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604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包括汇水缓坡、滤水侧壁、聚水池底;所述汇水缓坡位居高处,聚水池底位于绿地最低处,底部平整,滤水侧壁位于汇水缓坡坡底和聚水池底边缘之间,起连接支撑作用,并且汇水缓坡坡底和聚水池底边缘下凹形成沟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基于海绵城市构建原理设计,在确保城市园林绿地率不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地的截流蓄水、滞污防涝的功能,还可以为城市增添一定的园林生机,起到添景补绿、锦上添花之功效。花之功效。花之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属于城市园林景观及生态环境建设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快速的城市化导致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急剧增加,绿地等透水下垫面面积不断减少,使城市水文循环发生变化,城市降雨径流特征发生改变,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洪排涝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城市内涝防治理念以“排水”为主,随着城市不透水面积的增加,雨水下渗量急剧下降,城市地表径流量随之增加,其弊端日益显现。出现较大降雨强度和连续性降雨的时候,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就变得不堪重负,城市内涝事件频发,造成了严重的内涝灾害与负面的社会影响。
[0003]特别是对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的情况,建设大规模的蓄水池、雨水利用设施和大规模绿地不具有可能性,而应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充分发挥有限的绿地的蓄渗潜能。目前,建设下凹式绿地投资量小,维护工作量小,推广面积量大,对削减城市雨水径流具有较大作用,推荐在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市政绿地广泛采用。但是,由于时间短,现有经验不足,下凹式绿地建设的具体技术细节具有盲目性,急待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技术出台借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
[0005]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包括汇水缓坡、滤水侧壁、聚水池底;所述汇水缓坡位居高处;所述聚水池底位于绿地最低处,底部平整;所述滤水侧壁设于汇水缓坡坡底端和聚水池底边缘之间;并且滤水侧壁和聚水池底边缘衔接处下凹形成沟槽。
[0006]所述汇水缓坡位居高处,起地表水源汇集和污染物过滤作用;滤水侧壁起支撑作用;聚水池底底部平整并铺设种植基质,两端下凹形成沟槽。
[0007]其中,所述汇水缓坡的坡度为10~15度,地表铺设种植土,并铺设狗牙根、早熟禾、结缕草等观赏草。
[0008]其中,所述滤水侧壁的高度为75~90cm,坡度2~5度,滤水侧壁上分布有溢水孔,溢水孔通过PVC管密封连接市政管网。根据实际情况,一般每隔5m设有溢水孔。
[0009]其中,所述溢水孔的孔径为10~12cm。
[0010]其中,所述滤水侧壁由造型砖垒砌组成,所述造型砖中空,两侧贯通,前侧开口,外型似“L”型,高20~25cm,宽16~22cm,厚6~10cm,底部伸出15cm,外侧面上翻 5cm,上部外延10cm,内部填充黏土,以种植茑萝、地锦、金钱吊乌龟等攀缘植物。
[0011]其中,所述聚水池底的宽度为5.5~6m;两端沟槽的深度5~8cm,宽5

15cm。
[0012]所述聚水池底铺设有种植基质。其中,所述种植基质分为上下两层铺设,下层为粒
径小于3cm的砾石层,厚度6~8cm,起过滤、通气功能;上层为土壤层,为黄土和市售营养土的混合物,混和体积比为3:1,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为香蒲、唐菖蒲、梭鱼草、旱伞草等修复型植物。
[0013]其中,所述聚水池底分散设置有容器花坛,内置黏土并种植观赏莲,起点缀、美化作用。
[0014]本申请中没有写明的位置或者连接关系等,均可以采用任何现有技术实现。
[0015]本技术下凹式绿地的布局,能够有效的减少地表雨水的径流量,使得径流系数相应减小,渗透效果提升,并有效地消减雨期洪峰,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风险。多效性功能植物的选配,有利于发挥各种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滞、过滤功能,有效地缓解土壤面源污染。特殊的溢水孔设计,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起到了雨水回收和资源储备的作用。园林造景与市政工程有机结合,既体现了生态理念又确保了城市绿地景观的提升。
[0016]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是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分析比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是摒弃了过去园林建设中一味地强调高大上的园林布局,而忽视了园林绿地所潜在的截污、储水、过滤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海绵功能。本技术通过简单实用的工程措施,通过汇水缓坡、滤水侧壁实现引流,聚水池底聚水,并在聚水池底设有排水沟槽,结构简单,汇水缓坡、滤水侧壁、聚水池底上还可以合理配置植物,在确保城市园林绿地率不减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绿地的截流蓄水、滞污防涝的功能,促进了我国园林绿地建设和城市生态治理的双赢,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下凹式绿地断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生态造型砖外形示意图;
[0019]图3为生态造型砖垒砌叠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0021]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2]如图1所示,首先对场地进行平整,剔除石块、金属、玻璃等异物。然后按照预先确保的标高适度挖槽,而后进行结构布局和材料填充。完成后的横截面结构包括汇水缓坡Ⅰ、滤水侧壁Ⅱ、聚水池底Ⅲ三部分组成;所述汇水缓坡Ⅰ位居高处,起地表水源汇集和污染物过滤作用;滤水侧壁Ⅱ由一组外型一致的造型砖2组成,造型砖2 上下垒砌叠置于两侧形成滤水绿墙,并起支撑作用;聚水池底Ⅲ位于绿地最低处,底部平整并铺设种植基质,两端下凹形成沟槽4。
[0023]其中,汇水缓坡Ⅰ的坡度为10~15度,地表铺设种植土,并铺设狗牙根、早熟禾、结缕草等观赏草1;滤水侧壁Ⅱ的高度为75~90cm,坡度2~5度,中间每隔5m设有孔径10~12cm溢水孔3,并通过PVC管密封连接市政管网;聚水池底Ⅲ的宽度为5.5~6m,两端预留深度5~8cm,宽10cm的沟槽4。
[0024]其中,造型砖2中空,两侧贯通,前侧开口,外型似“L”型(图2),其规格为高 20~25cm,宽16~22cm,厚6~10cm,底部13伸出15cm,外侧面14上翻5cm,上部 11外延10cm,内部填充黏土,以种植茑萝、地锦、金钱吊乌龟等攀缘植物9。其堆砌方法如图3所示。
[0025]其中,聚水池底Ⅲ填充种植基质,分为上下两层铺设,下层为粒径小于3cm的砾石层7,厚度6~8cm,起过滤、通气功能;上层为土壤层8,为黄土和市售营养土的混合物,混和体积比为3:1,直接种植水生植物10,种类为香蒲、唐菖蒲、梭鱼草、旱伞草等。另外,聚水池底Ⅲ分散设置有容器花坛6,内置黏土并种植观赏莲。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汇水缓坡(Ⅰ)、滤水侧壁(Ⅱ)、聚水池底(Ⅲ);所述汇水缓坡(Ⅰ)位居高处;所述聚水池底(Ⅲ)位于绿地最低处,底部平整;所述滤水侧壁(Ⅱ)设于汇水缓坡(Ⅰ)坡底端和聚水池底(Ⅲ)边缘之间;并且滤水侧壁(Ⅱ)和聚水池底(Ⅲ)边缘衔接处下凹形成沟槽(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水缓坡(Ⅰ)的坡度为10~15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侧壁(Ⅱ)的高度为75~90cm,坡度2~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侧壁(Ⅱ)分布有溢水孔(3),所述溢水孔(3)通过PVC管密封连接市政管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态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孔(3)的孔径为10~12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雅琴陶洪波聂祝颖陈庆飞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