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1099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其中:所述地铁车站在充分利用围岩承载力的基础上将拱墙传统“复合式衬砌”调整为“锚杆支护层+喷涂防水薄膜层+双层混凝土喷射层”的结构形式,内部仅设置传力简单的梁、板、柱承载体系,既能减小衬砌厚度、节约材料成本、简化施工组织、加快建设速度,又能取消传统二次衬砌施工缝与变形缝等防水薄弱节点,运营期间无需面临水患治理与整改;同时,所述地铁车站设置由毛细排水板带、喷涂防水薄膜层、纵向排水盲管、排水边沟、若干横向泄水管、若干排水纵管以及排水横管构成的半包全排导防水系统,既能保证地铁车站衬砌免遭地下水压力的威胁,又能全方位提高地铁车站的防水效果及排水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


[0001]本技术涉及地铁工程设计及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地铁工程结构多以“复合式衬砌”为主,包括初期支护、防水板以及二次衬砌,其中初期支护作为临时结构无耐久性要求,其作用是仅仅维持施工期间隧洞结构的稳定性,而运营期间的水土压力则全部由耐久性能较好的现浇二次衬砌永久承担,为了缓解地下水对二次衬砌的腐蚀作用,通常密贴初期支护铺设闭合成环的全包柔性防水板以阻断地下水进入二次衬砌背后,通常二次衬砌设计厚度大且含钢量高以抵抗外水压力水头荷载;另一方面,二次衬砌模筑施工时所形成的各种施工缝、变形缝更是成为后期重点防水薄弱部位,地铁运营期间“十防九漏”的现象屡见不鲜,后期渗漏水隐患整改困难,严重时甚至需要中断运营。
[0003]由于地铁隧道四周被地质围岩所包裹,围岩既是支护结构又是荷载来源,当工程围岩强度较高、完整性较好、地下水贫瘠时,尤其以青岛、大连、重庆等地区硬岩地层之中修筑的地铁工程为典型代表,仍采用传统复合式衬砌则存在工程材料浪费、施工组织复杂、机械化作业程度降低等诸多缺点,工程支护成本普遍偏高、建设周期普遍偏长;针对这类硬岩地层,地下结构设计应“永临结合”统筹考虑,始终贯彻“新奥法”修筑理念,即充分发挥并利用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适当削弱以人工材料构筑形成的支护结构,同时设置合理的地下水排导系统以缓解甚至消除外水压力对二次衬砌的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充分利用硬质围岩的自承载能力以及消除地铁车站衬砌所承受的水压力荷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及施工方法,该地铁车站将二次衬砌厚度大、含钢量高的传统复合式衬砌,改进为采用“锚杆支护层+毛细排水板带+第一混凝土喷涂层+喷涂防水薄膜层+第二混凝土喷涂层”的锚喷衬砌形式,具有免受外水压力、减小衬砌厚度、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缩短土建工期、提高工程耐久性等优点。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包括车站拱墙衬砌、车站底板以及设置于车站底板两侧的排水边沟;其中:
[0006]所述车站拱墙衬砌由按顺序设置的锚杆支护层、毛细排水板带、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喷涂防水薄膜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构成;其中:所述毛细排水板带分别与隧道围岩以及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密贴设置,所述喷涂防水薄膜层分别与第一混凝土喷射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密贴设置;所述毛细排水板带沿车站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毛细排水板带的两侧末端分别与设置于地铁车站两侧边墙墙底的纵向排水盲管相连接,两个所述纵向排水盲管均埋设于第一混凝土喷射层中,并分别通过若干个穿过所述喷涂防水薄膜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的横向泄水管与排水边沟相连通;
[0007]所述车站底板下方设有垫层,垫层中埋设有若干排水纵管以及若干排水横管,所述若干排水横管沿车站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布设,所述排水横管的两侧末端分别与设置车站底板两侧的排水边沟相连通;若干所述排水纵管分别与各个排水横管垂直布设,且连通设置。
[0008]上述方案中,所述毛细排水板带的宽度为0.5

0.8m,沿车站长度方向纵向每间隔6

8m布置一道。
[0009]进一步地,所述锚杆支护层由设置于隧道围岩内部的拱部系统长锚杆、拱部系统短锚杆以及边墙局部锚杆构成;所述拱部系统长锚杆的长度为6m,所述拱部系统短锚杆的长度为4m;所述拱部系统长锚杆、拱部系统短锚杆抗拔力均需满足站内电扶梯与无障碍电梯安装荷载100kN的要求以代替传统现浇二次衬砌拱部预埋吊钩的作用;所述拱部系统长锚杆与拱部系统短锚杆采用2.0m
×
2.0m梅花状布置形式。
[0010]进一步地,第一混凝土喷射层采用厚度为150

200mm的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第二混凝土喷射层采用厚度为100

150mm的耐高温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
[0011]进一步地,所述喷涂防水薄膜层的厚度为6

10mm,抗渗等级不低于P12,与所述第一混凝土喷射层、第二混凝土喷射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均不得低于0.8MPa。
[0012]作为优选,所述地铁车站内部设置传力简单的由梁、板、柱承载体系,所述承载体系包括中板、中梁、两个边梁、若干中柱以及若干边柱,中柱底部分别设置独立基础,若干中柱顶部连接中梁;若干边柱底部分别插入靠近车站边墙一侧的排水边沟矮边墙内,顶部分别与边梁相连接;中梁以及两个边梁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与所述若干中柱、若干边柱共同支撑中板,所述中板上方为地铁车站站厅层,中板下方为地铁车站站台层。
[00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施工上述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的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0014]S1,按照设计工法分块、分层依次开挖各部岩体,并依次施作相应的锚杆支护;
[0015]S2,每循环岩体开挖以及锚杆支护完成后,立刻密贴围岩铺设毛细排水板带,并及时施作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封闭围岩,形成早期围岩压力承载结构,同时于边墙底部合适标高位置预埋纵向盲管与横向泄水管;
[0016]S3,清理、平整第一层混凝土喷射层基面,滞后各部岩体掌子面15m进行喷涂防水薄膜层施工;
[0017]S4,紧跟喷涂防水薄膜层施工第二混凝土喷射层,与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形成整体式复合结构,二者共同承担长期围岩压力;
[0018]S5,清底、整平、铺设垫层并预埋排水横管与排水纵管;
[0019]S6,自下而上依次模筑柱下独立基础、底板、排水边沟、边柱、中柱、中板、中梁、边梁;
[0020]S7,施作剩余内部结构,完成整个土建施工。
[0021]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
[0022]1、本技术所述的地铁车站在充分利用围岩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将拱墙传统“复合式衬砌结构”调整为“锚杆支护层+喷涂防水薄膜层+双层混凝土喷射层”的结构形式,与传统复合衬砌初期支护结构相比,既能显著减小衬砌厚度、节约材料成本、简化施工组织、加快建设速度,又能取消传统二次衬砌施工缝与变形缝等防水薄弱节点,运营期间无需
面临水患治理与整改。
[0023]2、本技术所述的地铁车站通过在第一混凝土喷射层的外侧设置沿隧道纵向等间距布置的毛细排水板带,结合布置在车站两侧边墙墙底的纵向排水盲管以及横向泄水管,可将锚喷衬砌背后的围岩裂隙水引流至排水边沟,完全消除拱墙衬砌背后水压力;通过在第一混凝土喷射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之间设置喷涂防水薄膜层,能有效隔断地下水进入车站主体内部;通过在地铁车站垫层中埋设排水纵管以及排水横管,将车站底板下方地下水引流至排水边沟;综上,由所述毛细排水板带、纵向排水盲管、横向泄水管、排水边沟、喷涂防水薄膜层、排水纵管以及排水横管构成的半包全排导防水系统,可以全方位提高地铁车站的防水效果及排水能力。
[0024]3、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包括车站拱墙衬砌、车站底板以及设置于车站底板两侧的排水边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拱墙衬砌由按顺序设置的锚杆支护层、毛细排水板带、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喷涂防水薄膜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构成;其中:所述毛细排水板带分别与隧道围岩以及第一混凝土喷射层密贴设置,所述喷涂防水薄膜层分别与第一混凝土喷射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密贴设置;所述毛细排水板带沿车站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毛细排水板带的两侧末端分别与设置于地铁车站两侧边墙墙底的纵向排水盲管相连接,两个所述纵向排水盲管均埋设于第一混凝土喷射层中,并分别通过若干个穿过所述喷涂防水薄膜层以及第二混凝土喷射层的横向泄水管与排水边沟相连通;所述车站底板下方设有垫层,垫层中埋设有若干排水纵管以及若干排水横管,所述若干排水横管沿车站长度方向等间隔平行布设,所述排水横管的两侧末端分别与所述设置于车站底板两侧的排水边沟相连通;若干所述排水纵管分别与各个排水横管垂直布设,且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排水板带的宽度为0.5

0.8m,沿车站长度方向纵向每间隔6

8m布置一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包全排导防水新型地铁车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支护层由设置于隧道围岩内部的拱部系统长锚杆、拱部系统短锚杆以及边墙局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鑫王文娟冯世杰李清菲吴琦刘鹏毕经东贺维国孙为东金若翃段悟哲吴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