34)和第五出水口(35);所述厌氧池(5)与第一生态床(61)之间通过第一出水口(31)相连接,所述第一生态床(61)与第二生态床(62)之间通过第二出水口(32)相连接,所述第二生态床(62)与第三生态床(63)之间通过第三出水口(33)相连接,所述第三生态床(63)和第四生态床(64)之间通过第四出水口(34)相连接,且第四生态床(64)边部连接有第五出水口(35);所述厌氧池(5)、第一生态床(61)、第二生态床(62)、第三生态床(63)和第四生态床(64)内部均设置有填料层(7),所述填料层(7)包括厌氧池上层填料层(71)、厌氧池下层填料层(72)、第一过滤层上层填料层(81)、第二过滤层上层填料层(91)、第一过渡层中层填料层(82)、第二过渡层中层填料层(92)、第一排水层下层填料层(83)和第二排水层下层填料层(93);所述厌氧池(5)内侧顶部设置有厌氧池上层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宁瑞王晗马幸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国惠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