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花共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90505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族养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渔花共生系统,包括底箱,底箱的顶部安装有水箱,水箱的顶部安装有种植槽,种植槽与水箱之间通过主能供给管连接,渔花共生就是将鱼、虾龟等水生物和花草等植物养殖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容内,达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群内循环自然平衡的微型生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结合了水族与绿植美景结合,构建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群内循环自然平衡的微型生态,实现养鱼不用换水、种花种菜不用浇水施肥的效益,颠覆传统水族馆物理过滤和化学方程式生化净化循环原理的使用场景。解决传统水族馆低密度、频繁清洁换水、频繁死鱼换鱼现象,解决了一次次的推到重来构建水族观赏生态场景的痛点。次的推到重来构建水族观赏生态场景的痛点。次的推到重来构建水族观赏生态场景的痛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渔花共生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族养殖
,具体为渔花共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渔花共生就是将鱼、虾龟等水生物和花草等植物养殖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容内,达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群内循环自然平衡的微型生态。
[0003]现阶段传统水族馆养鱼的密度非常低,还要极少量的喂食来保持水质,大大降低了水族场景的观赏性!而且还要靠频繁清洗杀毒、更换水体等来勉强维持运行,即便如此都还会经常出现死鱼等现象!部分群体不惜重金购买价格高昂的过滤设备也仅能起到延长些维护时间的功能,最终无法避免周期性死鱼维护等环节补救的措施;
[0004]现阶段的简易桌面渔菜共生系统模式多数仅养一两条鱼并且不能喂食才能勉强达到循环平衡,自然也就起不到植物营养供给和水净化效果了,而且也达不到养鱼观赏性效果,多数用来初学入门级的教学并仅说明一种循环原理;如果想达到有些效果,多数要靠添加元素来补充营养等方式种植,这也就导致破坏了整个水体的生态极其容易就出现崩溃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渔花共生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渔花共生系统,包括底箱,所述底箱的顶部安装有水箱,所述水箱的顶部安装有种植槽,所述种植槽与水箱之间通过主能供给管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底箱的内部分为沉淀消化区、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和净水区,所述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和净水区之间设置有溢流孔。
[0010]优选的,所述沉淀消化区的顶部开设有长孔二,方便让大颗粒的鱼粪便流入沉淀消化区内。
[0011]优选的,所述底箱的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向下的凹陷,所述底箱顶部的两侧开设有圆形通孔。
[0012]优选的,所述种植槽的中部安装有供给箱,所述供给箱的顶部开设有扩展孔,扩展孔方便进行扩展。
[0013]优选的,所述种植槽的内部安装有返滤供给导流管组,所述返滤供给导流管组的外壁开设有出水孔,所述返滤供给导流管组的中部连接有返滤供给管,所述返滤供给管的底部延伸至沉淀消化区的内部,鱼类的粪便在沉淀消化区发生沉淀,然后通过泵将水抽入到种植槽顶部的益生菌繁殖区内。
[0014]优选的,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设置有益生菌繁殖区,所述益生菌繁殖区的顶部开设有通孔一,所述通孔一将种植槽和益生菌繁殖区连通,所述益生菌繁殖区底部的两侧开设有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与水箱的内部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主能供给管的顶部分为两个口并且与益生菌繁殖区的内部连通,所述主能供给管的底部与净水区的内部连通,并且主能供给管的底部安装有水泵,水泵始终将水通过主能供给管提供给种植槽,对植物进行浇灌。
[0016]优选的,所述净水区的内部安装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延伸至水箱内部。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渔花共生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有效结合了水族与绿植美景结合,构建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群内循环自然平衡的微型生态,实现养鱼不用换水、种花种菜不用浇水施肥的效益,颠覆传统水族馆物理过滤和化学方程式生化净化循环原理的使用场景,解决传统水族馆低密度、频繁杀毒护理、频繁清洁换水、频繁死鱼换鱼现象,解决了一次次的推到重来构建的水族观赏生态场景的痛点。
[0019]2、本技术解决了打理时间比观赏时间还多的痛点,有效解决休闲观赏美景与频繁治理矛盾的痛点,完全覆盖了现有水族馆运行原理模式的所有的优点,技术微生态场景内循环、零排放;可复制、可移动、可再生!灵活构建家庭分布式的微型生态成为现实,正真实现内循环可持续的自然平衡微型生态,实现全系统组装式、标准化百变装配,循环重复并可移动调控起到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性强的社会公益功能,解决了真正的物理、生物、微生物生态教学功能,实现便携式、体验式生态教学自然微生态场景。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部分立体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剖视立体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底部立体图。
[0024]图中:1底箱、101沉淀消化区、102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3净水区、2水箱、3种植槽、301益生菌繁殖区、4通孔一、5返滤供给导流管组、 6溢流管、7主能供给管、8返滤供给管、9通孔二、10扩展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渔花共生系统,包括底箱 1,底箱1的顶部安装有水箱2,水箱2内养殖鱼、虾和龟等动物,水箱2的顶部安装有种植槽3,种植槽3内种植花、草等植物,种植槽3与水箱2之间通过主能供给管7连接。
[0028]底箱1的内部分为沉淀消化区101、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2和净水区 103,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2和净水区103之间设置有溢流孔。
[0029]沉淀消化区101的顶部开设有长孔二9,方便让大颗粒的鱼粪便流入沉淀消化区101内。
[0030]底箱1的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向下的凹陷,底箱1顶部的两侧开设有圆形通孔。
[0031]种植槽3的中部安装有供给箱,供给箱的顶部开设有扩展孔10,扩展孔方便进行扩展。
[0032]种植槽3的内部安装有返滤供给导流管组5,返滤供给导流管组5的外壁开设有出水孔,返滤供给导流管组5的中部连接有返滤供给管8,返滤供给管 8的底部延伸至沉淀消化区101的内部,鱼类的粪便在沉淀消化区101发生沉淀,然后通过泵将水抽入到种植槽3顶部的益生菌繁殖区301内。
[0033]种植槽3的底部设置有益生菌繁殖区301,益生菌繁殖区30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一4,通孔一4将种植槽3和益生菌繁殖区连通,益生菌繁殖区301底部的两侧开设有出料孔,出料孔与水箱2的内部连通。
[0034]主能供给管7的顶部分为两个口并且与益生菌繁殖区301的内部连通,主能供给管7的底部与净水区103的内部连通,并且主能供给管7的底部安装有水泵,水泵始终将水通过主能供给管7提供给种植槽3,对植物进行浇灌。
[0035]净水区103的内部安装有溢流管6,溢流管6延伸至水箱2内部。
[0036]工作原理:将鱼、虾、龟等水产放在水箱2的内部进行饲养,然后鱼、虾、龟等水产的微小颗粒的粪便从小圆孔进入到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渔花共生系统,包括底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的顶部安装有水箱(2),所述水箱(2)的顶部安装有种植槽(3),所述种植槽(3)与水箱(2)之间通过主能供给管(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花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的内部分为沉淀消化区(101)、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2)和净水区(103),所述微生物消化分解转化区(102)和净水区(103)之间设置有溢流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花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消化区(101)的顶部开设有长孔二(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花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的顶部的中部设置有向下的凹陷,所述底箱(1)顶部的两侧开设有圆形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花共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3)的中部安装有供给箱,所述供给箱的顶部开设有扩展孔(10),所述扩展孔(10)内装有投料管,投料管延伸至水箱(2)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渔花共生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渔菜共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