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插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923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防止夹持件在安装端子时钩住,在夹持件20的安装部分23形成有向端子30的方向倾斜的引导平面26,27。端子30因偏离其插入方向、位置和姿势而插入空腔11中时,即使端子30撞击和触及安装部分23,引导平面26,27也能适当矫正端子30的插入方向、位置和姿势。这样,端子30就能顺利而精确地插入而不致与夹持件20钩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插件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备有以夹持端子的夹持件的接插件。图11所示的上述接插件是众所周知的。这种接插件配备有接插件外壳1和夹持件4,外壳1中形成有空腔2,端子3即插入空腔2中,夹持件4能以两种状态-临时钩接状态和正常的钩接状态-装入接插件外壳2中。如图12中所示,端子3在与夹持件临时钩接的状态下插入空腔2之后,由于夹持件4转入正常钩接状态时,其钩接部分4A向上移动从后面钩住端子3的固位件3A,从而将端子3夹持在防止被抽出的状态。端子3插入时,夹持件4保持夹持在临时钩接状态。为做到这一点,在两侧的空腔2的内壁上形成了脱出部分2A供接纳夹持件4两侧的安装部分5,并在脱出部分2A中形成突出部分6,6供临时钩接用。安装部分5的临时钩接突出部分5A与这些临时钩接突出部分6钩接在一起的同时,通过钩住夹持件4在接插件外壳1底部表面上的钩接突出部分7,7可以调节夹持件4使其从临时钩接状态移到抽出和插入的方向。然而,在临时钩接状态安装部分5暴露在空腔2内的情况下,总令人担心端子3在其偏离插入方向、位置和姿势时会钩住安装部分5。端子3如此钩住安装部分5时,插入操作就不能顺利进行。尤其是端子3用自动机器插入时,容易发生偏离插入方向、位置和姿势的情况,因此总希望能有一个防止端子3钩住安装部分5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即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夹持件在端子插入时钩接。权利要求1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安装部分内形成一些引导平面,-->能将插入的端子矫正到正常插接状态。权利要求2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中形成有脱出部分2,供接纳空腔内壁的安装部分,在脱出部分形成有下凹部分,供起模之用,且下凹部分形成所在的区域小于端子的外部尺寸。权利要求3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中,下凹部分沿其形成所在的开口边缘形成,且越过开口边缘的边缘部分连续形成切口。图1为实施例1夹持件和端子都卸下时的立体透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接插件在夹持件卸下时的后视图。图3是实施例1夹持件的平面图。图4是实施例1中的夹持件卸下状态下的剖视图。图5是夹持件临时钩接入实施例1的接插件时端子处于插入状态下的剖视图。图6是夹持件正常钩接入实施例1的接插件时端子处于夹持状态下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1的夹持件部分放大了的立体透视图。图8是实施例2接插件的夹持件卸下状态下的后视图。图9是夹持件临时钩入实施例2的接插件中时端子插入状态下的剖视图。图10是实施例2夹持件的立体透视图。图11是传统实施例中接插件的夹持件卸除时的后视图。图12是传统实施例中夹持件临时钩接入接插件中时端子处于插入状态下的剖视图。附图中的零件编号如下:10接插件外壳12c,12s空腔13插入口15钩接部分-->16脱出部分18下凹部分20夹持件23安装部分26,27引导平面30端子40下凹部分41夹持件42安装部分43脱出部分44临时钩接部分(脱出部分的钩接部分)48引导平面权利要求1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接插件配备有接插件外壳和夹持件,接插件外壳中开有端子插入的空腔,夹持件可在临时钩接状态和正常钩接状态在空腔内面对着各安装部分的情况下装入接插件外壳中,且端子在夹持件处于临时钩接状态下插入空腔之后通过夹持件转入正常钩接状态进入防止被抽出的夹持状态,在安装部分形成有引导平面,能将插入的端子矫正到正常插接状态。权利要求2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中形成有脱出部分,用于在空腔内壁接纳安装部分,在脱出部分沿端子插入口的开口边缘形成有下凹部分,供模制与安装部分钩接钩接部分的模具起模之用,且形成下凹部分所在的区域小于插入口开口边缘处端子的外部尺寸。权利要求3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中,下凹部分沿其形成所在的开口边缘形成,从而越过开口边缘的边缘部分连续形成切口。在权利要求1的专利技术中,即使端子没有按正常插入的方向、位置和姿势朝夹持件安装部分的方向插入,引导平面也能将其矫正到正常-->的插接状态。因此不用担心插入过程因端子撞到安装部分而受阻,因而可以指望提高插入过程的效率和可行性。在权利要求2的专利技术中,夹持件通过安装部分与钩接部分的钩接保持安装状态。由于下凹部分的形成部位小于端子的外部尺寸,因而无需担心端子插入时会长驱直入到下凹部分。这样就难以发生端子偏离正常方向和位置插入的情况。在权利要求3的专利技术中,由于下凹部分形成得越过开口边缘的边缘部分形成切口,因而可以稍微抑制插入口开口边缘范围内下凹部分形成的区域来扩大整个下凹部分的开口部位。这样提高了夹持件和脱出部分设计的自由度。下面参看图1至图7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实施例1的接插件由接插件外壳10和夹持件20组成。接插件外壳10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模具模制成。接插件外壳10的正面和后面开有多个空腔11(在本实施例中为5个)。各空腔11的正面孔口为相应配套接插件(图中未示出)的端子30插入的引入口,后面的孔口为端子30插入的插入口。接插件外壳10的底部平面形成有夹持件14的安装孔,几乎横贯底部平面的整件宽度开成大口。夹持件14的安装孔一直连通到所有空腔11的底部部分,端子30由装在夹持件14安装孔中的夹持件20在钩接状态下夹持在正常插接位置。连通到安装孔14空腔11的前部前后方向(图4至图6中的左右方向)的两边缘部分形成有下面即将谈到的夹持件20的正常钩接突出部分25钩接的钩接部分15,夹持件20是通过使正常钩接突出部分25与该钩接部分15钩接夹持在正常钩接状态的。此外,处在具有五个室的空腔11中两端的双室空腔中,通过切开空腔外侧的内壁形成有脱出部分16。脱出部分16与夹持件的安装孔14连通,并且容纳夹持件20的安装部分23。在与处在脱出部分16下缘的夹持件安装孔14前端部分也形成有如上述的那种脱出部分16的钩接部分15。夹持件20的临时钩接突出部分24与这些钩接部分15-->钩接,夹持件20则通过临时钩接突出部分24与这些钩接部分15的钩接夹持在临时钩接状态。如图2中所示,插入口13的孔口整体上呈矩形并与端子30的正面形状相对应,与端子30的固位件31相应的固位件17的操作部分则在下边两端部向下切开形成。在这些插入口13,端子30无需很大的间隙就可以通过插入口13进入空腔11中。在五个插入口的两边配置的插入口13处,在上述脱出部分16形成有用于给模制钩接部分15的模具(未示)起模用的下凹部分18,从而形成与插入口13连接开口。如图2中所示,下凹部分18连续纵向开口沿插入口13的外缘边形成,且横贯该部位,从大约缘边的中间高度一直延伸到另一个低于固位件17进入部分的下端的位置。夹持件20给接插件外壳10配备了横穿空腔11取向的长基座部分21、在长基座部分21以固定间距纵向配置的四个钩接部分22,和一对在基座部分21两边缘形成的安装部分23。钩接部分22以端子30插入时相同的方向从基座部分21延伸,形成高于基座部分21的方块形。如图5所示,在钩接夹持件20的状态下,钩接部分22在下方的位置等待,从而不致妨碍端子30的插入过程。夹持件20转入正常钩接状态时,钩接部分22从后面与固位件31钩接,对端子30沿抽出方向的运动起调节作用,如图6中所示。这时,钩接部分22位于两毗邻的端子30之间,同时与两端子30的两固位件31钩接。安装部分23从基座部分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插件,其特征在于,配备有接插件外壳和夹持件,接插件外壳上开有端子插接的空腔,夹持件可在临时钩接状态和正常钩接状态在空腔内面对着各安装部分的情况下装入接插件外壳中,且端子在夹持件处于临时钩接状态下插入空腔之后通过夹持件转入正常钩接状态进入防止被抽出的夹持状态,在安装部分形成有引导平面,能将插入的端子矫正到正常插接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6-2-14 26355/961.一种接插件,其特征在于,配备有接插件外壳和夹持件,接插件外壳上开有端子插接的空腔,夹持件可在临时钩接状态和正常钩接状态在空腔内面对着各安装部分的情况下装入接插件外壳中,且端子在夹持件处于临时钩接状态下插入空腔之后通过夹持件转入正常钩接状态进入防止被抽出的夹持状态,在安装部分形成有引导平面,能将插入的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冈宏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