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系统的接线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539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无焊接接线装置的弱电系统接线器,其外壳部件(1)至少有一个纵沟道(2),供容纳导线(30)之用。每一纵沟道(2)在其轴向上与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接触部位(6)、并与也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至少一个夹持销(7)配合工作,从而使接触销(16)的接触部位(6)以及夹持销(7)伸入纵沟道(2)中,使得芯线(30)插入时可在芯线的绝缘剥除部位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弱电系统用的一种带有无焊接接线装置的接线器,该接线器的外壳部件至少有一个纵沟道,供容纳数据电缆之类的导线之用。无焊接接线在弱电工程的各个领域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方面,大家知道有一种插头,特别是连接式插头,这种插头有一个切入夹持式连接部分,可以使导线以无焊接方式固定到该连接部分中,即所述导线连同其绝缘物一起压入一个沟槽内,沟槽的边缘切入绝缘物中,轻轻透过导电材料,从而形成电接触。这种无焊接切入夹持式接线还使我们联想起电话或弱电系统的积木式接插件,在这种接插件中,为使导线间距或接触销间距标准化或准标准化,设置了一些栅条(rasters),从而为各接线或引线都配备有纵向导线插入槽,通常从插入槽向下伸出的接触销的横向夹持刃会在某位置穿透接线或引线的绝缘层。因此,本专利申请人的欧洲专利EP-531,677提出了一种连接部分呈方块形的插头,该连接部分最好具有多个等边的平行沟道,供容纳绝缘接线引线或芯线引线之用。供插入各引线的沟道开有供容纳夹持件的第一横向通道,和供容纳无焊接接线的切插连接式夹持刃的第二通道。外壳分成两半,装有无焊接接线用的装置,连接部分可与外壳相连接。这类周知的接线器有这样的问题,即很难将扭绞的电缆导线解开-->,这对数据电缆特别不利。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接线器,这种接线器以对称配置,很少须要解开电缆导线的绞扭,而且能保持栅条(例如数据传输技术中的打印栅条)尽可能小。本专利技术是这样达到上述目的的:令各纵沟道在其轴向上与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接触销的接触部位、并与也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至少一个夹持销或凸轮配合工作,从而使接触销的接触区以及夹持销或凸轮伸入纵向沟道中,使得导线插入时在导线的绝缘物被剥除部位能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其优点在于,接触区接触侧的中心间距小于裸导线的半径,而且夹持销或凸轮支持侧的中心间距小于或等于裸导线的半径。在这方面的实施例可以是这样的:纵沟道取通孔的形式,该孔在块形的接线外壳中延伸,该接线外壳在任一侧开有与其轴向相切的横向通孔,供容纳接触销的至少一个接触刃,或供容纳夹持板上的至少一个夹持销之用;或者使若干平行的沟槽形纵沟道延伸到装有用以压入导线的旋盖的外壳部分,而沟道上模制有夹持凸轮,并配置有若干接触销。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因而现在可以使各导线或接线直接紧挨接触,无须将它们分散开,从而还确保满足了高频传输频率的理想先决条件。接触刃和夹持销或凸轮在导线两侧对置配置足以使导线有效接触,同时将接线固定住,使其不致纵向移动。为使接线在导线公差范围内也能固定住而不致纵向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最好将接触刃配置成使两个对置的接触销或凸轮之间形成一个使导线可呈波浪形走线的间隙。这里,夹持销或凸轮可按对称形式对置着。-->采取以下的配置方式也有好处,即,将各夹持销或凸轮和有关的接触销或接触刃在导线纵向上带间隙地排列,或一个接一个地排列,从而使各导线彼此紧挨地相互接触。此外还有这样的最佳实施例,即各接触销和夹持销可以从相对两侧或从同一侧压入接线外壳中。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主题的一些实施例。图1示出接线器的简化了的主要配置方式的部件分解图。图2示出图1配置方式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示出图2配置方式的部分剖视图。图4示出本专利技术接线器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和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接线器一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示出按图3配置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图8和图9示出本专利技术接线器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从附图中可以看到,本说明书所述的接线器包括:外壳部件1,1′;至少一个纵沟道2,2′,供容纳数据电缆40等的导线30。为进行无焊接接线,本专利技术重要的一点在于,使每一个纵沟道2,2′在其轴向上与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接触销16的接触区6配合工作,同时也与也切向延伸到已插入的导线处的夹持销7或凸轮7′配合工作,从而使接触销16的接触区6以及夹持销7或凸轮7′插入纵沟道2,2′中,使在已插入导线30的绝缘物剥除区上能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具体如图1,3和5至8中所示。这里采用了这样的配置方式:使接触区6的接触侧的中心间距66小于裸导线的半径,并使夹持销7或凸轮7′支持侧的中心间距77小于或等于裸导线的半径,如图6中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别是数据电缆的如图1和图2所示的接线器,最好在打印栅条上主要包括:块形接线外壳1,外壳上有至少一个纵-->沟道2,供容纳数据电缆40(图4)等的导线30,横向通孔3、4沿与纵沟道2轴向相切的方向从任一侧穿过纵沟道2,供容纳接触销16的至少一个接触刃6或供容纳夹持板17上的至少一个夹持销7之用。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夹持销7压入横向通孔4中时使绝缘物31被压离导线30,并将被剥去绝缘物的裸导线固定住。此外,夹持刃6压入横向通孔3也使一部分绝缘物31被压离导线30,与此同时,夹持刃6自身切入在位置6′处绝缘物已剥除的裸导线,从而达到最佳接触状态。绝缘物被压离的部分这时处在横向通孔3和4的下部50处。一般说来,接触刃6和夹持销7对置配置在导线30两侧就足以使之有效接触,同时将接线固定住而不致纵向移动。为使导线在有一定余量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固定住而不致纵向移动,最好按图2和图3那样将接触刃6配置成使两个对置的接触销7之间有一段间隙,使导线30可以呈波浪形走线,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使夹持销7对称对置。这时就可以按各种方式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接线器。参见图4,为了容纳用夹持销7固定到夹持板17上的数据电缆40的彼此相邻紧挨的相应数目的平行导线,配置了一个带有许多纵沟道2的接线外壳1。将该整个装置压入接触插头20等的接触销6、16中,使之按上述那样达到接触状态。扣紧装置21和22确保接线外壳1、夹持板17与接触插头20三者之间紧密连接。显然,夹持销7和有关的接触销16或接触刃6都配置成使导线30在纵向延伸时有一间隙或一个接一个地配置,从而接触每一根相邻紧挨的导线。如图5和图6所示,接触销6、16和夹持销7可以从两侧(图5)或-->从同一侧(图6)压入接线外壳1中。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基本构思的前提下,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还可以提出许多实施例。此外,除这里所示的矩形截面外,夹持销7还可以取其他任意形式的截面。此外,还可以同时从接线外壳的两侧与向下伸出的钎焊或插头的接触销接触。另外,接触销或其刃部可以制成弯曲的、锥形的或有弹性的,以便产生预应力。再有,如果将接触销16制成如图6那样的楔形,就可以适应不同的线径。在图8和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外壳部件1′中形成平行延伸的沟槽状的纵沟道2′,沟道2′上形成有夹持凸轮7′并设有接触销16,外壳部件1′配置有旋盖60,供压入导线30之用。为抗衡在压入导线的过程中横向作用到桥件2″上的位移力,旋盖60特别配置了与外壳部件1′的侧壁重叠的实际上无间隙的横向凸缘61,以防止各桥件2″外移。这里,如果不用旋盖,也可以用工具(图中未示出)将导线压入,或者采用可垂直下压的压入式盖(图中未示出)压入导线。上面说过,所述接触销16和夹持销或夹持凸轮7相对于装有导线的纵沟道2或2′的配置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弱电系统的一种接线器,具有无焊接的接线装置,该装置的外壳部件(1,1′)上有至少一个纵沟道(2,2′),供容纳数据电缆(40)等的导线(30)之用,其特征在于,每一纵沟道(2,2′)在其轴向上切向延伸到已插入导线处的接触销(16)的接触部位(6)、并与也切向延伸到已插入导线处的至少一个夹持销(7)或凸轮(7′)配合工作,从而使接触销(16)的接触部位(6)以及夹持销(7)或凸轮(7′)伸入纵沟道(2,2′)中,使得导线(30)插入时可在导线的绝缘物被剥除区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CH 1993-10-18 3140/931、弱电系统的一种接线器,具有无焊接的接线装置,该装置的外壳部件(1,1′)上有至少一个纵沟道(2,2′),供容纳数据电缆(40)等的导线(30)之用,其特征在于,每一纵沟道(2,2′)在其轴向上切向延伸到已插入导线处的接触销(16)的接触部位(6)、并与也切向延伸到已插入导线处的至少一个夹持销(7)或凸轮(7′)配合工作,从而使接触销(16)的接触部位(6)以及夹持销(7)或凸轮(7′)伸入纵沟道(2,2′)中,使得导线(30)插入时可在导线的绝缘物被剥除区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区(6)的接触侧的中心间距(66)小于裸导线的半径,而且夹持销(7)或凸轮(7′)支持侧的中心间距(77)小于或等于裸导线的半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器,其特征在于,纵沟道(2)取通孔的形式,该孔在块形的接线外壳(1)中延伸,该接线外壳(1)在任一侧开有与其轴向相切的横向通孔(3,4),供容纳接触销(16)的至少一个接触刃,或供容纳夹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赖希勒
申请(专利权)人:赖希勒及迪马沙里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