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9231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步骤1、筛选板坯长度,并使板坯进入加热炉后头部均朝向轧机方向;步骤2、控制板坯头部温差小于10℃;步骤3、固定粗轧到精轧区间内的轧机机架轧制速度;步骤4、固定相变机架,使板坯的奥氏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轧钢
,具体地说是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硅钢俗称矽钢片或硅钢片,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不可或缺的含碳极低的硅铁软磁合金,亦是产量最大的金属功能材料,其产量约占世界钢材产量的1%。硅钢是含硅0.8%

4.8%的硅铁合金经轧制形成厚度在1mm以下的硅钢薄板。加入硅可提高铁的电阻率和最大磁导率,降低矫顽力、铁芯损耗(铁损)和磁时效,其主要用作各种电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
[0003]硅钢按生产加工工艺可分热轧和冷轧两种,冷轧又可分晶粒无取向和晶粒取向两种,无取向硅钢在形变和退火后的钢板中其晶粒呈无规则取向分布。
[0004]有申请号为CN201910398225.X的专利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生产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板坯出炉温度、优化粗轧二级宽度数学模型和优化精轧前滑二级数学模型。依据模型公式,计算出粗轧立辊轧制前板坯的长度,依据计算出的板坯长度对头部短行程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优化该四个道次的头部短行程量,以及在保证轧制稳定的前提下,减小机架间张力0~30%,尽量避免因前滑值过大而造成的头部拉钢,导致带钢头部窄尺的质量缺陷。
[0005]一般碳素钢在奥氏体单相区结束轧制,相变在精轧以后发生,无取向硅钢W800由于其硅含量较高,在精轧轧制过程中发生Ar3相变。申请号为CN201910398225.X的专利技术专利比较笼统的提出了针对所有无取向硅钢头部窄尺的大致降低方法,但无取向硅钢W800相变时变形抗力波动大,厚度和速度变化导致秒流量不平衡,活套张力瞬间过大产生头部窄尺,头部窄尺更难控制;同时由于中间坯温度的变化,无取向硅钢W800在精轧发生相变的机架也随之变化,给轧制单位初模型设定值稳定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申请号为CN201910398225.X的专利技术专利只简单给出了粗轧机组的控制模型和精轧机组增大活套角度减小机架张力两种方式,并不能在轧制生产线上做到全流程的优化控制。
[0006]因此,现有的技术不能很好的解决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问题,急需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固定相变机架、优化相变机架的负荷分配、AGC补偿系数、活套张力等,使秒流量保持平衡,减少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筛选板坯长度,使进入加热炉的板坯长度为10.8~11.5m;若干板坯在加热
炉内垂直于加热炉两侧炉墙布设;板坯与位于粗轧轧机一侧的加热炉的炉墙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为500~800mm;步骤2、通过控制加热炉出口温度来控制板坯头部温度,使不同加热炉加热后的板坯进入轧机机架时的板坯头部温度间的温差小于10℃;步骤3、固定粗轧到精轧区间内的轧机机架轧制速度,防止速度变化导致板坯头部温度降低;步骤4、所述精轧轧机包括若干台机架,分别为F1机架、F2机架、F3机架
……
Fn机架;板坯在精轧轧机内轧制的过程中发生奥氏体

铁素体相变时所在的机架为相变机架;步骤4

1、调整精轧机架间的负荷分配,降低相变机架的压下量,改善超负荷打滑现象;步骤4

2、调整活套张力,降低相变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补偿;步骤4

3、降低模型AGC增益,降低相变机架的 AGC补偿的辊缝波动量,使秒流量平衡。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步骤3中,板坯进入精轧轧机前要经过头部剪切工序;固定粗轧轧机轧制速度为5.2m/s;钢板头部剪切时速度为1.3m/s。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粗轧轧机和精轧轧机之间设置有中间坯辊道;所述中间坯辊道输送速度为1.4m/s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板坯从奥氏体析出铁素体的过程固定发生在F2和F3机架中,所述相变机架为F2机架和F3机架。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精轧轧机的F2机架负荷分配降低5.8%, F3机架负荷分配降低2.8%。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精轧轧机的F2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补偿降低20%;F3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补偿降低15%。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精轧轧机的F2机架的 AGC补偿的辊缝波动量降低21.1%;F2机架的 AGC补偿的辊缝波动量降低17.6%。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粗轧轧机上布设有轧辊冷却水;降低轧辊冷却水喷射高度;将轧辊冷却水倾斜角度向下移动调低5.7
°
,使轧辊冷却水喷射高度低于轧辊中心线;喷射位置位于工作辊最大辊径中心线所在水平面和工作辊最小辊径时的切水板面之间。
[001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适用于相变发生在精轧阶段的无取向硅钢品类,尤其适合无取向硅钢W800,此种无取向硅钢的头部窄尺相对于其他无取向硅钢更难控制。通过固定相变机架为F2和F3,优化相变机架的负荷分配、AGC补偿系数、活套张力等,使秒流量保持平衡,减少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
[0016]2.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贯串板坯从加热炉内、粗轧、中间坯输送、精轧的各个阶段,相应的提出了针对性控制措施,减少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产生,减少轧制成本,提高成材率,降低企业损失。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的板坯设置示意图。
[0019]其中有:1.板坯;2.加热炉;21.炉墙;3.粗轧轧机;4.精轧轧机;5.中间坯辊道;6.轧辊冷却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较佳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侧”、“右侧”、“上部”、“下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第一”、“第二”等并不表示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具体尺寸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技术方案,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筛选板坯1长度,使进入加热炉2的板坯1长度为10.8~11.5m;若干板坯1在加热炉内垂直于加热炉2两侧炉墙21布设;板坯1与位于粗轧轧机3一侧的加热炉2的炉墙21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筛选板坯(1)长度,使进入加热炉(2)的板坯(1)长度为10.8~11.5m;若干板坯(1)在加热炉内垂直于加热炉(2)两侧炉墙(21)布设;板坯(1)与位于粗轧轧机(3)一侧的加热炉(2)的炉墙(21)之间的距离相同,且距离为500~800mm;步骤2、通过控制加热炉(2)出口温度来控制板坯(1)头部温度,使不同加热炉(2)加热的板坯(1)进入粗轧轧机(3)时的板坯(1)头部温度间的温差小于10℃;步骤3、固定粗轧轧机(3)和精轧轧机(4)的轧制速度,防止速度变化导致板坯(1)头部温度降低;步骤4、所述精轧轧机(4)包括若干台机架,分别为F1机架、F2机架、F3机架
……
Fn机架;板坯(1)在精轧轧机(4)内轧制的过程中发生奥氏体

铁素体相变时所在的机架为相变机架;步骤4

1、调整精轧轧机(4)若干台机架间的负荷分配,降低相变机架的压下量,改善超负荷打滑现象;步骤4

2、调整精轧轧机(4)活套张力,降低相变机架的活套单位张力补偿;步骤4

3、降低精轧轧机(4)模型AGC增益,降低相变机架的 AGC补偿的辊缝波动量,使秒流量平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无取向硅钢W800头部窄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板坯(1)进入精轧轧机(4)前要经过头部剪切工序;固定粗轧轧机(4)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帅孟静王晓军陈嘉宇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宏昌钢板有限公司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