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1565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其将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吻合口的胆管或胰管端,再将医用软管置于肠端,胆管或胰管内液体会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上的多组引流侧孔进入至医用可吸收导管的主腔道,再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医用软管内的主腔道内,使医用软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肠道中,并且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人体内后,在一定时间内,医用可吸收导管被人体吸收,使医用软管顺利进入至肠道中,最终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支撑引流管堵塞、打折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降低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包括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用可吸收导管。用可吸收导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是两种复杂且创伤很大的腹部手术,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胰腺、邻近的十二指肠、胆管下端、部分胃、空肠上端、肝门部胆管及肝门部肝叶等,其中需完成复杂的胆管空肠及胰腺空肠的吻合,尤其是肝门胆管手术,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多支2、3级胆管的成型手术。
[0003]临床上认为在进行胰肠、胆肠吻合时于胰管、肝内胆管内放置支撑管可有效降低胆漏及胰漏的发生,同时减轻胰液、胆汁对患者吻合口及周围组织产生的腐蚀效果,从而降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并帮助胰管、胆管塑形,避免管腔狭窄、闭塞。目前临床应用的胰管、胆管吻合支撑管主要是医用脑室引流管等不可吸收的塑料管或乳胶管。由于胰管、胆管蠕动能力差,支撑管会长期留在管腔,不能排入肠道。长期不排入肠道的支撑管可能导致堵塞、打折、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增加了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将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吻合口的胆管或胰管端,再将医用软管置于肠端,胆管或胰管内液体会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上的多组引流侧孔进入至医用可吸收导管的主腔道,再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医用软管内的主腔道内,使医用软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肠道中,并且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人体内后,在一定时间内,医用可吸收导管被人体吸收,使医用软管顺利进入至肠道中,最终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支撑引流管堵塞、打折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降低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的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
[0005]本专利技术的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包括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医用软管的一端与医用可吸收导管的另一端相连接;医用软管用于固定在肠端,医用可吸收导管用于固定在胆管或胰管端;
[0006]所述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的外形均为光滑管状体;
[0007]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的表面设置有多组引流侧孔,对胆管或胰管内液体进行引流;
[0008]在使用支撑引流管时,将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吻合口的胆管或胰管端,再将医用软管置于肠端,之后胆管或胰管内液体会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上的多组引流侧孔进入至医用可吸收导管的主腔道,再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医用软管内的主腔道内,使医用软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肠道中,并且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人体内后,在一定时间内,医用可吸收导管被人体吸收,使医用软管顺利进入至肠道中,最终排
出体外,从而减少支撑引流管堵塞、打折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降低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
[0009]优选的,所述医用软管由医用硅胶材料制成;使医用软管的韧性和弹性提高,并且减少患者对医用软管的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支撑引流管的实用性。
[0010]优选的,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上的引流侧孔为对角螺旋状排列设置在医用可吸收导管的表面;使医用可吸收导管对胆管或胰管内液体进行引流,从而提高支撑引流管的实用性。
[0011]优选的,所述医用软管的长度为12cm

14cm,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的长度为6cm

8cm,所述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的管道直径为2mm

8mm;方便外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尺寸的支撑引流管,从而提高支撑引流管的实用性。
[0012]优选的,所述医用软管的最佳长度为13cm;使手术的精准度提高,方便患者术后恢复。
[0013]优选的,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的最佳长度为7cm;使手术的精准度提高,方便患者术后恢复。
[0014]优选的,所述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的管道直径可分为2mm、5mm和8mm三款型号;适用于多种直径尺寸的胆管和胰管,供外科医生就术中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采用,从而提高支撑引流管的实用性。
[0015]优选的,所述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之间通过特殊工艺进行连接,并且医用软管和医用可吸收导管的外边面无任何断差;方便外科医生将支撑引流管进行装入至患者体内,并提高手术精度。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使用支撑引流管时,将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吻合口的胆管或胰管端,再将医用软管置于肠端,之后胆管或胰管内液体会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上的多组引流侧孔进入至医用可吸收导管的主腔道,再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医用软管内的主腔道内,使医用软管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肠道中,并且医用可吸收导管置于人体内后,在一定时间内,医用可吸收导管被人体吸收,使医用软管顺利进入至肠道中,最终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支撑引流管堵塞、打折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降低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2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标记:1、医用软管;2、医用可吸收导管;3、引流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实施例1
[0023]包括医用软管1和医用可吸收导管2,医用软管1的一端与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医用软管1用于固定在肠端,医用可吸收导管2用于固定在胆管或胰管端;
[0024]所述医用软管1和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外形均为光滑管状体;
[0025]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表面设置有多组引流侧孔3,对胆管或胰管内液体进行引流;
[0026]所述医用软管1由医用硅胶材料制成;
[0027]在使用支撑引流管时,将医用可吸收导管2置于吻合口的胆管或胰管端,再将医用软管1置于肠端,之后胆管或胰管内液体会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2上的多组引流侧孔3进入至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主腔道,再通过医用可吸收导管2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医用软管1内的主腔道内,使医用软管1将胆管或胰管内液体排入至肠道中,并且医用可吸收导管2置于人体内后,在一定时间内,医用可吸收导管2被人体吸收,使医用软管1顺利进入至肠道中,最终排出体外,并通过医用硅胶材料制成的医用软管1,减少患者对医用软管1的过敏反应,从而减少支撑引流管堵塞、打折或胆管结石、胰管结石、逆行感染的情况发生,降低胆管炎、胰腺炎等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术后的恢复效果。
[0028]实施例2
[0029]包括医用软管1和医用可吸收导管2,医用软管1的一端与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医用软管1用于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医用软管(1)和医用可吸收导管(2),医用软管(1)的一端与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另一端相连接;医用软管(1)用于固定在肠端,医用可吸收导管(2)用于固定在胆管或胰管端;所述医用软管(1)和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外形均为光滑管状体;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表面设置有多组引流侧孔(3),对胆管或胰管内液体进行引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软管(1)由医用硅胶材料制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可吸收导管(2)上的引流侧孔(3)为对角螺旋状排列设置在医用可吸收导管(2)的表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型胆胰管支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用软管(1)的长度为12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玉杰张炳远孙兆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