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冷油系统、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1075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压缩机冷油系统、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压缩机冷油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回油腔、开设在压缩机的机壳上的电机冷却流道、设于回油腔内的预冷却管、将电机冷却流道流出的冷媒引向预冷却管的预冷引流支路、与预冷却管和回油腔连接的换热装置,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和回油腔流出的润滑油在换热装置中进行换热,预冷引流支路开设在压缩机的机壳上,电机冷却流道还连接有将冷媒引向换热装置的冷却引流支路,冷却引流支路流出的冷媒与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在换热装置中汇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简化压缩机外部管路结构、优化压缩机抗震性能,还能使润滑油充分冷却、冷媒充分汽化,防止压缩机吸气带液,提高压缩机能效。提高压缩机能效。提高压缩机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冷油系统、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
,尤其涉及压缩机冷油系统、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压缩机在工作时,在高速工况下,轴承利用显著动压效应产生的高压油膜来支撑转动体,由于润滑油具有粘性,使油膜在运动过程中消耗机械功而发热。尤其在高速、重载的情况下,油膜的温度会升高形成非均匀分布的温度场,而温度升高会引起润滑油粘度下降,导致油膜形成一个非均匀分布的粘度场,并且温度的变化还会带来轴承变形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整个轴系的运转特性。可见,控制润滑油的温度是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0003]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在压缩机外置管路上布置外置换热器来冷却压缩机内使用的润滑油,润滑油引出到外置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现有外置换热器有风冷式、水冷式等结构,不仅结构复杂,压缩机外部的悬空管路较多,影响其运输及工作过程中的抗震性能,而且板式换热器受体积限制冷却能力有限,润滑油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较大,润滑油如果不能充分冷却,油温升高会导致轴承失效。
[0004]另外,现有压缩机结构通常是在压缩机机壳上开设螺旋流道,冷媒通过压缩机机壳上的螺旋流道冷却电机后,直接从筒体底部回气口回到闪发器中。此时冷媒未得到充分利用,冷媒温度较低气化不充分,含有较多液态冷媒重新回到压缩机进气口容易造成吸气带液,影响压缩机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压缩机的外部管路复杂、冷媒冷却电机汽化不充分的问题,本技术提出压缩机冷油系统、压缩机以及制冷设备,该压缩机冷油系统既能简化压缩机外部管路结构、优化压缩机抗震性能,又能使润滑油充分冷却、冷媒充分汽化,提高压缩机能效。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压缩机冷油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回油腔、开设在压缩机的机壳上的电机冷却流道、设于回油腔内的预冷却管、将电机冷却流道流出的冷媒引向预冷却管的预冷引流支路,预冷引流支路开设在压缩机机壳上。
[0007]进一步的,预冷却管位于其所在回油腔的底部,预冷却管浸在回油腔的润滑油中。
[0008]进一步的,回油腔内的预冷却管的形状为螺旋状,增大预冷却管与润滑油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0009]进一步的,每个回油腔均单独设有预冷却管和预冷引流支路,不同预冷引流支路的流道截面积比值与其对应回油腔的轴承发热量比值相同。
[0010]进一步的,压缩机冷油系统还包括:与预冷却管和回油腔连接的换热装置,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和回油腔流出的润滑油在换热装置中进行换热。
[0011]进一步的,电机冷却流道还连接有将冷媒引向换热装置的冷却引流支路,冷却引
流支路流出的冷媒与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在换热装置中汇合。
[0012]进一步的,冷却引流支路和/或预冷引流支路安装有调节冷媒流量的控制阀。
[0013]进一步的,压缩机冷油系统还包括:与控制阀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换热装置流出的润滑油温度或者压缩机油箱的润滑油温度;控制阀在润滑油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增大开度,控制阀在润滑油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减小开度。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外壳、将外壳的内腔分隔为润滑油腔和冷媒腔的隔板、间隔排布在冷媒腔中形成冷媒流道的肋板。
[0015]进一步的,冷媒腔围设在润滑油腔外部,冷媒流道螺旋式环绕润滑油腔。
[0016]本技术还提出了压缩机,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回油腔的机壳、安装在机壳内部的电机、开设在机壳上的电机冷却流道,该压缩机采用上述压缩机冷油系统。
[0017]进一步的,压缩机为离心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具有两个回油腔,分别是设于电机两端的第一轴承回油腔和第二轴承回油腔,机壳包含依次连接的壳体、箱体、筒体以及端盖,壳体设有压缩腔,箱体设有第一轴承回油腔,电机冷却流道开设在筒体上,端盖设有第二轴承回油腔。
[0018]本技术还提出了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采用上述压缩机,制冷设备可为空调器或冰箱。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压缩机的回油腔中设置预冷却管,将电机冷却流道冷媒引至预冷却管中,通过回油腔内部的预设冷却管对润滑油进行预降温,减少复杂繁冗的外置管路,优化压缩机抗震性能,同时降低压缩机外部的换热装置中润滑油与冷媒的换热量,有利于缩小换热装置的体积,而且利用润滑油的热量可以使冷媒充分气化,防止压缩机吸气带液,提升压缩机能效。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0021]图1是本技术压缩机的简化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压缩机冷油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24]图4是本技术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出压缩机冷油系统适用于压缩机的润滑油冷却,尤其是离心式压缩机。压缩机1通常具有机壳10、电机11以及油箱等,机壳10设有压缩腔12以及至少一个回油腔13,电机11安装在机壳10中,由电机11为压缩机1所在的制冷循环回路提供动力。电机11的主轴111通过轴承支撑,油箱中的润滑油被抽送至轴承处进行润滑,轴承处流下来的润滑油流至回油腔13,经过冷却之后再送回油箱。机壳上开设用于给电机11降温的电机冷却流道14,压缩机1所在制冷循环中的低温冷媒经过电机冷却流道14之后送回吸
气口。电机冷却流道14可以接在蒸发器的出口端,也可以接在冷凝器的出口端,其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0027]如图3所示,压缩机冷油系统包括:回油腔13、电机冷却流道14、预冷却管15以及预冷引流支路16,预冷却管15设于回油腔13内,预冷引流支路16连接电机冷却流道14的出口和预冷却管15的进口,通过预冷引流支路16将电机冷却流道14流出的冷媒引向预冷却管15。冷媒经过预冷却管15时吸收润滑油的热量升温气化,同时润滑油在回油腔13中进行初步降温,降低压缩机1外部的换热装置2中润滑油与冷媒的换热量,有利于缩小换热装置2的体积。为了提升预冷却管15的冷却效果,预冷却管15位于其所在回油腔13的底部,以使预冷却管15浸没在润滑油中,回油腔13内的预冷却管15的形状呈螺旋状,采用螺旋状细管可以增大冷媒与润滑油的换热面积。
[0028]在优选实施例中,每个回油腔13均单独设有预冷却管15和预冷引流支路16,由于预冷引流支路16的流道截面积决定进入其对应回油腔13的冷媒流量,发热量越多的轴承所需的冷媒量越多,因此,不同预冷引流支路16的流道截面积的比值与其对应回油腔13的轴承发热量的比值相同。同时,将预冷引流支路16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回油腔、开设在压缩机的机壳上的电机冷却流道、设于所述回油腔内的预冷却管、将所述电机冷却流道流出的冷媒引向所述预冷却管的预冷引流支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引流支路开设在所述压缩机的机壳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却管位于其所在回油腔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腔内的预冷却管的形状为螺旋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回油腔均单独设有所述预冷却管和所述预冷引流支路,不同所述预冷引流支路的流道截面积比值与其对应回油腔的轴承发热量比值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预冷却管和所述回油腔连接的换热装置,所述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和所述回油腔流出的润滑油在所述换热装置中进行换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冷却流道还连接有将冷媒引向所述换热装置的冷却引流支路,所述冷却引流支路流出的冷媒与所述预冷却管流出的冷媒在所述换热装置中汇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引流支路和/或所述预冷引流支路安装有调节冷媒流量的控制阀。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冷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阀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晓阳亓静利蒋楠胡铁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