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抗器散热结构和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37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抗器散热结构和逆变器,电抗器散热结构包括:外壳,电抗器本体,以及散热管;其中,散热管设置于外壳的腔体内,散热管与外壳密封连接且散热管和外壳形成密闭腔体,电抗器本体位于密闭腔体内。上述电抗器散热结构,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电抗器的散热效果;在相同条件下可提高电抗器本体的线圈载流密度,减小铜线直径,从而减少用铜量,有效降低成本和重量;散热管和外壳形成密闭腔体,此时可以不再设置灌封胶,减小了整个电抗器的尺寸、重量和成本。重量和成本。重量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抗器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0001]本技术涉及逆变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抗器散热结构和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组串式逆变器的电抗器的制造工艺为:先压铸出带有齿片的外壳,然后将含有磁芯和线圈的电抗器本体放入外壳内,再向外壳内加入灌封胶以实现密封,达到防水防尘等高防护效果。
[0003]上述电抗器的冷却方式主要为:布置单独的散热风机或借用冷却功率模块的风,将电抗器本体发出的热扩散至外界。由于电抗器本体被灌封胶和外壳包裹,导致散热效果较差,则相同条件下线圈载流密度较低。
[0004]此外,由于电抗器本体需要外壳和灌封胶包裹,导致整个电抗器的尺寸较大、重量较大。
[0005]综上所述,如何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电抗器的散热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抗器散热结构,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电抗器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电抗器散热结构的逆变器。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电抗器散热结构,包括:外壳,电抗器本体,以及散热管;其中,所述散热管设置于所述外壳的腔体内,所述散热管与所述外壳密封连接且所述散热管和所述外壳形成密闭腔体,所述电抗器本体位于所述密闭腔体内。
[0009]可选地,所述散热管两端的管口均外露于所述外壳,所述散热管用于供冷却介质流经。
[0010]可选地,所述电抗器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
[0011]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仅设置于一个所述散热管。
[0012]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管。
[0013]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上的所述散热片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散热管的轴向依次分布,或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上的所述散热片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散热管的周向依次分布。
[0014]可选地,所述电抗器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外侧的外风机和风道,其中,所述风道连通所述外风机的出风口和所述散热管的进口、或者所述风道连通所述外风机的进风口和所述散热管的出口。
[0015]可选地,所述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外风机密封连接,所述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密封连接,且所述风道罩在所有所述散热管的外围。
[0016]可选地,所述电抗器散热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内风机,所述内风机位于所述密闭腔体内。
[0017]可选地,所述内风机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的两端,一个所述内风机位于所述电抗器本体的一侧,另一侧所述内风机位于所述电抗器本体的另一侧。
[0018]可选地,所述散热管成列分布,任意两列所述散热管沿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且相邻的两列所述散热管中,一列中的所述散热管和另一列中的所述散热管错位分布。
[0019]可选地,电抗器散热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密闭腔体内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所述散热片成组设置,任意两组所述散热片沿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且相邻的两组所述散热片中,一组中的所述散热片和另一组中的所述散热片错位分布。
[0020]可选地,所述外壳呈长方体状,所述散热管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
[0021]可选地,所述散热管与所述外壳固定相连。
[0022]可选地,所述散热管焊接于所述外壳、或所述散热管通过法兰件固定于所述外壳。
[0023]可选地,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灌封胶。
[0024]本技术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中,密闭腔体内的空气和散热管发生热交换,散热管的热量通过外壳散出,从而实现了对电抗器本体进行散热,且密闭腔体内部的热量直接通过散热管和外壳向外散热,较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电抗器的散热效果;同时,散热管与外壳密封连接且散热管和外壳形成密闭腔体,电抗器本体位于密闭腔体内,则能够满足电抗器对防护的要求,例如满足防水防尘的高防护要求。因此,上述电抗器散热结构,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电抗器的散热效果。
[0025]同时,本技术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提高了电抗器的散热效果,在相同条件下可提高电抗器本体的线圈载流密度,减小铜线直径,从而减少用铜量,有效降低成本和重量。
[0026]同时,本技术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中,散热管和外壳形成密闭腔体,此时可以不再设置灌封胶,较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整个电抗器的尺寸、重量和成本。
[0027]基于上述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逆变器,该逆变器包括电抗器散热结构,所述电抗器散热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
[0028]可选地,所述外壳固定于逆变器主体壳的一侧。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正视剖视图;
[0032]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0033]图4为图1所示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0036]图1

6中:
[0037]内风机1,散热管2,散热片3,密闭腔体4,外壳5,电抗器本体6,磁芯 61,线圈62,风道7,外风机8,逆变器主体9,灌封胶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如图1

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包括:外壳5,电抗器本体6,以及散热管2;其中,散热管2设置于外壳5的腔体内,散热管2与外壳5密封连接且散热管2和外壳5形成密闭腔体4,电抗器本体6位于密闭腔体4内。
[004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抗器本体6包括磁芯61和缠绕于磁芯61的线圈 62。图1中,外壳5仅显示了部分,未显示外壳5的顶盖。
[0041]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抗器散热结构中,密闭腔体内的空气和散热管2发生热交换,散热管2的热量通过外壳5散出,从而实现了对电抗器本体6进行散热,且密闭腔体内部的热量直接通过散热管2和外壳5向外散热,较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电抗器的散热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5),电抗器本体(6),以及散热管(2);其中,所述散热管(2)设置于所述外壳(5)的腔体内,所述散热管(2)与所述外壳(5)密封连接且所述散热管(2)和所述外壳(5)形成密闭腔体(4),所述电抗器本体(6)位于所述密闭腔体(4)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2)两端的管口均外露于所述外壳(5),所述散热管(2)用于供冷却介质流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密闭腔体(4)内的散热片(3),所述散热片(3)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3)仅设置于一个所述散热管(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片(3)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散热管(2)。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2)上的所述散热片(3)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散热管(2)的轴向依次分布,或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管(2)上的所述散热片(3)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散热管(2)的周向依次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外壳(5)外侧的外风机(8)和风道(7),其中,所述风道(7)连通所述外风机(8)的出风口和所述散热管(2)的进口、或者所述风道(7)连通所述外风机(8)的进风口和所述散热管(2)的出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7)的一端与所述外风机(8)密封连接,所述风道(7)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5)密封连接,且所述风道(7)罩在所有所述散热管(2)的外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内风机(1),所述内风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杰于任斌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