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蒙雾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2088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蒙雾除尘装置,包括主体、进风管、风筒、排风管、蓄电池组、控制器、控制按钮、吹拂管、支撑弧形架、支撑板、步进电机、调节盘、调节孔、输水管、球阀、空心浮球、超声波雾化器、排放管、发电机、风轮、调节部分,所述主体上部固定有进风管、风筒和排风管,所述主体内部固定有蓄电池组和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井下的压缩空气作为驱动进行发电并储存,从而满足控制器、步进电机和超声波雾化器的用电需求,而通过控制步进电机进行动作,能够实现不同孔径的调节孔与吹拂管进行对接,从而能够调节所排水雾的速度和最远距离,而通过手动旋转摇柄能够改变所排水雾的角度。摇柄能够改变所排水雾的角度。摇柄能够改变所排水雾的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蒙雾除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除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蒙雾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煤矿内部进行开采作业的过程中,巷道的空气中会存在大量的漂浮性粉尘颗粒,它们大多是由开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大小在15um左右的细小颗粒状物体,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故会在巷道内随风飘动。而传统的被动式除尘,其治理效果取决于粉尘的收集效果,而由于生产作业性粉尘多属于无组织排放污染形势,所以收集起来难度大,治理效果不是很理想,且对这些微尘进行收集后还需要对灰尘进行二次处理,容易产生污染,突出了传统除尘设备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蒙雾除尘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蒙雾除尘装置,包括主体、进风管、风筒、排风管、蓄电池组、控制器、控制按钮、吹拂管、支撑弧形架、支撑板、步进电机、调节盘、调节孔、输水管、球阀、空心浮球、超声波雾化器、排放管、发电机、风轮、调节部分,所述主体上部固定有进风管、风筒和排风管,所述主体内部固定有蓄电池组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部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贯穿于主体上部,所述进风管底端固定有吹拂管,所述吹拂管右端固定有支撑弧形架,所述主体底部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端中部固定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的转轴右端固定有调节盘,所述调节盘周向贯穿有多个调节孔,各所述调节孔孔径大小不一,且逐渐变化,所述调节盘与支撑弧形架相转动连接,所述主体左部固定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右部安装有球阀,所述球阀右部固定有两个空心浮球,所述主体内壁底端固定有超声波雾化器,所述主体右端固定有排放管,所述主体前端固定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的转轴末端固定有风轮,所述主体底端安装有调节部分。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右部与风筒左下部相连通,所述风筒右下部与排风管左部相连通,所述吹拂管与进风管相连通,各所述调节孔能够分别与吹拂管相对接,所述排放管与主体内腔相连通,且与吹拂管底部同轴心。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调节部分包括燕尾座、调节螺杆、摇柄、滑动座、齿条、支撑腿、支撑柱、支撑轴、调节齿轮、支撑臂、滚轮,所述主体底端固定有燕尾座,所述燕尾座底部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左端固定有摇柄,所述燕尾座左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与调节螺杆相螺纹连接,所述滑动座底端前后两部各固定有齿条,所述主体底端右部固定有支撑腿,所述主体底端左部固定有支撑柱,两所述支撑柱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前后两部各固定有调节齿轮和支撑臂,两所述调节齿轮分别与两调节齿条相啮合,两所述支撑臂底部分别转动连接有滚轮。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利用井下的压缩空气作
为驱动进行发电并储存,从而满足控制器、步进电机和超声波雾化器的用电需求,而通过控制步进电机进行动作,能够实现不同孔径的调节孔与吹拂管进行对接,从而能够调节所排水雾的速度和最远距离,而通过手动旋转摇柄能够改变所排水雾的角度,而所排出的细密的水雾能够与空气中漂浮的粉尘进行充分结合,继而使得粉尘重量增加,然后自然降落到井下的地面各处,从而实现除尘效果,且无需再进行额外的收集处理。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主体的前剖主视图。
[0011]图3为本技术风轮的配合示意图。
[0012]图4为本技术滑动座的配合示意图。
[0013]图中:1、主体,2、进风管,3、风筒,4、排风管,5、蓄电池组,6、控制器,7、控制按钮,8、吹拂管,9、支撑弧形架,10、支撑板,11、步进电机,12、调节盘,13、调节孔,14、输水管,15、球阀,16、空心浮球,17、超声波雾化器,18、排放管,19、发电机,20、风轮,21、调节部分,22、燕尾座,23、调节螺杆,24、摇柄,25、滑动座,26、齿条,27、支撑腿,28、支撑柱,29、支撑轴,30、调节齿轮,31、支撑臂,32、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0015]如图1

4所示,一种蒙雾除尘装置,包括主体1、进风管2、风筒3、排风管4、蓄电池组5、控制器6、控制按钮7、吹拂管8、支撑弧形架9、支撑板10、步进电机11、调节盘12、调节孔13、输水管14、球阀15、空心浮球16、超声波雾化器17、排放管18、发电机19、风轮20、调节部分21,所述主体1上部固定有进风管2、风筒3和排风管4,所述主体1内部固定有蓄电池组5和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上部安装有控制按钮7,所述控制按钮7贯穿于主体1上部,所述进风管2底端固定有吹拂管8,所述吹拂管8右端固定有支撑弧形架9,所述主体1底部固定有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顶端中部固定有步进电机11,所述步进电机11的转轴右端固定有调节盘12,所述调节盘12周向贯穿有多个调节孔13,各所述调节孔13孔径大小不一,且逐渐变化,从而能够方便得调节风压,所述调节盘12与支撑弧形架9相转动连接,所述主体1左部固定有输水管14,所述输水管14右部安装有球阀15,所述球阀15右部固定有两个空心浮球16,两所述空心浮球16分布在主体1左右两部,当主体1相对于液面的左右角度发生变化时,通过两个空心浮球16能够尽量保持与液面进行接触,避免因为主体1角度的改变,而使得球阀15异常打开,致使补水过多,所述主体1内壁底端固定有超声波雾化器17,所述主体1右端固定有排放管18,所述主体1前端固定有发电机19,所述发电机19的转轴末端固定有风轮20,所述主体1底端安装有调节部分21。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2右部与风筒3左下部相连通,所述风筒3右下部与排风管4左部相连通,所述吹拂管8与进风管2相连通,各所述调节孔13能够分别与吹拂管8相对接,所述排放管18与主体1内腔相连通,且与吹拂管8底部同轴心。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调节部分21包括燕尾座22、调节螺杆23、摇柄24、滑动座25、齿条26、支撑腿27、支撑柱28、支撑轴29、调节齿轮30、支撑臂31、滚轮32,所述主体1
底端固定有燕尾座22,所述燕尾座22底部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23,所述调节螺杆23外壁的外螺纹为多头外螺纹,从而能够提高螺纹传动效率,所述调节螺杆23左端固定有摇柄24,所述燕尾座22左部滑动连接有滑动座25,所述滑动座25与调节螺杆23相螺纹连接,所述滑动座25底端前后两部各固定有齿条26,所述主体1底端右部固定有支撑腿27,所述主体1底端左部固定有支撑柱28,两所述支撑柱28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支撑轴29,所述支撑轴29前后两部各固定有调节齿轮30和支撑臂31,两所述调节齿轮30分别与两调节齿条26相啮合,两所述支撑臂31底部分别转动连接有滚轮32,滚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蒙雾除尘装置,包括主体(1)、进风管(2)、风筒(3)、排风管(4)、蓄电池组(5)、控制器(6)、控制按钮(7)、吹拂管(8)、支撑弧形架(9)、支撑板(10)、步进电机(11)、调节盘(12)、调节孔(13)、输水管(14)、球阀(15)、空心浮球(16)、超声波雾化器(17)、排放管(18)、发电机(19)、风轮(20)、调节部分(2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部固定有进风管(2)、风筒(3)和排风管(4),所述主体(1)内部固定有蓄电池组(5)和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上部安装有控制按钮(7),所述控制按钮(7)贯穿于主体(1)上部,所述进风管(2)底端固定有吹拂管(8),所述吹拂管(8)右端固定有支撑弧形架(9),所述主体(1)底部固定有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顶端中部固定有步进电机(11),所述步进电机(11)的转轴右端固定有调节盘(12),所述调节盘(12)周向贯穿有多个调节孔(13),各所述调节孔(13)孔径大小不一,且逐渐变化,所述调节盘(12)与支撑弧形架(9)相转动连接,所述主体(1)左部固定有输水管(14),所述输水管(14)右部安装有球阀(15),所述球阀(15)右部固定有两个空心浮球(16),所述主体(1)内壁底端固定有超声波雾化器(17),所述主体(1)右端固定有排放管(18),所述主体(1)前端固定有发电机(19),所述发电机(19)的转轴末端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正赵驰王超姜兴民宋堂杰阚晓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翼博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