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医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412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液体活检与体外诊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在同一玻璃片上并列设置分离芯片和富集芯片;所述分离芯片包括: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中层微孔膜及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所述富集芯片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层以及设于其下表面的金层;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层的下表面设于玻璃片上;所述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的下表面与中层微孔膜的上表面相贴合,中层微孔膜的下表面与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的上表面相贴合,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的下表面设于玻璃片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分离芯片与富集芯片既可以由导管连接用于连续进行样品的在线分离及检测实验,又可以不连接,分别独立操作用于样品的分离和富集实验。样品的分离和富集实验。样品的分离和富集实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活检与体外诊断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技术的主要载体平台为微流控芯片,即芯片实验室,主要是指以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通过将微流通道设计到芯片上,将分析实验的过程,包括样品前处理、分离、反应及检测等集成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级别的芯片上的技术。微流控芯片系统可以在几到几百微米的尺寸的微通道中处理少量的流体。由于尺寸相似,流体系统的缩小规模有利于分析小尺寸样本。微流控芯片具有高体积比、精确的流体控制、低样品消耗、低制作成本以及与功能组件的高度集成等优势,因此有望发展快速、高效的医学研究与即时诊断系统。
[0003]微流控芯片上利用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生物样本的分离会一定程度上破坏样本的性质,而利用物理方法分离需要保证样本的完整性,而且能够得到样本纯品,并能进行连续、流动分离。目前利用微孔膜分离法只用单层芯片,很容易达到饱和,堵塞样品通道,降低分离效率。
[0004]微流控芯片上分离的生物样本需要富集并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底层设有玻璃片(6),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同一玻璃片(6)上并列设置分离芯片(1)和富集芯片(2);所述分离芯片(1)包括: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中层微孔膜(4)及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5);所述富集芯片(2)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层(7)以及设于其下表面的金层(8);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层(7)的下表面设于玻璃片(6)上;其中,所述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的下表面与中层微孔膜(4)的上表面相贴合,中层微孔膜(4)的下表面与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5)的上表面相贴合,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5)的下表面设于玻璃片(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下表面设置:上层微通道(333)以及其周围分布的上层入口通道A(331)、上层入口通道B(332)以及上层出口通道(334);所述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开设有加样孔A(31)、加样孔B(32)和废液出口(34),所述加样孔A(31)、加样孔B(32)和废液出口(34)均为穿过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的通孔,所述加样孔A(31)、加样孔B(32)及废液出口(34)分别通过对应的上层入口通道A(331)、上层入口通道B(332)以及上层出口通道(334)连通;所述上层微通道(333)以及其周围分布的上层入口通道A(331)、上层入口通道B(332)以及上层出口通道(334)构成具有两个输入端的Y型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5)上表面包括:下层微通道(522)以及其周围分布的下层入口通道(521)、下层出口通道A(523)、下层出口通道B(524)以及下层出口通道C(525);所述下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5)开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包括:加样孔C(51)、样品出口A(53)、样品出口B(54)以及样品出口C(55);所述加样孔C(51)通过下层入口通道(521)连入下层微通道(522)一端;下层微通道(52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所述样品出口A(53)、样品出口B(54)以及样品出口C(55)与样品出口A(53)、样品出口B(54)以及样品出口C(55)连通;下层微通道(522)以及其周围分布的下层入口通道(521)、下层出口通道A(523)、下层出口通道B(524)以及下层出口通道C(525)构成具有三个输出端口的Y型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生物样本分离和富集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在上层聚二甲基硅氧烷层(3)中:所述上层入口通道A(331)、上层入口通道B(332)以及上层出口通道(334)的宽度尺寸范围均为80~120μm,长度尺寸范围均为150~250μm,高度尺寸范围均为15~25μm;所述上层微通道(333)的宽度尺寸范围为400~600μm,长度尺寸范围为800~1000μm,高度尺寸范围为15~25μm;所述加样孔A(31)、加样孔B(32)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艳珑于法标赵琳璐程子译王锐刘恒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