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8882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属于激光通孔领域,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包括镭射激光光源,自适应吸附组件一方面能够对通孔过程中所产生的烟尘进行吸附,另一方面能够打开光源阻隔组件,从而使得气体净化组件具有透光性,激光的光源与气体净化组件产生反应,使得气体净化组件能够对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在日常生活中,光源阻隔组件一方面能够对气体净化组件进行全封闭,使得气体净化组件不具有透光性,降低气体净化组件的损耗,提高气体净化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自身的通光效率,在进行激光通孔时,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激光通孔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在电子产品零部件进行激光通孔的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烟尘以及刺鼻有害气体,传统的激光装置不便于对烟尘以及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会对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自适应吸附组件一方面能够对通孔过程中所产生的烟尘进行吸附,另一方面能够打开光源阻隔组件,从而使得气体净化组件具有透光性,激光的光源与气体净化组件产生反应,使得气体净化组件能够对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在日常生活中,光源阻隔组件一方面能够对气体净化组件进行全封闭,使得气体净化组件不具有透光性,降低气体净化组件的损耗,提高气体净化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自身的通光效率,在进行激光通孔时,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
[0004]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子产品零部件放置加工平台,通过激光装置在电子产品零部件的正面和背面进行两面镭射;S2、根据要求的孔径,调整参数,首先生产正面,正面加工深度不可超过孔深的二分之一;S3、再调整背面镭射激光的参数,背面镭射加工深度超过孔深二分之一,达到四分之三,将已经加工深度过半的盲孔打通,实现通孔。
[0006]进一步的,所述S1中的激光装置包括镭射激光光源,所述镭射激光光源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衔接外壳,所述衔接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自适应吸附组件和气体净化组件,所述气体净化组件位于自适应吸附组件的外侧,所述气体净化组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光源阻隔组件,自适应吸附组件一方面能够对通孔过程中
所产生的烟尘进行吸附,另一方面能够打开光源阻隔组件,从而使得气体净化组件具有透光性,激光的光源与气体净化组件产生反应,使得气体净化组件能够对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在日常生活中,光源阻隔组件一方面能够对气体净化组件进行全封闭,使得气体净化组件不具有透光性,降低气体净化组件的损耗,提高气体净化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自身的通光效率,在进行激光通孔时,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
[0007]进一步的,所述自适应吸附组件包括透明衔接弧板,所述透明衔接弧板固定连接在衔接外壳的内壁,所述透明衔接弧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块,所述金属块固定连接在透明衔接弧板的内壁,所述金属块的内壁粘黏有海绵层,所述海绵层的表面开凿有通孔,在激光通孔的过程中,会产生烟尘以及热量,其热量会加热周边的空气,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对金属块进行制冷,当热空气通过通孔与金属块相接触时,会在金属块的表面凝结成水珠,水珠随后被海绵层吸附,从而得到具有一定湿度的海绵层,当烟尘接触到潮湿的海绵层时,烟尘将吸附在海绵层的表面,降低烟尘飘散至外界被人体吸进的可能性,且属块的内壁粘黏有海绵层,便于对海绵层进行定期更换。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净化组件包括不透光衔接弧板,所述不透光衔接弧板的表面贯穿有光导管,所述光导管与不透光衔接弧板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不透光衔接弧板与衔接外壳之间相配合构成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填充有纳米光触媒,所述空腔的内底端固定连接有透气膜,所述衔接外壳的下端开凿有槽口,所述槽口与空腔之间相连通,半导体制冷片一端在制冷的过程中,其另一端同步进行制热,热量能够使得光源阻隔组件产生膨胀,从而使得激光的光源能够通过光导管与纳米光触媒相接触,光源中的能量使得纳米光触媒粒子表面的电子被激活,逸离原来的轨道,并通过透气膜配合槽口逃逸至为外界,同时表面生成带正电的空穴,逸出的电子具有强还原性,空穴则具有强氧化性,两者与潮湿的海绵层中的水气反应后会生成活性氧和氢氧自由基,活性氧、氢氧自由基能将大部分有机物、污染物、臭气、细菌等氧化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净化有害气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光源阻隔组件包括弹性球囊,所述弹性球囊固定连接在不透光衔接弧板的外端,所述弹性球囊包裹在光导管的外端,所述弹性球囊的外球面固定连接有挡光碎块,所述挡光碎块均匀覆盖在弹性球囊的外球面,半导体制冷片制热端的热量使得弹性球囊发生膨胀,从而使得挡光碎块之间相互开裂,最终使得弹性球囊具有透光性,激光光源就能够与光导管相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弹性球囊因热量的缺失,挡光碎块之间相互闭合,使得弹性球囊不具有透光性,能够对光导管进行全封闭,使得气体净化组件不具有透光性,降低气体净化组件的损耗,提高气体净化组件的使用寿命。
[001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球囊的内部填充有二氧化碳气体,所述挡光碎块采用铅材料制成,挡光碎块在实现遮光效果的同时,其铅材料的比热容极低,在较短的受热时间里能够加热至更高的热量,配合二氧化碳气体能够加速弹性球囊的膨胀。
[0011]进一步的,所述透明衔接弧板的下端设有无遮挡区,透明衔接弧板采用真空玻璃材料制成,激光光源能够通过无遮挡区与气体净化组件相接触,通过真空玻璃材料制成的透明衔接弧板,其热传导效果较差,降低半导体制冷片两端温度的相干扰。
[0012]进一步的,所述光导管均匀嵌设在纳米光触媒的内部,所述光导管之间的间隔为10mm,使得纳米光触媒能够充分与激光光源相接触,提高纳米光触媒对有害气体的净化效
果。
[0013]进一步的,所述透气膜采用非透明材料制成,所述透气膜的颜色为黑色,使得透气膜具有极差的透光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其光源不便于通过透气膜与纳米光触媒相接触,进一步提高纳米光触媒周边的光密封效果,提高纳米光触媒的使用寿命。
[0014]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自适应吸附组件一方面能够对通孔过程中所产生的烟尘进行吸附,另一方面能够打开光源阻隔组件,从而使得气体净化组件具有透光性,激光的光源与气体净化组件产生反应,使得气体净化组件能够对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在日常生活中,光源阻隔组件一方面能够对气体净化组件进行全封闭,使得气体净化组件不具有透光性,降低气体净化组件的损耗,提高气体净化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快自身的通光效率,在进行激光通孔时,气体净化组件能够更快具有透光效果。
[0015](2)自适应吸附组件包括透明衔接弧板,透明衔接弧板固定连接在衔接外壳的内壁,透明衔接弧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子产品零部件放置加工平台,通过激光装置在电子产品零部件的正面和背面进行两面镭射;S2、根据要求的孔径,调整参数,首先生产正面,正面加工深度不可超过孔深的二分之一;S3、再调整背面镭射激光的参数,背面镭射加工深度超过孔深二分之一,达到四分之三,将已经加工深度过半的盲孔打通,实现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激光装置包括镭射激光光源(100),所述镭射激光光源(10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衔接杆(200),所述衔接杆(20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衔接外壳(300),所述衔接外壳(30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自适应吸附组件(400)和气体净化组件(500),所述气体净化组件(500)位于自适应吸附组件(400)的外侧,所述气体净化组件(500)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光源阻隔组件(6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吸附组件(400)包括透明衔接弧板(401),所述透明衔接弧板(401)固定连接在衔接外壳(300)的内壁,所述透明衔接弧板(4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402),所述半导体制冷片(402)的制冷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块(403),所述金属块(403)固定连接在透明衔接弧板(401)的内壁,所述金属块(403)的内壁粘黏有海绵层(404),所述海绵层(404)的表面开凿有通孔(40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氧化碳激光通孔技术的电子零部件通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净化组件(500)包括不透光衔接弧板(5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沅昭廖立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镭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