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6358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涉及医学成像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相机本体下端的手柄,及设置在相机本体前端的镜筒,还包括用于放置眼底相机的机座;所述机座包括设置在底板一端的无线充电模块和另一端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设置有用于托住镜筒的凹槽;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顶端面设置有无线充电槽;所述手柄底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槽相配合的无线充电端;所述支撑架正面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滑座;所述升降滑座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横梁;所述横梁两端设置有托板。它既可以手持操作使用,又可以固定后采用头托形式使用,提高成像稳定性,同时实现无线充电效果。同时实现无线充电效果。同时实现无线充电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


[0001]本技术涉及医学成像
,具体为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

技术介绍

[0002]眼底照相机的原理是基于光学成像技术的眼底摄影系统,通过白光LED照明照亮视网膜,将眼底图像成像于传感器上,从而将所获取的图片呈现在显示屏幕上。
[0003]眼底相机用于获取人眼视网膜图像,以便医疗人员检查眼底病或者辅助医疗人员判断其它器官的病情。由于眼底的血管是人体唯一可以通过体表直接观察到的血管,医疗人员通过眼底相机可以检查眼底的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以及屈光介质是否存在病变,同时还可以通过眼底相机协助对其它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判断,例如通过筛选视网膜照片检测脑梗塞、脑溢血、脑动脉硬化、脑肿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老年化黄斑变性等。
[0004]为了便于使用,采用手持式的结构偏多,但是由于手持操作时,相机握持无法保持绝对静止,因此工作人员操作时容易出现因手部的轻微振动或被检测人员头部的轻微晃动导致相机成像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医生对成像结论的判断;且目前的眼底相机由于采用自动对焦模式进行拍照,因此耗电量偏高,导致手持式的眼底相机需要频繁的通过电源线进行充电,导致使用不方便。
[0005]无线充电是指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线圈通电形成的电磁场隔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目前无线充电普遍应用在手机、话筒领域,但是在眼底相机中还未被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它既可以手持操作使用,又可以固定后采用头托形式使用,提高成像稳定性,同时实现无线充电效果。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包括设置在相机本体下端的手柄,及设置在相机本体前端的镜筒,还包括用于放置眼底相机的机座;所述机座包括设置在底板一端的无线充电模块和另一端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设置有用于托住镜筒的凹槽;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顶端面设置有无线充电槽;所述手柄底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槽相配合的无线充电端;所述支撑架正面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滑座;所述升降滑座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横梁;所述横梁两端设置有托板。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架内设置有竖直的丝杆;所述升降滑座与丝杆连接;所述丝杆底端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与位于支撑架侧边的第一旋钮连接。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滑座内设置有横移滑座;所述横移滑座上端与横梁底部连接,下端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与位于升降滑座侧边的第二旋钮连接。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镜筒前端设置有与人眼眶相配合的眼眶
罩。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柄侧边设置有typeC充电口。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3]1、本技术中通过在手柄底端设置无线充电端与机座上的无线充电模块相配合,实现了对手持式眼底相机的无线充电,实现随放随充随用,大大提高了使用方便性和持久性。
[0014]2、本技术中的机座既可以实现对眼底相机的无线充电,同时还可以托住眼底相机的镜筒,并配合专门设计的头部托架,使得被侧人员可以将头部放在头部托架上,确保了头部的稳定性,防止了头部的晃动,同时眼底相机不需人手持,因此保持了静止状态,该状态下的成像效果更加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镜筒;2、眼眶罩;3、相机本体;4、手柄;5、控制按钮;6、typeC充电口;7、无线充电端;8、无线充电模块;9、底板;10、支撑架;11、第一旋钮;12、升降滑座;13、第二旋钮;14、横移滑座;15、横梁;16、托板;17、凹槽;18、丝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0]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包括固定安装在相机本体3下端的手柄4,及固定安在相机本体3前端的镜筒1,镜筒1为圆筒状;还包括用于放置眼底相机的机座;所述机座包括设置在底板9一端的无线充电模块8,和另一端的支撑架10;其中无线充电模块8为立方体结构,支撑架10为竖梁状;所述支撑架10上端设置有用于托住镜筒1的凹槽17,凹槽17为与镜筒1外壁配合的圆弧槽结构或Y型槽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8顶端面设置有无线充电槽,无线充电槽为圆孔状;所述手柄4底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槽相配合的无线充电端7,无线充电端7为圆柱状;所述支撑架10正面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滑座12;所述升降滑座12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横梁15;所述横梁15两端设置有托板16。托板16上设置软垫用于托住头部下巴。其中手柄4上设置有电源控制按钮5,相机本体3正面设置有触摸屏,触摸屏用于显示成像及操作相机。
[002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支撑架10内设置有竖直的丝杆18,丝杆18上端通过轴承固定,下端通过轴承固定;所述升降滑座12构成丝母与丝杆18连接;所述丝杆18底端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与位于支撑架10侧边的第一旋钮11连接,其中丝杆18底部设置蜗轮,第一旋钮11端头轴设置蜗杆与蜗轮啮合。
[002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升降滑座12内设置有横移滑座14,横移滑座14为长条形,横截面为T型结构;所述横移滑座14上端与横梁15底部通过螺栓连接,下
端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与位于升降滑座12侧边的第二旋钮13连接,其中横移滑座14底面为蜗轮面,第二旋钮13的端头轴设置蜗杆与蜗轮面啮合。
[002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镜筒1前端设置有与人眼眶相配合的眼眶罩2。眼眶罩2与人体接触的面可以增设柔性材料,如硅胶,提高眼眶罩2与人体接触的舒适性。
[002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所述手柄4侧边设置有typeC充电口6。手柄4内设置有锂电池;虽然锂电池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端与无线充电模块配合实现无线充电,但是为了提高实用方便性,在手柄底部侧边设置typeC充电口后,也可以实现有线充电。
[0025]本技术具体工作原理:
[0026]当需要手持操作时,直接将手持眼底相机从机座上拿出来即可,手柄4底部的无线充电端7只要插入到无线充电模块8上端面的无线充电槽内即可自动充电,拿出来时自动停止充电。
[0027]当眼底相机锂电池电量不足时或者为了提高成像稳定性时,将手柄4底部的无线充电端插入到无线充电模块8的无线充电槽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包括设置在相机本体(3)下端的手柄(4),及设置在相机本体(3)前端的镜筒(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放置眼底相机的机座;所述机座包括设置在底板(9)一端的无线充电模块(8)和另一端的支撑架(10);所述支撑架(10)上设置有用于托住镜筒(1)的凹槽(17);所述无线充电模块(8)顶端面设置有无线充电槽;所述手柄(4)底部设置有与无线充电槽相配合的无线充电端(7);所述支撑架(10)正面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滑座(12);所述升降滑座(12)上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横梁(15);所述横梁(15)两端设置有托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托手持可切换眼底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方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军科新医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