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4301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包括:下模具,作用于下吹胀板所用,所述下模具内部连接有下模型盒,且下模型盒作用于为下吹胀板定型;上模具,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方。该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采用螺纹杆,通过螺纹杆向下推动上模具,上模具滑动到适应位置时会与下模具进行对接,采用第一连接块,当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槽分离后则第二连接块不再对滑槽与滑块形成固定,再拉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会使下模型盒与下模具分离,上模具与上模型盒分离,便于拆卸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对其进行更换,采用推板,当推板滑出第三连接槽内部时,则会将下模型盒内部的制成品托起,便可以将该制成品轻松取出。便可以将该制成品轻松取出。便可以将该制成品轻松取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箱生产
,具体为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是一种新型均热板结构,需要先采用印刷、滚压、吹胀等工艺制造出中空铝质板壳,再通过真空、灌注、封口等工艺制造出可高效传热的均热板。密封式吹胀板内部为真空状态,作为工作介质的冷媒在热源位置汽化吸收热量,并且采用吹胀制程或焊接制程,进行焊接制程时会刷石墨粉及喷上助焊剂以进行后续的制造,因而导致吹胀板的流道内会有杂质存在并且无法清除;
[0003]这种现有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0004]1.不便于使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进行对接;
[0005]2.不便于更换下模型盒与上模型盒;
[0006]3.不便于取出制成品;
[0007]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不便于使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进行对接,不便于取出制成品的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包括:
[0010]下模具,作用于下吹胀板所用,所述下模具内部连接有下模型盒,且下模型盒作用于为下吹胀板定型;
[0011]上模具,设置在所述下模具上方,且上模具作用于上吹胀板所用,所述上模具内部连接有上模型盒,且上模型盒作用于为上吹胀板定型;
[0012]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具两侧,所述上模具上方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第一连接块与下模具之间贯穿连接有第一导向杆,且第一导向杆与第一连接块之间为滑动连接;
[0013]螺纹杆,连接在所述上模具与固定板之间,且螺纹杆与上模具之间为旋转结构,并且固定板与螺纹杆之间构成螺纹连接,螺纹杆会向下推动上模具,上模具受力会带动第一连接块沿第一导向杆进行滑动。
[0014]优选的,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内部均开设有凹槽,且下模型盒、上模型盒分别与凹槽之间构成滑动连接,并且凹槽一侧连接有橡胶垫,作用于填补凹槽与下模型盒、上模型盒之间的缝隙,所述凹槽一侧开设有滑槽,靠近滑槽的所述下模型盒与上模型盒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拉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会沿凹槽向外滑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滑动时会带动滑块沿滑槽进行滑动。
[0015]优选的,所述滑块还包括有:
[0016]第一连接槽,开设在所述滑块内部,靠近第一连接槽的所述滑槽一侧开设有挤压槽,所述挤压槽与第一连接槽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块,且挤压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二连接块之间为滑动连接,并且挤压槽的竖向截面与第一连接槽的竖向截面尺寸相同;
[0017]弹簧,连接在所述挤压槽与第二连接块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推杆,且第一推杆受力可以带动第二连接块移动,推动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受力会拉动第二连接块沿第一连接槽向挤压槽内部进行滑动。
[0018]优选的,所述挤压槽与第二连接块之间通过弹簧构成伸缩结构,且第二连接块的最大伸缩尺寸不超过弹簧的自身形变,从而通过弹簧张力可以推动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受到弹簧的推动会自动复位,当第二连接块复位后可以将滑块与滑槽进行固定。
[0019]优选的,所述下模具还包括有:
[0020]收纳槽,开设在所述下模具内部,作用于形成收纳空间,所述收纳槽内部嵌合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收纳槽之间贯穿连接有第二导向杆,且第二导向杆作用于防止连接架移动时晃动;
[0021]第二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架上,靠近第二推杆的所述下模具内部开设有移动槽,推动第二推杆沿移动槽向上滑动,第二推杆受力会推动连接架,连接架此时会沿导向杆向上滑动会带动。
[0022]优选的,所述下模型盒内部开设有第三连接槽,靠近第三连接槽的所述连接架上固定连接有推板,且推板作用于推动制成品与下模型盒分离,并且推板一侧连接有橡胶垫,可以填补推板与第三连接槽之间的缝隙,当推板滑出第三连接槽内部时,则会将下模型盒内部的制成品托起,使其与下模型盒之间产生空隙。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采用螺纹杆,通过螺纹杆向下推动上模具,上模具滑动到适应位置时会与下模具进行对接,采用第一连接块,当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槽分离后则第二连接块不再对滑槽与滑块形成固定,再拉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会使下模型盒与下模具分离,上模具与上模型盒分离,便于拆卸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对其进行更换,采用推板,当推板滑出第三连接槽内部时,则会将下模型盒内部的制成品托起,便可以将该制成品轻松取出。
[0024]1.转动螺纹杆,螺纹杆会向下推动上模具,上模具受力会带动第一连接块沿第一导向杆进行滑动,当上模具滑动到适应位置时会与下模具进行对接,从而使下模型盒与上模型盒重合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便于将下模具与上模具进行对接。
[0025]2.推动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受力会拉动第二连接块与第一连接槽分离,接着拉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会沿凹槽向外滑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滑动时会带动滑块沿滑槽进行滑动,当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带动滑块滑出滑槽内部时,进一步的会带动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与对应的凹槽进行分离,便于拆卸下模型盒或者上模型盒对其进行更换。
[0026]3.当双面吹胀板制成之后,先转动螺纹杆,拉动将上模具与下模具分离,将制成品留在下模型盒内部,这时再推动第二推杆,第二推杆受力会推动连接架,连接架会推动推板进行滑动,当推板滑出第三连接槽内部时,则会将下模型盒内部的制成品托起,使其与下模型盒之间产生空隙,进一步的便可以将该制成品轻松取出,便于取出制成品。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张开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推板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1、下模具;2、下模型盒;3、上模具;4、上模型盒;5、第一连接块;6、固定板;7、第一导向杆;8、螺纹杆;9、凹槽;10、滑槽;11、滑块;12、第一连接槽;13、挤压槽;14、弹簧;15、第二连接块;16、第一推杆;17、收纳槽;18、连接架;19、第二导向杆;20、第二推杆;21、移动槽;22、第三连接槽;23、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包括:下模具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1),作用于下吹胀板所用,所述下模具(1)内部连接有下模型盒(2),且下模型盒(2)作用于为下吹胀板定型;上模具(3),设置在所述下模具(1)上方,且上模具(3)作用于上吹胀板所用,所述上模具(3)内部连接有上模型盒(4),且上模型盒(4)作用于为上吹胀板定型;第一连接块(5),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具(3)两侧,所述上模具(3)上方设置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第一连接块(5)与下模具(1)之间贯穿连接有第一导向杆(7),且第一导向杆(7)与第一连接块(5)之间为滑动连接;螺纹杆(8),连接在所述上模具(3)与固定板(6)之间,且螺纹杆(8)与上模具(3)之间为旋转结构,并且固定板(6)与螺纹杆(8)之间构成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1)与上模具(3)内部均开设有凹槽(9),且下模型盒(2)、上模型盒(4)分别与凹槽(9)之间构成滑动连接,并且凹槽(9)一侧连接有橡胶垫,作用于填补凹槽(9)与下模型盒(2)、上模型盒(4)之间的缝隙,所述凹槽(9)一侧开设有滑槽(10),靠近滑槽(10)的所述下模型盒(2)与上模型盒(4)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速箱用双面吹胀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11)还包括有:第一连接槽(12),开设在所述滑块(11)内部,靠近第一连接槽(12)的所述滑槽(10)一侧开设有挤压槽(13),所述挤压槽(13)与第一连接槽(12)之间连接有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辉刘建飞陈贤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思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