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1040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包括有发声装置本体以及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相连接的耳挂,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喇叭和至少一个麦克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朝向人耳的一侧开设有前出声孔,所述前出声孔的孔口与耳道入口点之间的距离为0.1mm~50mm,所述麦克风的拾音端与所述耳道入口点之间的距离为0.5mm~1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布局合理、有助于提升降噪性能、适合长时间佩戴。间佩戴。间佩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尤其涉及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耳挂式耳机中,需要将耳机喇叭前腔以及出音孔与耳道密封配合,通过形成压力声场的方式来获取低音,这种降噪手段不适合应用于例如耳挂型开放式耳机产品中。此外,对于一些主动降噪式的耳机而言,对喇叭与降噪麦克风的配合要求较高,一旦喇叭或者麦克风所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则难以达到理想的主动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布局合理、有助于提升降噪性能、适合长时间佩戴的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包括有发声装置本体以及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相连接的耳挂,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喇叭和至少一个麦克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朝向人耳的一侧开设有前出声孔,所述前出声孔的孔口与耳道入口点之间的距离为0.1mm~50mm,所述麦克风的拾音端与所述耳道入口点之间的距离为0.5mm~10mm。
[0006]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本体背向人耳的一侧开设有反相出声孔。
[0007]优选地,以所述耳道入口点为空间坐标原点标记XYZ坐标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外侧方向记为X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前侧方向记为Y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上侧方向记为Z轴正半轴,所述前出声孔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0.1mm,

22.4mm,

25.7mm)至(15.3mm,23.2mm,33.3mm)之间。
[0008]优选地,所述反相出声孔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5mm,

24mm,

27.2mm)至(29.3mm,25mm,36mm)之间。
[0009]优选地,所述喇叭的截面积为176.625mm2~1256mm2,厚度为2mm~13mm。
[0010]优选地,所述麦克风的拾音端与所述喇叭的膜片之间的距离为1.5mm~3mm。
[0011]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本体覆盖于人耳耳廓上的面积为176.625mm2~11304mm2。
[0012]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或者跑道形的塑胶壳体。
[0013]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设有前腔,所述喇叭的膜片和所述麦克风均位于所述前腔内。
[0014]优选地,所述喇叭与所述麦克风形成的降噪区域覆盖于人耳耳廓和耳道口区域的面积为176.625mm2~11304mm2。
[0015]本技术公开的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中,在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同时设置了喇叭和麦克风,并使得所述喇叭和麦克风在设定间距范围内尽量靠近耳道入口点,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和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置的处理电路构成反馈降噪系统,通过对所述喇叭和所述麦克风位置的合理设置可以获得更好的降噪性能,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
用新型不仅结构布局合理,而且适合长时间佩戴,较好地满足了开放式耳挂型耳机的应用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的结构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佩戴于人耳后的结构图;
[0018]图3为图2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一种替换方式下的结构图;
[0020]图5为图4的剖视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第二种替换方式下的结构图;
[0022]图7为本技术第三种替换方式下的结构图;
[0023]图8为图7的剖视图;
[0024]图9为前出声孔分设于不同位置时的频响曲线图;
[0025]图10为第一声波加强区域和第二声波加强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002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结合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有发声装置本体以及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相连接的耳挂,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设有至少一个喇叭和至少一个麦克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朝向人耳的一侧开设有前出声孔,所述前出声孔的孔口与耳道入口点(EEP,Ear canal Entrance Point)之间的距离为0.1mm~50mm,所述麦克风的拾音端与所述耳道入口点之间的距离为0.5mm~10mm。
[0028]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同时设置了喇叭和麦克风,并使得所述喇叭和麦克风在设定间距范围内尽量靠近耳道入口点,所述麦克风、所述喇叭和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内置的处理电路构成反馈降噪系统,通过对所述喇叭和所述麦克风位置的合理设置可以获得更好的降噪性能,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仅结构布局合理,而且适合长时间佩戴,较好地满足了开放式耳挂型耳机的应用要求。
[0029]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发声装置本体背向人耳的一侧开设有反相出声孔。
[0030]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本体可以内置一个喇叭,所述发声装置本体的前出声孔靠近耳道入口处或者在耳甲区域,所述发声装置本体的背侧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反相出声孔,所述反相出声孔远离耳道入口处或者耳甲区域,对此,公开号为“CN214315572U”、名称为“一种声音私密保护装置”的在先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内容在本技术中同样适用。对此,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耳道入口点为空间坐标原点标记XYZ坐标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外侧方向记为X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前侧方向记为Y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朝向耳朵的上侧方向记为Z轴正半轴,所述前出声孔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0.1mm,

22.4mm,

25.7mm)至(15.3mm,23.2mm,33.3mm)之间;所述反相出声孔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5mm,

24mm,

27.2mm)至(29.3mm,25mm,36mm)之间。
[0031]在上述空间坐标范围内,以3个可穿戴发声装置为例分别进行频响曲线测试,3个
可穿戴发声装置的前出声孔坐标不同,具体地,当前出声孔的空间坐标为3mm,

3mm,1mm时测试得到频响曲线A,当前出声孔的空间坐标为6mm,

5mm,1mm时测试得到频响曲线B,当前出声孔的空间坐标为8mm,

7mm,15mm时测试得到频响曲线C,进而得到的3条频响曲线如图9所示。根据曲线A可见,前出声孔的空间坐标越靠近耳道入口点(EEP),本技术可穿戴发声装置就具有更好的低频效果,曲线也更加平滑;再对比曲线B和曲线C,尤其是根据曲线C可见,前出声孔的空间坐标越远离耳道入口点(EEP),则低频信号衰减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发声装置本体(1)以及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1)相连接的耳挂(2),所述发声装置本体(1)内设有至少一个喇叭(3)和至少一个麦克风(6),所述发声装置本体(1)朝向人耳(100)的一侧开设有前出声孔(4),所述前出声孔(4)的孔口与耳道入口点(EEP)之间的距离为0.1mm~50mm,所述麦克风(6)的拾音端与所述耳道入口点(EEP)之间的距离为0.5mm~1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本体(1)背向人耳(100)的一侧开设有反相出声孔(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耳道入口点(EEP)为空间坐标原点标记XYZ坐标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EEP)朝向耳朵的外侧方向记为X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EEP)朝向耳朵的前侧方向记为Y轴正半轴,将所述耳道入口点(EEP)朝向耳朵的上侧方向记为Z轴正半轴,所述前出声孔(4)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0.1mm,

22.4mm,

25.7mm)至(15.3mm,23.2mm,33.3mm)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放式耳挂型可穿戴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相出声孔(5)的孔口空间坐标位于该XYZ坐标轴中(5mm,

24mm,

27.2mm)至(2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浩乾陈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