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308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包括后壳体、排种轴和前壳体,前壳体与后壳体围成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排种盘,后壳体内的隔板将后壳体内腔分隔为内外同轴排布的正压区和负压区;气压供给装置分别与正压区、负压区连通,前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种箱,前壳体的下端连接有导种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正压区的设计,有效解决传统气吸排种器工作时吸附碎叶、灰尘等杂质堵塞吸孔问题;播种时,排种盘附带搅种齿可搅动种子,种子在负压区被型孔吸附并跟随排种盘转动,转至投种区后被正压气流吹入导种管中,并由气压供给装置提供的正压加速,从而消除种子的水平分速度以达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大豆排种器
,尤其涉及一种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精密播种作为实现增产节能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关注,在排种作业中,传统的气吸排种器靠负压吸附种子实现了高速精密播种,但在一年两熟区小麦秸秆地播种时,吸附种子的同时容易吸入碎叶、灰尘等杂质,堵塞吸孔造成种子在该吸孔处不能吸附而漏播;另一方面,随着播种速度的增加,种子投种速度也增加,种子从随排种盘的匀速圆周运动到有初速度的自由落体,直至最后的落地与地面碰撞停止,这个过程中每个步骤对粒距均匀性都有影响,如何将投出的种子准确的定位到种沟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投种研究的深入,投种方式以及装置越来越多,最早的无约束投种到现在的有约束投种,种子脱离排种器到进入种沟逐渐变为一种稳定可控的过程。研究表明,大多数带有导种管的排种器来说,种子在导种管中的碰撞和着床后的弹跳、滚动移位是造成株距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播种机作业速度提升时,从导种管离开的种子的水平绝对速度也会相应提高,这使得种子在着床瞬间存在弹跳、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形的后壳体(1)、中心用于传动的排种轴(2)和覆盖在后壳体(1)开口侧的前壳体(21),所述后壳体(1)通过轴承(12)连接在所述排种轴(2)上,所述前壳体(21)通过螺钉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后壳体(1)上并围成一个空腔;所述排种轴(2)位于所述后壳体(1)外部的一端用于连接传动系统;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排种盘(3),所述排种盘(3)与所述排种轴(2)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所述排种盘(3)与所述后壳体(1)密封配合后通过隔板(101)将后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内外同轴排布的正压区(11)和负压区(9);还包括气压供给装置,所述气压供给装置上正压气源的一部分通过正压孔(10)与正压区(11)连通,正压气源的另一部分与导种管正压孔(15)连通;气压供给装置的负压气源与负压孔(8)与负压区(9)连通,所述正压孔(10)和负压孔(8)开设在所述后壳体(1)上;所述前壳体(21)的上部设置有种箱(19),前壳体(21)的下端连接有导种管(7),所述前壳体(21)与排种盘(3)之间形成种子腔,种子腔由前壳体(21)内部的凸筋分割为吸种区和携种区,所述种箱(19)的出种端与所述种子腔的吸种区连通;所述排种盘(3)旋转将吸附的种子携带到下方的所述导种管(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组合式大豆精密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盘(3)的一侧设置有负压密封圈(5)和金属密封圈(6),所述负压密封圈(5)通过所述金属密封圈(6)压紧连接在排种盘(3)上,所述负压密封圈(5)的上下侧面紧密贴合在所述排种盘(3)和后壳体(1)的相对面上,所述负压密封圈(5)的C字形通孔区围成所述负压区(9),所述负压区(9)通过型孔(14)与所述吸种区连通,所述负压密封圈(5)的C字形开口处形成投种区;所述排种盘(3)的另一侧设置有排种盘盖(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静郑亚北刘洪杰刘军周立煌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