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1044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并联设置,每个室内机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其有益效果是: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小、粘度小,压差大,相比现有的中央空调系统,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中央空调在垂直高度上能够为更高的楼层供冷或供热,在平面楼层运用上能够循环更远的距离,能够带动更多的室内机工作。能够带动更多的室内机工作。能够带动更多的室内机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央空调领域,特别涉及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

技术介绍

[0002]高层建筑中,不管是采用氟利昂或者氨作为制冷工质,由于该些制冷介质密度大、粘度大,压差小的特点,室内机和室外机安装落差小,配管距离短,限制了使用范围;导致所带末端个数较少,现有的解决方式是由空调系统配套的水介质输能装置对房间实施制冷与制热的冷暖系统,由于冷暖空调系统自身产生的压力无法将制冷剂输送到高层楼房的房间中直接制冷与制热,必需依靠最廉价的水介质来协助输能,即协助输送冷暖空调系统产生的制冷量(制冷功率)或制热量(制热功率)进入高层的空调房间。需要设置大功率水泵,耗电量多。而且为了便于控制,采用独立的空调主机系统,这将导致工程造价高,系统运行管理分散,建筑空调总能耗增加。
[0003]随着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关注度不断加强,氟利昂制冷剂的淘汰步伐也随之加快,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的制冷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经济价值。申请人致力于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可以运用在高层建筑中央空调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结构简单、能够拖带更多室内机的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并联设置或者串联设置,每个室内机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0007]优选地,所述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储液器。
[0008]优选地,所述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换向阀和第二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压缩机吸气端、压缩机排气端、室外换热器、室内机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储液器进液口、储液器出液口、室内机连接通;
[0009]在制热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内机导通,将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与储液器导通,将储液器与室内机导通;二氧化碳介质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内机、储液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完成制热;
[0010]在制冷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外换热器吸气端导通,将室内机出口端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出口端与储液器入口端导通,将储液器出口端与室内机入口端导通,二氧化碳介质的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室内机,完成制冷。
[0011]优选地,所述储液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溢流阀;
[0012]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
[0013]优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封闭壳体、换热片、水雾化装置和抽气设备,所述水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内部,所述换热片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的内部,所述水雾化装置用于将液态水雾化后喷向所述换热片,所述抽气设备设置在所述封闭壳体外部,所述抽气设备用于抽走水汽,并在所述封闭壳体内形成负压。
[0014]优选地,所述调压装置靠近所述水雾化装置设置,通过调压装置通入的气体与分散并悬浮在负压环境的封闭壳体的腔体内的水雾形成气溶胶,换热片通过与水雾进行辐射换热,将热量带走;水蒸气和未蒸发的水雾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0015]优选地,所述水雾化装置是超声波雾化器,所述超声波雾化器包括超声波雾化片,所述超声波雾化片配合超声波将水雾化。
[0016]优选地,所述室内机包括护板、翅片、长管、U型管、进口和出口,所述长管分别穿套多块翅片,所述护板位于多块翅片的端面,所述U型管与两根长管连接,冷媒从进口进入之后,在长管和U型管构成的循环管路中循环制热或制冷,最后由出口流出,所述室内机的冷媒进口段的二氧化碳流通面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室内机冷媒出口段的二氧化碳流通面的横截面积。
[0017]优选地,所述室内机的长管和U型管的管径相同,所述进口段由两根以上的管并联形成,所述出口段为一根管。
[0018]优选地,所述换热片的外表面设置有辐射散热涂料层,和/或所述封闭壳体的外壁设置有隔热涂料层。
[0019]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小、粘度小,压差大,相比现有的中央空调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中央空调在垂直高度上能够为更高的楼层供冷或供热,在平面楼层运用上能够循环更远的距离,能够带动更多的室内机工作。本专利技术的中央空调,相对于传统空调,效率能够提高2倍以上,能够节能50%以上。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室外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中的A区域局部放大区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室内机端面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室内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室内机;11、护板;12、翅片;13、长管;14、U型管;15、进口;16、出口;17、一分二进口段;18、二合一出口段;2、第一节流阀;3、第二节流阀;4、压缩机;5、室外换热器;
50、封闭壳体;51、换热片;52、水雾化装置;53、抽气设备;54、调压装置;55、辐射散热涂料层;56、隔热涂料层;A、局部放大区;6、储液器;7、第一四通换向阀;8、第二四通换向阀;9、第三节流阀;10、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0028]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1,所述室内机1并联设置或者串联设置,每个室内机1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2,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3;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单级的含义是区别于复叠系统,只用二氧化碳进行循环,无需复叠。本专利技术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以天然环保工质二氧化碳为唯一制冷工质,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小、粘度小,压差大,相比现有的中央空调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以二氧化碳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中的二氧化碳循环管路,所述高层建筑为分层结构,每层包括多个室内空间,所述室内空间设置有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并联设置或者串联设置,每个室内机的入口端和/或出口端设置有第一节流阀,每层建筑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节流阀;所述二氧化碳循环管路连接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单一循环工质的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储液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级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换向阀和第二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压缩机吸气端、压缩机排气端、室外换热器、室内机连接;第二四通换向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储液器进液口、储液器出液口、室内机连接通;在制热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内机导通,将室外换热器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与储液器导通,将储液器与室内机导通;二氧化碳介质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内机、储液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完成制热;在制冷模式下,第一四通换向阀将压缩机排气端和室外换热器吸气端导通,将室内机出口端与压缩机吸气端导通;第二四通换向阀将室外换热器出口端与储液器入口端导通,将储液器出口端与室内机入口端导通,二氧化碳介质的流向为依次经过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第二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室内机,完成制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用单级二氧化碳中央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溢流阀;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国周成君谢伟波王全江康建慧张继龙赵辉郝立轩毛同芹曹文婕晁海英李九江曾献庭杨世恒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京科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