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接插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862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电路板P用的一种电气接插件,具有从其中伸出的细长的接线插针11。一块准直板12支持接线插针11的端部免于弯曲,并确保接线插针11对准电路板上的相应开孔。准直板12的引导部13可相对于连接部活动,以允许相对热膨胀,并因此减小接线插针11和电路板P的电气连接部分的应力。(*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接插件本专利技术涉及与电路板相连接的底板接插件。如图18所示,底板接插件有多个长而细的接线插针3,这些接线插针3从接插件外壳2的后端面伸出并向下弯曲。接线插针3的前端对准形成在电路板P上的接插孔H,以便与之配合。所作的设计是进行连接时,接插件外壳2被固定在电路板P上的特定位置,接线插针3的前端被插入接插孔H,并利用焊锡M固定。接插件外壳2有一块固定于其上的准直板4,这块准直板4用作将接线插针3插入接插孔H时的引导装置。准直板4上有与电路底板P上的接插孔H相对应的定位孔5。接线插针3的前端经过定位孔5,然后接线插针3被定位并对准接插孔H。当底板接插件1被连接到电路板P上时,如果接插件外壳2,准直板4和电路板P经受热膨胀,由于所用的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率差,有可能施加一个力,引起定位孔5和接插孔H之间沿接线插针3的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偏移。但是,对于准直板4来说,因为必须为接线插针3高度精确地定位,在设计时,定位孔5是最小的必要尺寸,以防止接线插针3侧向活动。因此,如果加一个力使定位孔5的位置相对于接插孔H发生偏移,这个力就会通过接线插针3传递到焊接部M,使焊接部M的应力增加。在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后,提出了本专利技术,目的是减小使接线插针和电路板相连接的焊接部的应力。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从下面关于几个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将会明显可见,这些实施例仅以举例方法,在附图中表示,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横剖面图;图2是图1的准直板的平面图;-->图3是图1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平面图,表示在实施例1中接线插针对准的状态;图4是图1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平面图,表示在第1个实施例中,可动区域已相对于接插件外壳移动的状态;图5是第2个实施例的准直板的平面图;图6是图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平面图,表示支持部与电路板接受孔相适应的状态;图7是图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支持部已破裂的状态;图8是图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与电路板接受孔相适应的接合部和支持部的状态;图9是图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接合部和支持部已破裂的状态;图10是图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切割支持部的操作;图11是第3个实施例的准直板的平面图;图12是图11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接线插针已对准的状态;图13是图11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可动区域已被切去的状态;图14是图11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主板已相对于电路板移动的状态;图15是又一个实施例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接线插针已对准的状态;图16是图1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可动区域已被切去的状-->态;图17是图15的准直板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表示主板已相对于电路板移动的状态;图18是已知型式的准直板的横剖面图。下面,参考图1至4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第1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电路板接插件C,有一个接插件外壳10,外壳10的下表面与电路板P的表面接触而被连接,然后,通过固定零件(未示)如螺钉或类似零件,被固定在电路板P的特定位置上。多根接线插针11从接插件外壳10伸出。每一接线插针11从接插件外壳10的背面突出,并向下方弯曲,它的前端与接插件外壳10的下表面形成直角,并向下方延伸至下表面以外。这些接线插针11被设计成可同时插入电路板P的接插孔H。为此目的,这些接线插针11的前端是互相平行的,并且,这些接线插针11的前端,各自对准电路板P上相应的接插孔H。如果外壳10具有许多突出的接线插针11,连接到电路板P上可能就比较困难。为此,接插件外壳10还包含一块准直板12,准直板12有一块主板13。和三个从主板13边缘伸出的连接部14。这些连接部14被固定到接插件外壳10的下表面,因此,准直板12被固定并连接到接插件外壳10上。主板13有多个从其下表面通到上表面的定位孔15。所设计的定位孔15,与电路板P的接插孔H相对应。如图3的放大视图所示,定位孔15是矩形的形状,以便与接线插针11的横剖面形状相适应。每个定位孔15开口端的垂直和水平边缘的尺寸,被设计得比接线插针11的相应尺寸大,另外,在每个开口边缘的中心位置形成突出的支持部16。每个定位孔15能让相应的接线插针11通过。借助于四个突出部16与已经通过特定的定位孔15的各个接线插针11的接触,这些接线插针11互相之间的定位,被设计为以高精确度与接插孔H的准直线相符。准直板12被连接到接插件外壳10上,而接线插针11则处于如上所述那样的状态。此外,每个定位孔15在其四个侧面被四个通孔17包围,每个通孔17的横剖面是带圆头的细长形状。每个通孔17平行于相应的定位孔15的侧边。每个通孔17和定位孔15之间的部分形成可弯曲部18。-->由四个可弯曲部18包围的、包括定位孔15在内的部分形成一个可动区域19。当一个超过一定量的力加在接线插针11的垂直方向上的时候,所设计的可动区域19相对于连接部14有所活动,同时伴有可弯曲部18的弹性弯曲。可弯曲部18发生弯曲所需要的力,大于校正接线插针11的位置偏移所需要的力,而小于使电路板P与接线插11的焊接部M产生裂缝的力。现在说明第1个实施例的操作。在与电路底板P进行连接以前,接线插针11和准直板12被连接到接插件外壳10上。这一操作的进行方法是,将准直板12从下方接近接线插针11,并使接线插针11通过定位孔15。在这个接合过程中,如果有任何接线持针11偏离它们的真确位置,这些接线插针11的位置被加以校正并被插进定位孔15。因此,全部接线插针11以高精确度被定位对准相应的接插孔H。此后,准直板12被连接至接插件外壳10。如果一根接线插针11偏离其位置,此处的这根接线插针11的弹性恢复力,将加到可弯曲部18上。但是,如上所述,可弯曲部18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由于能引起可弯曲部18作弹性弯曲的力,被设计得大于校正已经错位的接线插针11所需要的力,所以,可弯曲部18不会由于这根接线插针11的恢复力而发生弯曲。其结果是,接线插针11被精确地定位。接线插针11和准直板12与接插件外壳10的连接完成以后,接插件C再与电路板P连接。在连接时,首先将已通过准直板12而对准的接线插针11,插入电路板P的接插孔H中。接插时,由于全部接线插针11对准相应的接插孔H,所有的接线插针11可同时平滑地进入接插孔H。在接线插针11已经被插入后,接线插针11进一步被推压,因而带动准直板12贴合电路板P。然后,将接插件外壳10固定在电路板P的特定位置上,接线插针11的已经插入接插孔H的部分,通过焊接部M固定。用这种办法,完成底板接插件C与电路板P的连接。在连接以后,如果电路板P,接插件外壳10和准直板12经受膨胀,且膨胀量和膨胀方向不同的话,准直板12有可能在与电路板P表面平行的方向,相对于电路板P移动。但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定位孔15在内的可动区域19,被设计成可以相对于主板13,连接部14和接插件外壳10移动,所以,准直板12和电路板P的相对位移,由于可弯曲部的弯曲(见图4)而得到调节,定位孔15相对于接插孔H保持在恒定位置。在这一点上,可弯曲部18的恢复力通过保护性的突出部16,施加到接线插针11上。但是,如上所述,因为引-->起可弯曲部18的力,被设计得小于可能在焊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插件C,包括:用于连接电路板的外壳10;从外壳10伸出的细长的接线插针11,接线插针有一端用于电气固定在电路板P的相应接插孔中;以及基本上是平面的准直板12,所述准直板12包括用于与外壳10连接的连接部14和引导部13,引导部13上有穿通的定位孔15,用于容纳并支持接线插针靠近所述端的部分;其中,在使用时,引导部13相对于连接部14是可动的,从而允许所述接线插针11的端部和所述连接部14之间,在连接部14的平面上相对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6-4-25 105518/961、一种接插件C,包括:用于连接电路板的外壳10;从外壳10伸出的细长的接线插针11,接线插针有一端用于电气固定在电路板P的相应接插孔中;以及基本上是平面的准直板12,所述准直板12包括用于与外壳10连接的连接部14和引导部13,引导部13上有穿通的定位孔15,用于容纳并支持接线插针靠近所述端的部分;其中,在使用时,引导部13相对于连接部14是可动的,从而允许所述接线插针11的端部和所述连接部14之间,在连接部14的平面上相对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的接插件,其中,所述引导部13通过柔性腹部18,与连接部14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的接插件,其中,所述柔性腹部18,由所述定位孔15和准直板13的孔隙17界定。4、根据权利要求3的接插件,其中,所述引导部13包括围绕所述定位孔15的四个柔性腹部18,每个所述柔性腹部18由细长孔隙17界定。5、根据权利要求4的接插件,其中,所述定位孔15的壁上有内部的突出部16,用于与所述接线插针11配合;在每一所述腹部18,安排一个所述突出部16。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的接插件,其中,准直板上所述孔隙17之间的部分,构成易破裂的腹部。7、根据上列任何权利要求的接插件,其中,所述引导部13通过易破裂的腹部25,被连接至连接部14,在使用时,易破裂的腹部25被破碎,以便允许所述相对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7的接插件,与之连配的电路板P上,有一个与所述易破裂的腹部25相适应的通孔26,通孔26用来接受易破裂的腹部25,目的是将腹部破碎。9、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牧野浩贵冈田肇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