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洪温专利>正文

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172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包括养殖池塘和排污竖井,排污竖井的底部设有溢流池,还设有与养殖池塘相连通的虹吸池,虹吸池与养殖池塘中的水位始终保持一致;U型管倒置于溢流池中,第一竖管排污管道连通,第二竖管的开口位于溢流池中;倒L型引流管的引流竖管位于排污竖井中,引流横管、进水管和起浮杠杆均位于虹吸池中,进水管与起浮杠杆同轴连接,进水管和起浮杠杆与引流横管连通且呈T形转动连接,引流横管与U型管的顶端通过吸气软管相连通;时控开关控制电磁阀的通断使压缩空气设备为进水管的转动提供动力。本技术方案可靠性高,且实现了自动排污,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实的基础。坚实的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自动排污
,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水产养殖系统中养殖污水的排放,一般在养殖池塘旁边建立排污竖井,排污竖井的深度与养殖池塘的深度相当,排污竖井的底部与养殖池塘的底部通过管道相连通,在排污竖井的底部设置管道开关阀门,通过启闭开关阀门来控制养殖污水的排放,关于开关阀门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方式,即手动阀门或电动阀门。
[0003]对于上述养殖污水排放用的手动阀门和电动阀门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的缺点,如下:
[0004]对于手动阀门,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为:通过增氧、曝气、循环等设施,把养殖产生的污物全部汇集于养殖池塘底部,再使工作人员进入排污竖井的底部,打开位于排污竖井底部的手动排污阀门使养殖污水排出养殖池塘,污水排出之后再由工作人员将手动排污阀门关闭。首先,一般排污竖井的深度在3米以上,工作人员上下井耗时耗力;其次,排污竖井中的气味较大,尤其是在夏季,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第三,排污竖井内积水潮湿,阀门容易生锈损坏,由于井内空间有限,即便是更换阀门也相当困难。
[0005]对于电动阀门,由于排污竖井内积水湿度较大,可能会导致电磁线圈因为积水而烧坏;另外,湿度高的环境下,灰尘更容易吸附在电动阀门的阀杆上,阀杆运动摩擦力增大,摩擦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阀杆将无法运动,最后致使电动阀门烧坏。
[0006]如上问题一直困扰水产养殖行业多年,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制约了水产现代渔业的提升,无法与当前新形势下的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进行接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
[0008]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9]一种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包括池体,池体包括养殖池塘、和排污竖井,排污竖井与养殖池塘的深度相当,排污竖井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竖井的底部与养殖池塘的底部通过排污管道相连通,排污管道上设有手动阀门,手动阀门位于排污竖井中;
[0010]还包括溢流池、虹吸池、U型管、引流管、T型三通、进水管、起浮杠杆、浮筒装置、电磁阀、压缩空气设备和时控开关;
[0011]溢流池设置在排污竖井的底部,溢流池的深度为HY;
[0012]U型管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横管,第一竖管的长度大于第二竖管的长度,U型管倒置,第一竖管的开口与排污管道连通,第二竖管的开口置于溢流池中,横管的底部高于养殖池塘的最高水位线;
[0013]引流管为倒L型,包括一体相连的引流横管和引流竖管,引流竖管位于排污竖井
中,且开口置于溢流池中,引流横管穿过排污竖井的侧壁至虹吸池中,引流横管与排污竖井相对固定,且低于养殖池塘的水位;虹吸池与养殖池塘相连通,且与养殖池塘中的水位始终保持一致;
[0014]T型三通包括中口、第一侧口和第二侧口,进水管的第一端敞口,进水管的第二端与T型三通的第一侧口同轴固定连接;起浮杠杆的第一端与T型三通的第二侧口同轴固定连接,起浮杠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浮筒装置,浮筒装置位于起浮杠杆的下方;T型三通的中口与引流横管的开口可转动连接,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引流横管相连通;
[0015]浮筒装置的上部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进气孔通过送气软管、电磁阀和风机气管与压缩空气设备的出气口相连;引流管的引流横管的顶部与U型管的横管的顶部通过吸气软管相连通;电磁阀的开关通过时控开关来控制。
[0016]进一步地,所述溢流池的深度HY为250mm~300mm。
[0017]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的横管的底部高于养殖池塘的最高水位线以上50mm~150mm。
[0018]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的第二竖管的开口与溢流池顶部的距离为50mm~150mm。
[0019]进一步地,所述虹吸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孔,排水孔通过管道与排污管道相连通;虹吸池底部的排水孔中插有插管,插管的顶部高于养殖池塘的最高水位线。
[0020]进一步地,所述浮筒装置包括浮筒和变径弯头,变径弯头与所述起浮杠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浮筒为两端敞口的管,浮筒的上端与变径弯头固定连接;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浮筒的上部,所述排气孔设置在变径弯头的上部。
[0021]进一步地,所述U型管为PVC管,外径为110mm;所述吸气软管为PU管,外径为16mm;所述引流管为PVC管,外径为32mm;所述进水管为PVC管,外径为32mm;所述浮筒为PVC管,外径为75mm,浮筒上的排气孔的直径为5mm;所述送气软管为硅胶软管,直径为12mm。
[0022]进一步地,所述起浮杠杆为实心塑料棒。
[0023]本技术可以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0024](1)本系统实现了自动排污,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养殖成本,也为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025](2)本系统自动排污的实现并不是依靠常规的电动阀门,手动阀门也只是作为备用,解决了由于排污竖井内积水潮湿而引发阀门故障的技术难题,且本系统中的所有控制元器件均不在潮湿的排污竖井中,控制元器件的寿命不会因排污竖井中的潮湿环境而影响寿命,可靠性高;
[0026](3)本系统的动力源“压缩空气设备”是养殖池塘标配的曝气增氧用压缩空气设备,用户现场无需额外增加动力源,节约能源;
[0027](4)本系统通过微电脑时控开关控制电磁阀的通断,进而将养殖池塘中的污水排出,有效避免了人工排污不及时或误操作等带来的损失;同时,可通过设置电磁阀的工作时间间隔,及时将养殖池塘中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污物排出,缩短了这些污物在养殖水中停留的时长,大大降低了因污物在水中分解而产生的氨氮等有害气体的含量,从而保证养殖水质,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可以加大养殖密度,进而增加养殖产量。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起浮杠杆、进水管与引流管的连接关系立体示意图;
[00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起浮杠杆、进水管与引流管的连接关系主视示意图;
[00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起浮杠杆、进水管与引流管的连接关系侧视示意图;
[00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起浮杠杆、进水管与引流管的连接关系剖视图;
[003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在非排污状态下浮筒、起浮杠杆与进水管的状态示意图;
[003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在排污状态下浮筒、起浮杠杆与进水管的状态示意图;
[0035]图中:1

排污管道,2

落水篦子,3

池体,4

时控开关,5

风机气管,6

电磁阀,7

送气软管,8

浮筒,9

排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引流自动排污系统,包括池体(3),池体(3)包括养殖池塘(22)、和排污竖井(19),排污竖井(19)与养殖池塘(22)的深度相当,排污竖井(19)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排污竖井(19)的底部与养殖池塘(22)的底部通过排污管道(1)相连通,排污管道(1)上设有手动阀门(18),手动阀门(18)位于排污竖井(19)中;其特征是:还包括溢流池(17)、虹吸池(20)、U型管(16)、引流管(15)、T型三通(10)、进水管(11)、起浮杠杆(25)、浮筒装置、电磁阀(6)、压缩空气设备(21)和时控开关(4);溢流池(17)设置在排污竖井(19)的底部;U型管(16)包括第一竖管、第二竖管和横管,第一竖管的长度大于第二竖管的长度,U型管(16)倒置,第一竖管的开口与排污管道(1)连通,第二竖管的开口置于溢流池(17)中,横管的底部高于养殖池塘(22)的最高水位线;引流管(15)为倒L型,包括一体相连的引流横管和引流竖管,引流竖管位于排污竖井(19)中,且开口置于溢流池(17)中,引流横管穿过排污竖井(19)的侧壁至虹吸池(20)中,引流横管与排污竖井(19)相对固定,且低于养殖池塘(22)的水位;虹吸池(20)与养殖池塘(22)相连通,且与养殖池塘(22)中的水位始终保持一致;T型三通(10)包括中口、第一侧口和第二侧口,进水管(11)的第一端敞口,进水管(11)的第二端与T型三通(10)的第一侧口同轴固定连接;起浮杠杆(25)的第一端与T型三通(10)的第二侧口同轴固定连接,起浮杠杆(2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浮筒装置,浮筒装置位于起浮杠杆(25)的下方;T型三通(10)的中口与引流横管的开口可转动连接,进水管(11)的进水口(12)与引流横管相连通;浮筒装置的上部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9),进气孔通过送气软管(7)、电磁阀(6)和风机气管(5)与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温
申请(专利权)人:李洪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