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
,尤其涉及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
技术介绍
[0002]露天煤矿是主要的采煤方式, 因开矿会在草地上堆起了一座座渣山, 废渣堆积成的渣山不但污染环境、浪费土地,还存在物理结构不稳定,存在垮塌等风险,是矿区生态治理恢复的重要课题。
[0003]因渣山严重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高原高寒地区的苛刻环境下,对于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渣山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而严重的负面影响,依靠渣山自身演替的恢复时间极其漫长,因此人工干预高原高寒地区渣山的生态恢复就成为十分必要的环境保护手段,植被修复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0004]因渣山的物理结构不稳定,存在垮塌等风险,在进行高原高寒地区渣山的植被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人身财产损失,需要对渣山边坡进行地质灾害监测,但现有的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在使用过程中,不具备将渣山边坡上滚落的砂石泥土进行分流的能力,从而使得现有的平台容易被滚落的砂石泥土覆盖,累积严重时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包括带有四个插设柱的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护框(42),所述防护框(42)的四个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6),所述防护框(42)侧壁与固定块(46)顶部之间形成观察口,所述防护框(42)内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块(64),所述安装块(6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监测器(65),所述监测器(65)通过所述观察口对山体进行监测,所述防护框(42)的外围设有用于对监测器(65)进行保护的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框(42)面向山体的一侧底座(1)的顶部对称开设有第一滑槽(23),所述第一滑槽(23)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4),所述滑块(24)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柱(25),所述第一固定柱(25)的表面套设有矩形壳(22),所述矩形壳(22)与第一固定柱(25)的连接处设有让位槽,所述底座(1)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矩形块(21),所述矩形块(21)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柱(40),两个所述第三固定柱(40)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所述矩形壳(2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柱(40)的表面套设有第二扭簧(41),所述第二扭簧(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固定柱(40)表面以及矩形壳(2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块(21)的一侧设有推动矩形块(21)滑动的推动机构,所述矩形壳(22)面向山体的一侧设有抖落泥石的震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矩形槽(43)、第三通口(44)、第一防护板(48)、第二防护板(49)和连接块(50),所述矩形槽(43)开设在防护框(42)下方框体的顶部以及开设在防护框(42)上方框体的内壁两侧,所述第三通口(44)开设在位于下方的其中对称的两个所述矩形槽(43)内,所述第一防护板(48)等距固定安装在固定块(46)底部与防护框(42)之间,所述第二防护板(49)等距滑动连接在矩形槽(43)内,所述连接块(50)滑动连接在矩形槽(43)内,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防护板(49)之间通过连接块(5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通口(44)的下方设有带动面向山体一侧的第二防护板(49)进行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防护框(42)其它侧面的第二防护板(49)在连接机构的联动下进行密封遮挡,面向山体一侧的所述第一防护板(48)和第二防护板(49)以及防护框(42)顶部的第一防护板(48)和第二防护板(49)一侧均设有减震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槽(2)、第二安装槽(16)、齿轮(14)和第一齿条(13),所述第一安装槽(2)开设在底座(1)的底部,所述第一安装槽(2)的槽口处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所述第二安装槽(16)开设在底座(1)面向山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槽(16)与第一安装槽(2)相通,所述第二安装槽(16)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弹簧(18),多个所述第二弹簧(18)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推动板(17),所述推动板(1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安装槽(16)的外部,所述推动板(17)面向第二弹簧(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15),所述齿轮(14)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齿条(13)滑动连接在第一安装槽(2)的槽顶,所述齿轮(14)分别与第二齿条(15)以及第一齿条(13)相啮合,所述第一安装槽(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口(19),所述第一齿条(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连接板(20),所述第二L型连接板(20)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口(19)并延伸与矩形块(21)的背面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4)和第一通口(7),所述第一通口(7)开设在第一安装槽(2)的槽底
两端,所述第一通口(7)与第三通口(44)相通,所述电机(4)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的内壁一侧,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5),所述螺杆(5)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槽(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螺杆(5)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L型连接板(6),所述第一L型连接板(6)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第一通口(7)和第三通口(44)与其中两个所述连接块(50)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槽(2)内设有供电机构用于电机(4)的供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原高寒地区渣山边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机构包括蓄电池(8)、负电极板(10)和第一弹簧(12),所述蓄电池(8)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的内壁一侧,所述负电极板(10)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的内壁之间,所述负电极板(10)通过导线与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色新,李飞,刘金森,王佟,杨庆祝,祁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煤地质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