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776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摄像模组包括镜头组件、弹性支撑结构、芯片组件和动力组件,芯片组件设于弹性支撑结构的活动板,动力组件包括第一支架、连接支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一动力部件,第一支架连接于弹性支撑结构的承载板,连接支架连接于芯片组件,第一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架和连接支架,第一弹性部件向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第一方向为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一支架的连接处到第一弹性部件与连接支架的连接处的方向,第一动力部件连接于第一支架和连接支架,并用于使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自动对焦。采用本实施例,能够在实现摄像模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减小芯片组件在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受到的阻力,提高自动对焦的响应速度。动对焦的响应速度。动对焦的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的相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中常常设置有摄像模组,为了提高拍摄时的拍摄质量,绝大部分的摄像模组会包括驱动马达,以通过驱动马达驱动镜头运动实现自动对焦,以提高摄像模组的拍摄质量。随着感光芯片像素等级的升高,芯片的外形尺寸随之增大,同步地,镜头的尺寸和重量也随之增加,对驱动马达的承重和带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驱动马达的承重性能越来越高,带动力越来越大,导致驱动马达的外形尺寸增大,从而导致摄像模组的整体尺寸增大,不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在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减小芯片组件在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受到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自动对焦的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自动对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0005]镜头组件;
[0006]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承载板和与所述承载板电连接的活动板;
[0007]芯片组件,所述芯片组件设置于所述活动板并位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以及
[0008]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第一支架、连接支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一动力部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芯片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向第一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动力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动力部件用于使所述连接支架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芯片组件沿所述光轴方向发生移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
[0009]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连接支架的连接处的方向。
[0010]在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中,通过设置动力组件以带动芯片组件发生沿光轴方向的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虽然随着芯片组件像素等级的升高,芯片组件和镜头组件的外形尺寸和重量都随之增大,但增大后的芯片组件的重量通常还是比镜头组件的重量要轻得多,相较于通过动力组件带动镜头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自动对焦的方式,通过动力组件带动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对动力组件的承重和带动力的要求较低,故而能够采用外形尺寸较小的动力组件便可带动芯片组件沿光轴方
向移动,实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功能,这样有利于减小摄像模组的整体尺寸,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0011]另外,本申请中的第一支架和连接支架通过第一弹性部件连接,在第一动力部件带动连接支架沿光轴方向移动,以使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自动对焦时,第一弹性部件受到连接支架的作用会以第一弹性部件与第一支架的连接处为支点发生单臂摆动并发生形变,通过限定第一弹性部件沿第一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弯折部,使得第一弹性部件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使得第一弹性部件在进行自动对焦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减小连接支架在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受到来自第一弹性部件的牵扯力,使得芯片组件在进行对焦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进而有利于提高芯片组件的自动对焦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自动对焦。
[00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或者,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背向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可见,动力组件的设置位置不局限于一个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动力组件设置在不同的位置,适用范围更广。而且,当将动力组件设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背向所述芯片组件的一侧,相较于将动力组件设置在弹性支撑结构和镜头组件之间的方式,能够缩短镜头组件到芯片组件的距离,相当于可以减小摄像模组的像距,能够做成短后焦摄像模组;同时还可以减小摄像模组在光轴方向上的整体厚度,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
[00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部分,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成角度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弹性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位于尾部的第一弹性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且位于首部的第一弹性部分和位于尾部的第一弹性部分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第一弹性部件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一弹性部件在光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反作用力,而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反作用力。也正是因为第一弹性部件在光轴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反作用力,使得连接支架在沿光轴方向移动时受到来自第一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较小,同时由于第一弹性部件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连接支架在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时受到来自第一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较大,因此,第一弹性部件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而不利于芯片组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方便第一动力部件带动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对焦。
[00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动力部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于所述镜头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沿第二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连接处的方向,所述第二动力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动力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运动,以使所述芯片组件运动进行光学防抖。本申请能够利用动力组件的第一动力部件使芯片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对焦,同时还能利用动力组件的第二动力部件使芯片组件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移动以及绕光轴转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即,所述动力组件既能带动
芯片组件发生沿光轴方向上的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功能;同时还能带动芯片组件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移动和绕光轴转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功能,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摄像模组的拍摄质量。
[0015]另外,本申请中的第二支架和第一支架通过第二弹性部件连接,在第二动力部件带动第一支架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移动,以使芯片组件沿垂直于光轴方向移动进行光学防抖时,第二弹性部件受到第一支架的作用会以第二弹性部件与第二支架的连接处为支点发生单臂摆动并发生形变,通过限定第二弹性部件沿第二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弯折部,使得第二弹性部件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使得第二弹性部件在进行自动对焦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减小第一支架运动时受到来自第二弹性部件的牵扯力,使得芯片组件在进行光学防抖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进而有利于提高芯片组件的光学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光学防抖。
[0016]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组件;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承载板和与所述承载板电连接的活动板;芯片组件,所述芯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活动板并位于所述活动板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以及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第一支架、连接支架、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一动力部件,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所述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芯片组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向第一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动力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动力部件用于使所述连接支架沿所述镜头组件的光轴方向发生移动,以使所述芯片组件沿所述光轴方向发生移动,以实现所述摄像模组的自动对焦;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与所述连接支架的连接处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和所述镜头组件之间,或者,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的背向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部分,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成角度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多个所述第一弹性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弹性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位于尾部的第一弹性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且位于首部的第一弹性部分和位于尾部的第一弹性部分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动力部件,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于所述镜头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向第二方向弯折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动力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动力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所述第二支架运动,以使所述芯片组件运动进行光学防抖;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处到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连接处的方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包括多个第二弹性部分,多个所述第二弹性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弹性部分成角度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多个所述第二弹性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二弹性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位于尾部的第二弹性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且位于首部的第二弹性部分和位于尾部的第二弹性部分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为镂空基板,所述承载板包括镂空部,所述活动板为多个,多个所述活动板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镂空部内;所述弹性支撑结构还包括连接部和多条呈螺旋状的柔性连接带,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
镂空部内,多条所述柔性连接带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镂空部内,多条所述柔性连接带均固定且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并且各条所述柔性连接带分别绕所述连接部向同一方向螺旋延伸,多条所述柔性连接带中,一部分所述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另一部分所述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忠科陈小凤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