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4631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包括两个伸入到隧道内部的行走纵梁、设置在行走纵梁上的驱动装置和两个设置在两个行走纵梁之间且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中隔墙模板,所述的中隔墙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注浆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利用行走纵梁作为参考标准,使中隔墙模板沿着行走纵梁移动,能够多次使用已安装好的中隔墙模板,减少中隔墙模板安装时的工作量,并且中隔墙模板异动前后的形状精度不会发生改变,能够保证同一中隔墙不同位置的形状精度保持一致。保证同一中隔墙不同位置的形状精度保持一致。保证同一中隔墙不同位置的形状精度保持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的说,是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隔墙工程施工不同于地上其它工程的施工,它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作业,中导洞内除去中隔墙后剩下的空间相对狭窄,并且由于中隔墙较高,存在人工操作困难的问题。浇筑中隔墙的模板数量较多,人工拼装较为复杂,加固支撑措施较多,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多,且费工费时,人员需要从加固的支撑中穿行,安全风险较大。同时,模板接缝不易控制,且接缝较多,堵漏困难,混凝土外观质量不易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用于提高中隔墙的施工效率和施工精度。
[0004]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包括两个伸入到隧道内部的行走纵梁、设置在行走纵梁上的驱动装置和两个设置在两个行走纵梁之间且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中隔墙模板,所述的中隔墙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注浆孔。
[0005]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行走纵梁位于隧道内的端部下方设置内端支腿,所述的内端支腿设置在已施工完成的中隔墙上,行走纵梁位于隧道外的端部下方设置外端支腿,行走纵梁与隧道地面平行设置。
[0006]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两个中隔墙模板对称设置,两个中隔墙模板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端面对撑千斤顶。
[0007]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中隔墙模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与隧道侧面连接的支撑千斤顶。
[0008]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支撑千斤顶与中隔墙模板转动连接。
[0009]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行走纵梁上滑动设置有模板支架,所述的模板支架与中隔墙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千斤顶。
[0010]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中隔墙模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观察窗口。
[0011]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所述的隧道的地面上设置有两个与行走纵梁平行的凹槽,所述的中隔墙模板滑动设置在凹槽内。
[0012]本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利用行走纵梁作为参考标准,使中隔墙模板沿着行走纵梁移动,能够多次使用已安装好的中隔墙模板,减少中隔墙模板安装时的工作量,并且中隔墙模板异动前后的形状精度不会发生改变,能够保证同一中隔墙不同位置的形状精度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方案的端面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

中隔墙模板,2

内端支腿,3

行走纵梁,4

模板支架,5

支撑千斤顶,6

端面对撑千斤顶,7

木模板,8

外端支腿,9

观察窗口,10

注浆孔,11

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包括两个伸入到隧道内部的行走纵梁3、设置在行走纵梁3上的驱动装置11和两个设置在两个行走纵梁3之间且与驱动装置11传动连接的中隔墙模板1,所述的中隔墙模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注浆孔10。
[0019]在开始施工中隔墙时,需要使用中隔墙端面模板,在最开始一段中隔墙施工完成之后,利用驱动装置11带动中隔墙模板1沿着行走纵梁3的长度方向移动,使中隔墙模板1靠近中隔墙的一端不脱离中隔墙,能够利用已施工完成的中隔墙端面作为待施工中隔墙的端面模板,从注浆孔10浇筑混凝土并注浆,以此保证中隔墙的连续性,并且先后两段施工的中隔墙也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一起。利用行走纵梁3能够限制中隔墙模板1的移动方向精度,从而控制中隔墙模板1的位置精度。
[0020]采用本方案施工时,不需要反复拆除、安装中隔墙模板1,能够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并且能够使中隔墙模板1的形状精度始终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施工精度,减小人工误差所导致施工精度差的问题。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驱动装置11采用行走葫芦。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隔墙模板1与隧道之间也能够安装木模板7。
[0023]实施例2:
[002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走纵梁3位于隧道内的端部下方设置内端支腿2,所述的内端支腿2设置在已施工完成的中隔墙上,行走纵梁3位于隧道外的端部下方设置外端支腿8,行走纵梁3与隧道地面平行设置。
[0025]利用内端支腿2与外端支腿8对行走纵梁3进行支撑,并使行走纵梁3保持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合理利用隧道内部剩余空间。使行走纵梁3与隧道地面平行设置便于使中隔墙模板1保持其与隧道的相对位置精度。
[0026]实施例3:
[002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两个中隔墙模板1对称设置,两个中隔墙模板1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端面对撑千斤顶6。
[0028]利用端面对撑千斤顶6对中隔墙模板1的端面进行支撑,有利于使两个中隔墙模板1端面之间的位置精度保持不变,从而避免影响中隔墙模板1其他部位的位置精度。
[0029]实施例4:
[003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隔墙模板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若干
个与隧道侧面连接的支撑千斤顶5。浇筑混凝土时,使支撑千斤顶5支撑在中隔墙模板1与隧道侧面之间,以此能够提高中隔墙模板1的稳定性、刚性以及抗冲击能力,避免中隔墙模板1在混凝土的冲击作用下发生位移或变形,保证浇筑质量。在需要移动中隔墙模板1时,能够取下支撑千斤顶5,以此方便中隔墙模板1的移动。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千斤顶5与中隔墙模板1转动连接。在需要支撑时,通过转动支撑千斤顶5至合适位置,再控制支撑千斤顶5的活塞杆伸出并抵在隧道侧面。
[0032]在需要移动中隔墙模板1时,使支撑千斤顶5的活塞杆缩回,在重力作用下,支撑千斤顶5向下转动至自然位置,不需要将支撑千斤顶5反复拆下或安装,使得施工更加方便。
[0033]实施例5:
[003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行走纵梁3上滑动设置有模板支架4,所述的模板支架4与中隔墙模板1之间设置有连接千斤顶。使连接千斤顶与中隔墙模板1的连接位置分布在中隔墙模板1的中部位置,以此方便使中隔墙模板1的中部位置能够受到连接千斤顶的支撑,从而能够提高中隔墙模板1中部位置的刚性以及稳定性,避免中隔墙模板1的中部位置发生变形而影响中隔墙的浇注质量。
[0035]利用模板支架4作为支撑基础,能够缩短中隔墙模板1与支撑结构之间的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伸入到隧道内部的行走纵梁(3)、设置在行走纵梁(3)上的驱动装置(11)和两个设置在两个行走纵梁(3)之间且与驱动装置(11)传动连接的中隔墙模板(1),所述的中隔墙模板(1)上设置有若干个注浆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走纵梁(3)位于隧道内的端部下方设置内端支腿(2),所述的内端支腿(2)设置在已施工完成的中隔墙上,行走纵梁(3)位于隧道外的端部下方设置外端支腿(8),行走纵梁(3)与隧道地面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中隔墙模板的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中隔墙模板(1)对称设置,两个中隔墙模板(1)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端面对撑千斤顶(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平杨康蔡吉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