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永强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312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闸下游的消能问题,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底面对称装有紧固螺钉,所述支撑框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连接管外端装有第二螺杆,所述支撑框左侧面下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外端装有第一螺杆。本发明专利技术巧妙使用多个水泵提供动力,对河道下游的水流方向进行控制,有效实现对水闸下游的消能。有效实现对水闸下游的消能。有效实现对水闸下游的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闸开启的时候,闸门前的水流会出现高速下泄,具有较大的动能,对下游护坦和海漫产生剧烈的冲刷,导致破坏,而在河流内,随着水流的强力冲击,会使得下游的部分出现损坏,一般会在下游的位置设置消力池进行消能,但是消力池一般都是通过多层组合而成的,就是加强了抗冲击的能力,但是并没有对水流的冲击进行消减,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就会对河道的下游部分造成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地基的变形和下陷,而水流的强力冲击主要就是在闸门的阻挡下,水位高的地方快速流向水位低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对水流的流向进行改变就更好了,于是,专利技术人就专利技术创造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来解决水闸下游的消能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底面对称装有紧固螺钉,所述支撑框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连接管外端装有第二螺杆,所述支撑框左侧面下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管外端装有第一螺杆,所述支撑框左侧面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支撑框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第一电机右侧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表面固定套装有转筒,所述转筒外周均匀安装有推板,所述支撑框底面前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第四水泵和第三水泵,所述第四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六连接管,所述第四水泵的出水端装有第一出水筒,所述第三水泵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三水泵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筒,所述支撑框中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下侧装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表面均匀安装有转板。
[0005]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框为U型结构,支撑框与第二转轴之间装有轴承。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水筒到转筒的距离大于推板外边沿到转筒的距离,第二出水筒到转筒的距离大于推板外边沿到转筒的距离。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轴到转筒的距离大于推板外边沿到转筒的距离。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轴到转筒的距离大于推板外边沿到转筒的距离。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五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均为碳素钢材
料制成且可弯折。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出水筒和第二出水筒为圆筒结构,第一出水筒和第二出水筒内部均装有过滤网。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二电机的控制,就会带动转板转动,使用转板在河流内产生漩涡,通过漩涡的力量对水流的冲击进行消减,有效实现对水闸下游的消能,通过对推板的转动,起到了对水的拨动,可以对水闸下游的水流提供阻力,就便于减缓水流的冲击,对河道的下游进行保护,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设置,就便于将水的流向进行改变,通过通孔向上喷水,一是对水的流向进行快速改变,二是在水流动的过程中,通过通孔喷出的水流形成一道屏障,进行阻挡,从而减少水流在水闸下游时的冲击力,通过第三水泵和第四水泵的设置,便于将河道下游流的水向上喷射,也有便于对水流的方向进行快速改变,从而可以减少水流对水闸下游的破坏。本专利技术巧妙使用多个水泵提供动力,对河道下游的水流方向进行控制,有效实现对水闸下游的消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转轴与转板配合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与河道底部配合的示意图。
[0015]标号说明:1、第一水泵,2、第一连接管,3、第二连接管,4、第一通孔,5、第一螺杆,6、连接架,7、第一电机,8、第一出水筒,9、第二电机,10、第一转轴,11、转板,12、推板,13、第二出水筒,14、转筒,15、第二转轴,16、支撑框,17、第二水泵,18、第三连接管,19、第四连接管,20、第二通孔,21、第二螺杆,22、紧固螺钉,23、第三水泵,24、第五连接管,25、支撑杆,26、第六连接管,27、第四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包括支撑框16,所述支撑框16底面对称装有紧固螺钉22,所述支撑框16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水泵17,所述第二水泵17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8,所述第二水泵17的出水端连接有第四连接管19,所述第四连接管19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二通孔20,所述第四连接管19外端装有第二螺杆21,所述支撑框16左侧面下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水泵1,所述第一水泵1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2,所述第一水泵1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3,所述第二连接管3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二连接管3外端装有第一螺杆5,所述支撑框16左侧面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与支撑框16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架6,所述第一电机7右侧装有第二转轴15,所述第二转轴15表面固定套装有转筒14,所述转筒14外周均匀安装有推板12,所述支撑框16底面前侧左右两
端分别安装有第四水泵27和第三水泵23,所述第四水泵27的进水端连接有第六连接管26,所述第四水泵27的出水端装有第一出水筒8,所述第三水泵23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五连接管24,所述第三水泵23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出水筒13,所述支撑框16中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25,所述支撑杆25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9,所述第二电机9下侧装有第一转轴10,所述第一转轴10表面均匀安装有转板11。
[0018]所述支撑框16为U型结构,支撑框16与第二转轴15之间装有轴承。
[0019]所述第一出水筒8到转筒14的距离大于推板12外边沿到转筒14的距离,第二出水筒13到转筒14的距离大于推板12外边沿到转筒14的距离。
[0020]所述第一转轴10到转筒14的距离大于推板12外边沿到转筒14的距离。
[0021]所述第一连接管2、第三连接管18、第五连接管24和第六连接管26均为碳素钢材料制成且可弯折。
[0022]所述第一出水筒8和第二出水筒13为圆筒结构,第一出水筒8和第二出水筒13内部均装有过滤网。
[0023]操作步骤:首先准备多组该装置,均安装在河道水闸下游的位置,在将闸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用水闸下游消能装置,包括支撑框(16),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6)底面对称装有紧固螺钉(22),所述支撑框(16)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水泵(17),所述第二水泵(17)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18),所述第二水泵(17)的出水端连接有第四连接管(19),所述第四连接管(19)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二通孔(20),所述第四连接管(19)外端装有第二螺杆(21),所述支撑框(16)左侧面下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水泵(1),所述第一水泵(1)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2),所述第一水泵(1)的出水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3),所述第二连接管(3)上表面均匀开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二连接管(3)外端装有第一螺杆(5),所述支撑框(16)左侧面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与支撑框(16)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架(6),所述第一电机(7)右侧装有第二转轴(15),所述第二转轴(15)表面固定套装有转筒(14),所述转筒(14)外周均匀安装有推板(12),所述支撑框(16)底面前侧左右两端分别安装有第四水泵(27)和第三水泵(23),所述第四水泵(27)的进水端连接有第六连接管(26),所述第四水泵(27)的出水端装有第一出水筒(8),所述第三水泵(23)的进水端连接有第五连接管(24),所述第三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强宋哄武
申请(专利权)人:李永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